刘伊生:脱离国家需要的个人发展是“空中楼阁”
2019-11-06
2008年,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伊生,成为了中国建设监理事业特殊贡献奖的最年轻获奖者。他对自己获得的荣誉一语带过,但他讲到中国建设从刷新到刷屏时兴致盎然。他说,“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中国高度”的未来,还有太多的课题需要我们探索。
记者: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几十年来,您对中国建造的发展变化有哪些切身感受
刘伊生:几十年来我们的建造能力越来越强大,几十年内完成了许多世界级水准的项目。高速铁路代表了我们工程建设的速度和密度,港珠澳大桥代表了精度和跨度,上海中心大厦代表了高度。
2000年的时候,我国每年签的工程合同额是146亿美元,完成的合同额是125亿美元,到了2018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000年的16倍和13倍之多。從这一点也可看出,我们国家对外承包的能力是越来越强大。
中国建造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口碑越来越好。现在入围工程建设领域权威的学术杂志《工程新闻记录》的中国公司多达65家。
记者:您认为年轻人应怎样处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
刘伊生:第一步是解决认识的问题,我们不可能脱离开国家需要来单纯谈个人发展。国家需要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没有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发展,怎么可能谈个人的发展?不清楚国家需要什么就去谈个人发展,其实是盲目的。
个人实现更好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否则就算是机会来了,个人发展也是空中楼阁。对年轻人来讲,刚求职就想一步跳到自己认为的“理想状态”,恐怕这种机会不是太多,还是希望大家扎扎实实。
记者:新中国走过70年,身边发生的哪些改变让您相信中国未来会更好
刘伊生: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新干线的时速是240公里。那会儿国内只有绿皮车,平均时速60公里。现在我们不仅有高铁,而且时速已经达到了350公里,这是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
现在中国整个市场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国际化,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从行业层面、从国家层面,怎么更好地治理,怎么更好地实施监管,怎么更好地建设诚信体系,都是我们要继续去探索和研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