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唐西域记》龙的形象研究

2019-11-05袁姣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玄奘

袁姣

摘要:《大唐西域记》是由唐代玄奘口述、辩机编辑的一部著作,具有文学、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价值。这部著作中生动地刻画了龙的形象,有三十余次涉及与龙有关的内容,本文将从龙的分类、龙的特点、龙的意蕴四方面探究龙的形象。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玄奘;龙的形象

《大唐西域记》中对龙的描写散见于书中,另外有一些与龙相关的词语,如龙池、龙宫等,从外形、所居地域、本领、性格等多方面塑造了龙的形象,有的简短、零碎,而意味颇丰,有的集中描述龙,关于龙的内容篇幅较长,对于龙的描绘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一.龙的故事分类

在印度关于龙的故事非常多见,“在印度民间文学中有一个颇富影响的民间故事- 一那伽(龙)故事, 这类故事在印度《吠陀》、《摩诃婆罗多》和佛经中都有记载。《五卷书》、《故事海》中有大量的这类民间故事、寓言等。在印度广大民间自始至今关于那伽故事一直传颂着。它可分为: ( l) 降服那伽王; ( 2) 感恩的那伽女; (3 )那伽女与人婚配;( 4) 淘海取宝; (5 )祈雨行雨; (6) 那伽王护法佑佛:(7) 修道的那伽王; ( 8 )金翅鸟与那伽王等。共八个类型 。”[1]

在《大唐西域记》中,龙的故事的种类繁多,除了上述的第4种淘海取宝和第8种金翅鸟与那伽王在作品中没有记述之外,剩下的种类基本都包含在内。对《大唐西域记》中的龙的故事分类如下:

1.信佛护佛

“《国志》曰:国地本龙池也。”[2]龙王信仰佛法,将池子的地施舍给阿罗汉,供养五百罗汉,大法灭尽后,再取回国家。 “其大窣堵波东南有一池龙,恒护圣迹,既有冥卫,难以轻犯”[3]龙保护佛教圣迹使其免遭侵犯。“浴太子窣堵波动,有二清泉,傍建二窣堵波,是二龙从地踊出之处。”[4]二龙吐水为太子洗浴,表明龙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龙是为佛教服务的。

无忧王分佛舍利给八国,八国建佛塔供养。该国要动工之时,池州龙王担心自己所住之处被侵凌掠夺,化身为婆罗门谒见无忧王,无忧王参观了龙王供养佛舍利之地,惊叹供养之物非人间所有,不再动工。 龙成为佛教的守护神。

2.祈雨治水

“八地菩萨以愿力敌,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给赡部洲”[5]人祈求下雨或放晴,和僧徒来到龙王池。龙在印度佛教的系统中,具有很大的神力。它能吞云布雨,为天旱少雨时节的人众送去甘霖。当然,龙的主要职能是布雨祈晴,令风调雨顺,为众生散去热恼。后世龙王则多以水神受到尊崇和供奉。可以看出人对龙呼风唤雨的神力的崇拜。

3.龙女婚配

《大唐西域记》中有两则关于龙女的故事。一则是释迦族人遇到龙女,用福力感应,使龙女获得了人身,两人征得了龙王的同意成婚。龙女之所以欣然与释迦族人成婚是为了报答释迦族人使她变成人身之恩。龙女的地位是很低下的释迦族人用龙王赐予的宝剑杀了乌仗那国的国王,成了新的王。龙女在与释迦族人交合时会长出九个龙头,释迦族人砍掉龙头,从此子孙患头痛病。另一则是龙鼓传说:原本正常流水的大河突然断流,乃是龙女所为,龙女失去了丈夫,她以从大臣中挑选一位作为丈夫为条件恢复大河流水,龙女如愿与一位大臣成婚,并赐予国王一面大鼓来预示敵寇的入侵作为报答,此后河水恢复流淌。

二.龙的特点:

1.善与恶的结合

龙的特点是凶猛勇猛的,不受驯顺的,威猛有力。龙具有畜生的特性,卑下低劣。龙女认为自己具有丑恶的身躯,人畜不同类,将自己看作是卑劣的。 僧人顾河叹曰:“吾无禁术,龙畜所欺。”[7]僧人过河时,受到龙的阻挠,将龙视作畜生。

佛教中有六道轮回的说法,六道分别为天道、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而龙属于其中的畜生道。从《大唐西域记》中的龙身上我们能看到“轮回转世”、“业报”等佛教教义的影子。如一些生前作恶的人在转世时遭受报应机会化身为龙。龙女由于前世积祸,化身为龙。池中的龙的前世,是一位比丘,曾损坏医罗钵呾罗树,因此变为龙。这些人化身为龙,皆是因为生前的过错受到报应,这种结果是外在的惩罚,是被动的。

一方面,龙的地位低下,属于六道中的畜道,生性凶猛,威猛有力,不受驯顺,代表着一种邪恶的力量,人们将其视为畜生,对其威力又心怀畏惧,恶龙不受人力的制伏,却依顺佛法,在佛法面前,它们皆收敛自身的行为,让步妥协。一些龙将这种威力运用在守护佛法上,积善谋福,它们参悟禅理,具有灵性。因此,在《大唐西域记》中,龙是善与恶的双重结合。

2.神圣与不可触犯

菩萨选择龙作为护身,体现了龙的神通。宝地有龙居住,凿地时伤到龙身,后进学者便于学成,但不少人会呕血,因为伤到龙了。每隔十二年遭受一次白水之灾的自然灾害归于龙做恶。龙虽然受到佛的教诲,但依然作恶,只不过作恶的次数减少。龙是一种连如来也不能够完全控制的力量。人们对龙只是有所退让,妥协。龙女与释迦族人交欢之时因为还有剩余的报果,头上长出九个龙头,他割断了龙头,子子孙孙因此患有头痛病,时而发作。龙在畜类之中是一种神灵之物,人对龙的态度是复杂的,既恐惧又敬畏。

3.龙的人格化特点

《大唐西域记》中的龙像印度神话传说中的那伽一样,具有人格化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意义和价值。这一特点在龙女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与释迦族人结合的龙女,行事也要依从父母的教导,与释迦族人交合需要父母允诺,龙女具有人形人性以及人的道德。龙女不同于那些凶猛恶毒的龙的形象,她主动亲近释迦族人,她是和善的、温柔的,与温婉的女性形象相差无几。龙女身上体现了女性的气质、特性,是龙性、人性与威力的统一体,充满了神秘色彩。龙的人格化特征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类书《太平广记》中收集了与龙相关的十多篇小说,其中的龙大多具有人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中国龙的形象受到印度龙的影响,具有了人的性格特征,但是不同于印度龙,已经带上了中国儒教、道教的影子,被本土化了。至于这些龙是直接受到佛经的影响还是《大唐西域记》的影响还有待考察。

三.龙的意蕴

1.反映社会现实

《大唐西域记》中的人或神主动发愿为龙,动机或恶或善。有些人因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主动发愿化身为龙,报复他人和社会,成为了一种复仇的存在。龙是人的一念之差的幻象,是人类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小沙弥因为受到龙王的不公正待遇,心怀愤恨,发下誓愿,化身为大龙王,杀死龙王,占据龙宫,行凶作恶。放牛的人因为受到国王的谴责变为恶龙,危害国家人民。精通咒术的人控制暴龍,民众感恩戴德,每户出一斗谷物作为馈赠,多年以后,有人逃税,他心怀怒气,化为毒龙,用狂风暴雨,损坏庄稼。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出现在《大唐西域记》中的龙必然取材于现实,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恶龙作怪也是事出有因的,《大唐西域记》中这些发愿为龙的人或是人格尊严受到了侵害,自身地位较为低下,无以倾诉,或是自身利益受到了损害,力量弱小,无以伸张,这些成为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而龙能腾云驾风,行空踏水,人力不可制服,化身为龙能够解决个人恩怨,报复社会,体现了他们对于龙的威力的渴求,表达了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失望,此时恶龙是一些民众的化身。

2.宣扬佛教

佛教“对一些婆罗门教义或者印度传统神灵加以加工改造,比如以佛教的教义重新阐释一些现象,或者将古代印度的一些传统神灵收编为佛教的护法,附以深厚的佛教色彩。”[8]从《大唐西域记》中我们能找到一些有力的例证,比如龙信佛护佛,菩萨选择龙作为护身,威严、具有神力的龙为佛教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寓意着佛教的崇高地位、不可侵犯。如来是慈悲、善良的代表,恶龙对佛陀的归顺体现了善对恶的制伏,具有浓厚的隐喻意味,恶龙毒龙的作祟可以说是诸如官吏暴虐等恶行横行其道,而这种恶并不是无可救药的,恶行也是事出有因的,可以通过佛法的教化抑制人的恶念。佛教起到了一种净化人心,庇护民众的作用。

《大唐西域记》中的龙的分布地点基本位于印度境内,且龙的故事分类和特点与印度神话传说中的龙的分类、特点基本吻合。印度的一些龙的形象传到中国会受到道教和儒教的影响,会被本土化,比如受道教的影响,龙王服膺于玉皇大帝,受儒教的影响龙身上会有三纲五常的影子,比如龙女。作品中很多龙的故事以汉译佛典中的龙为原型,基本保持着原貌,用以宣传佛理。

参考文献

[1]印度古代与佛教中龙的传说形象与描述[J].文化与文化.2013(1)

[2][3][4][5][6]][7]玄奘.大唐西域记[M] .董志翘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

[8]铁军,侯越等.日本龙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玄奘
中国古代冒险家之玄奘
太宗&玄奘:西游前后的帝与僧
中国古代冒险家之玄奘
玄奘西行靠偷渡
拒绝的艺术
玄奘的晚年很凄凉
玄奘西行靠偷渡
玄奘
玄奘法师在玉华宫的最后岁月
玄奘 中国最伟大的“偷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