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之殇——《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的悲剧解读

2019-11-05姜严卿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自由安娜悲剧

姜严卿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鲜活而矛盾的妇女形象,其敢于冲破封建藩篱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令人动容,其悲剧命运又让无数人唏嘘落泪。本文解读了《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所展现的自由之精神,并从故事的主角和配角两个角度分析了悲剧的形成原因。

關键词:《安娜·卡列尼娜》;悲剧;自由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贵族夫人安娜追求自由爱情却以悲剧收场,以及庄园主列文进行改革与探索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展现了俄国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真实社会写照。在两位主人公中,女主人公安娜以其追逐自由爱情的反叛精神以及悲剧结局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一、自由的呼唤者

安娜,一位美丽、聪慧、真诚又富有激情的贵族夫人。一场莫斯科之行,改变了她原本的生活轨迹。安娜父母早逝,被姑母收养,长大后由姑母包办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官僚卡列宁。她生活在没有感情的世界里,丈夫显赫的政治地位、名流虚伪的社会交际压抑着她青春的生气。因此火车站的初逢、晚会上的一支舞,就让她奋不顾身地陷入了与少年军官伏伦斯基的婚外恋情。

安娜是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女人,是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她挑战的不止卡列宁一个人,还有她赖以生存的整个上流社会。她大胆地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追求自由的爱情,在赛马场上为恋人失声而起。安娜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她可以选择闭口不谈,秘密地和伏伦斯基见面,从而维持自己卡列宁夫人的体面身份。但她的诚实不允许她向家庭、向世人隐瞒,所以她说出了与伏伦斯基的婚外情,说出了对自由与幸福的渴望。

安娜的勇敢是她的可爱之处,亦是她的可悲之处。安娜与伏伦斯基的恋情,成了丢入平静水面的一块巨石,谩骂、讥讽、质疑纷纷浮出水面。她的宣告不被社会所容,不为世人接纳,她的宣告,甚至是致命的。安娜是一个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的勇士,敢于义无反顾地与整个上流社会的虚伪抗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这种不同于其他的贵族妇女勇敢的精神值得充分肯定。真诚、果敢,宁玉碎,不瓦全,托尔斯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性情的安娜,也注定了这个人物悲剧的命运。

二、悲剧的铸造者

“一个冷酷无情的庞然大物撞到她的脑袋上,从她背上轧过。”当读到安娜卧轨自杀的片段时,笔者不由发出一声叹息。这个如花般明艳照人的女子,究竟是缘何落得自己了结性命的下场?是伏伦斯基,那个带她陷入背德情感的风流军官?还是卡列宁,那个贪图名利而禁锢她自由与爱情的古板丈夫?又或是安娜自身,那个明知前路坎坷却奋不顾身坠入爱河的叛逆女性?

伏伦斯基对安娜的爱是真诚的,然而当他们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后,伏伦斯基不甘寂寞的心理使他妥协了。卡列宁是典型的封建官僚形象,对他而言,最令他感到痛苦的不是妻子的不贞,而是妻子使他的名誉、地位受损。他以家庭责任和宗教道德为盾牌,来折磨、威逼安娜,并拒绝同安娜离婚,这不仅仅是对婚姻的背叛者的惩罚,更是封建道德的维护者对叛逆者的惩罚。安娜追求个性解放,却又始终挣脱不了封建贵族社会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随着时间的推移,背德的恐惧感、危机感愈演愈烈,让她痛苦挣扎于个性解放与传统道德之间。

伏伦斯基、卡列宁以及安娜本人无疑是导致安娜卧轨自杀的凶手,但安娜悲剧的造成,还有一群人起着尤为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第二部第七章节中,当安娜与伏伦斯基在培特西的宴会上旁若无人地聊天时,“不仅这两位太太,客厅里几乎所有的人,甚至包括米雅赫基公爵富人和培特西本人,都对这两个离群的人望了好几眼,仿佛他们碍了大家什么事似的。”托尔斯泰对这些人的刻画让人不禁想起鲁迅在《示众》中对看客的经典描写:“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那个时代一类人物的缩影——麻木无知的群众,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公爵夫人、公使夫人则代表着被伦理道德和宗教观念束缚的封建贵族。其中的李迪雅伯爵夫人,这个婚后不过两个月就被丈夫抛弃的可怜女人,在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卡列宁之后,对于这场家庭悲剧,就不止于冷眼旁观而已。她用“可恶的人”形容真心相爱的安娜和伏伦斯基,设法阻碍安娜与儿子谢辽查见面,还对谢辽查谎称母亲已经去世,而他的父亲卡列宁是个圣人。无法与儿子见面无疑给安娜以重击,一直被伦理道德所拷问与折磨得安娜,因为对儿子的母爱无处寄托而更加的羞愧和自责,这对她最终以死解脱有着重要影响。

在大多冷眼旁观的贵族夫人中仍有几位真心喜爱安娜的人。譬如米雅赫基公爵夫人,在众人诽谤卡列宁夫妇时怒斥了所谓安娜的女朋友;培特西夫人开始也十分支持安娜与伏伦斯基的恋情,还不断为两人创造相处的机会。但是,在托尔斯泰笔下这个西欧资本主义与俄国传统封建制度彼此冲击的动乱时期,安娜与伏伦斯基代表的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思想终会被旧的封建伦理道德打上耻辱的烙印,在社会舆论中走向悲剧。

参考文献

[1]赵萱.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悲剧根源的现代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4-106.

猜你喜欢

自由安娜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安娜作品
画家的悲剧
与圆有关的中考压轴题
近视的悲剧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
做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