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男子群舞《跳羌红》的艺术价值研究
2019-11-05李璇
摘要:羌红是羌族人民精神的象征,本文从该作品的文化内涵、编创思维、文化传播与保护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其艺术价值。在作品《跳羌红》中,用羌族人崇敬的颜色----红色,以此作为符号来传递羌民族内在涌动的张力和生命力。以羌族独有的跳红、挂红民俗仪式为素材,将其提炼和放大,寓意羌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薪传。同时跳羌红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它使我们从中窥见整个羌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子,《跳羌红》这个作品就是希望能唤醒每一个羌族人民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希望他们像同一个脐带缠绕出的孩子一样有着血浓于水的 “群己关系”。
关键词:民族文化;艺术价值;文化传播;传承;
前言:
羌族是一个古老且历史悠久的民族,在羌族人心中,有着对天空、大地以及万物自然的崇拜,是一个对世间万物怀有敬畏之心的民族。在羌族地区,当人们迎接尊贵客人时,就会为对方献上羌红,表达对客人美好的祝愿,同时,羌红作为羌族人民祈福求祥的信物,是羌族人民心中吉祥的象征,在羌族地区,人们通常用细细红红的布条悬挂在树枝上,以寄托自己内心美好的愿望,俗称“挂羌红”。
一、丰富的羌族文化内涵
传说,炎帝为羌族始祖,而炎帝又被称之为赤帝,而赤为红色,因此,在羌族地区,红色为吉祥之意,也寓意着羌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羌族地区,“献红”通常出现在羌族人民对神灵的拜祭之时、为远征战士祈福平安之时、修建房屋安门上中梁之时、以及迎接宾客、向新人道喜之时,寄托着羌族人民内心的美好祝愿。
用羌红作为舞蹈道具,充分体现了羌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了羌族地区传统祭祀文化、安居文化、待客之道等等。同时,羌红鲜艳亮丽的红色也代表着羌族人民火一样的热情与绵绵不断、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和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如上所说大家可得知,羌红并不是像腰带、铃铛、羌鼓等在舞蹈当中常见的道具,而是出现在羌族人民生活当中,极具羌族特色的物品。以羌红为舞蹈道具进行舞蹈创作与编排,可以通过对“羌红”的好奇与新奇感,让更多羌族以外地区的观众在了解羌红的同时有更大的兴趣去了解羌族文化,传播羌族文化;让羌族地区的人们有更强的民族责任感、认同感,以此为荣,为本民族的文化传播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作品编创思维
作品编创者是羌族舞蹈专家,国家一级编导,自小生活在羌族,从事羌族舞蹈编创及教学工作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羌族舞蹈编创,该作品的是编导怀着对羌族特有的情怀,以及对生命的崇敬而创作出的作品。
羌族的红色象征着羌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舞蹈当中,有四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第一个是开场演员们腰系红色羌红,迈着强劲有力的步子,一步一步,仿佛从远古走来,象征着羌族悠久的历史,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今天。第二个场景,十分的别出心裁,演员们手牵手围成几个圆圈向中心收缩,就像是心脏的收缩,向人们展示着羌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第三个场景,舞蹈中,演员们身披羌红,不断踩过前一个演员的背脊跳起,更是寄托着羌族后辈前仆后继,希望一代更胜过一代的美好愿望。第四个场景,演员们手牵着手,用身躯排成“毛毛虫”的形状,绕过摆成羊头架势的演员身旁,模仿着羌族祭祀的场景,手牵手排成的“毛毛虫”队形连绵不断,代表着民族生命的延续。这四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都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寄托着对羌民族的美好祝愿。
同时,编导运用非常规的舞蹈道具作为灵感进行编创,打破了常规的舞蹈编创思维,也给年轻一代的舞蹈创作者、编导们以启发,舞蹈的编创不只是局限于现有的舞蹈内容与道具,而是可以从民族文化的根源入手,不断拓展,创造出新的内容,丰富舞蹈文化和其民族文化。民族舞蹈的创作,应不断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让舞蹈不再只是为了舞蹈而舞蹈。而应蕴含着其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在观赏的基础上了解该民族文化,喜爱该民族文化。该舞蹈创作思路清晰,饱含民族情感,风格浓郁,极具民族特色,展现了羌族的民族风俗,描述了羌族历史,是一部宏大的叙事作品。
三、羌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自汶川地震后羌族地区部分民族文化受损,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舞蹈《跳羌红》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能够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充分的调动观众的情绪,让更多的观众愿意主动去了解羌族文化和历史,以及羌族的文化习俗,有利于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再发展。舞蹈《跳羌红》从羌族的民族精神内核入手,表现了羌族人民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编导在作品的题材选择及表现手法上,引导民族舞蹈编创回归民族艺术的本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保护并发扬羌族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此外,舞蹈中还包含了大量羌族本土文化内涵,对羌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作品的题材选择及表现手法上引导民族舞蹈编创回归民族艺术的本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羌族舞蹈,看懂羌族舞蹈,这有利于羌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同时给予创作灵感给更多的民族舞蹈创作者,让民族文化不断的发扬光大,丰富民族文化内涵,保护民族文化。
结语
民族舞蹈的艺术创作应扎根于民间,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新。舞蹈《跳羌红》充分展现了这一点,它的艺术价值就在于,能够让人们在进行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增强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它承载着编导对自己民族的情感与民族记忆,也寄托着羌族人民的民族热情。号召着新一代的艺术创作者们脚踏实地,扎根民间,走进民间,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史浩琳《羌族舞蹈的典型分类及传承路径探究》,中国民族博览,2017.10
[2]李韵葳《论羌族舞蹈的发展规律与文化传承》,大众文艺,2017.1
[3]范燕华 龙有成《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研究》,北方音乐,2016.12
[4]马俊杰《浅谈羌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因素》,当代音乐,2018.4
[5]趙敏 李梓君 贾志艳 左玲 吕永义 赵琴《羌绣纹样题材及其与羌文化映射关系》,丝绸,2015.8
作者简介:
李璇(1994.08-),女,汉,籍贯:山东省济宁市,学历:本科,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2017级 专业:艺术硕士舞蹈编导。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羌族男子群舞《跳羌红》的艺术价值研究CX2019SP309)资助,项目编号:CX2019SP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