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分析下的滨海景观空间人群行为模型探究
——以八大峡广场为例
2019-11-06陈琛杜慧敏郄书恒贾新玥渠水静
陈琛 杜慧敏 郄书恒 贾新玥 渠水静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011)
2017年山东省政府发布了《山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要求青岛海域在不损害海滨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适度发展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和生态渔业,打造世界最美海岸。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民对较高质量的活动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青岛特色滨海空间,无论在城市形象展示上,还是为居民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服务上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状滨海空间却存在诸如无障碍设施不够完善、人群活动与设施不匹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现有景观空间具备怎样的品质以及如何挖掘现有空间潜在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选取代表性的八大峡广场展开相关研究。
1 研究意义
滨海景观空间人群行为模型作为指导滨海景观空间规划设计一项重要指标,通过调查分析景观因子对人群行为产生的影响及作用,进而以人所产生的行为作为景观改造或设计的反馈与指导。因此,如何实现现状滨海景观空间的服务设施人性化,提升空间活力,对正在迅速发展的青岛迫在眉睫。
2 研究方法
2.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采取一种数学降维的方法,找出较少的综合变量代替原有资料中的大部分变异,使这些原本相关性很高的变量转化成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线性组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一般用于将众多原始变量重组构成较少的综合性变量。将首次组合的变量进行整合与标记,并与原始数据展开对比。
2.2 聚类分析法
分类认识对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通常人们可以凭借经验和专业知识实现分类。对于样本的聚类分析则在研究变量对于样本的影响方面有较好地把握,其结果较为全面、合理,为了便于把握行为分布与各空间类型的关系[2]。
3 模型体系建立
3.1 景观空间主要影响因子研究
运用SPSS 数据处理统计软件,对各空间各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4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如表所示。第1 主成分的较大负值为“空间开敞”和“硬质铺地面积占区域面积比>0.5”的场所特征,而较大正值为“树冠面积占区域面积比>0.5”的特征条件,可见第1 主成分表示空间的自然因素。
表1 主成分解释方差
第2 主成分的较大值为“临近水面”“水上景观设施”和“可直接接触水面”的场所特征,可知第2 主成分表示空间植被因素。
第3 主成分的较大值为“与最近车行主干道距离>15m”和“与最近小区出入口距离>200m”的特征条件,可见第3 主成分表示空间的可达程度。
第4 主成分的较大负值为“与最近建筑主立面相邻”的场所特征,而较大正值为“与最近建筑侧立面相邻”的特征条件,可知第4 主成分表示空间的设施因素。
因此,自然因素、植被因素、可达程度以及空间的设施因素4 个主成分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综合解释本研究中所有空间分区的品质特征,也可以说是景观空间的4 个主要影响因子。
3.2 基于聚类分析影响人群行为的空间类型研究
(1)运动设施区域的健身器材是此区域最主要吸引人群的因素,白天和夜晚人们都有运动锻炼的需求,健身器材的存在给需要锻炼健身的人们提供了空间,也因此吸引了很多依靠健身器材在此闲谈休憩的人群。
表2 主成分矩阵
(2)基于景观空间的类型化,分别统计人群在各类型空间中的行为发生频率,从而定量把握类型化的空间与行为分布的关联性。调研发现,除了发生频率较低的其它类行为之外,人群行为一共有10 种,每种行为的平均发生频率约为10%。因此,将10%作为判定某类型空间中行为发生频率高低的依据。即在某种类型空间超过一半的区域中,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高于10%时,则认为此行为在该类型空间中是频繁发生的,该类型空间对此行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反之,在该类型空间的所有区域中,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低于10%时,则说明此行为在该类型空间中是偶尔发生的,该类型空间对此行为的诱导作用较弱。
(3)聊天和坐憩。由图可知人群发生最频繁的行为是聊天,除了T1和T10以外的其它类型空间均较丰富。除了封闭不开敞的空间,其余场所可达程度高或低,以及与附近建筑立面的相邻关系,对聊天和坐憩行为均有较强的诱导作用。
(4)锻炼。人群的锻炼行为频繁发生在除T1,T6,T7和T10外的其它类型空间中,由表可知主要倾向于半开敞半围合的空间场所,对自然因素、可达性及与植被因素的相邻关系均要求不高。半开敞半围合的场所既能保证锻炼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又可满足人群对私密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环境需求。
图1 人群行为分布
4 结语
以人群行为学和景观心理学为基础的八大峡广场景观设计,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整体、更长远地思考八大峡广场景观设计。可达性较好且远离公园景观主立面的空间场所与人群的行为心理需求契合程度都很高,作为人群倾向于停留聚集的滨海公共空间,探究人群活动模型对其他场地也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