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2019-11-05
东西南北 2019年17期
大学生抑郁症,少些污名化,多些温柔相待
近日,在贵州大学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上,有研究报告指出,大学生抑郁症的表现形式在非专业人士眼里,与思想品德、个性、人格问题相混淆。通过长期研究,有学者发现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三年级是抑郁症的高发期。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风华正茂、没有家庭和生活压力的大学生,和抑郁症难以产生关联。然而,不论是在学术圈中还是在高校里,抑郁症日益引发关注和重视,不少学校都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成为抑郁症高发群体,已经成为一种坚硬的现实。
“大学生抑郁症逐年攀升”的背后,投射着社会变迁的影像。一方面,成长于网络的“90后”和“00后”大学生,虽然拥有父辈们无法比拟的生活条件与成长环境,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伴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变,高校和学生对抑郁者逐渐正视,不再隐匿病情、主动寻求帮助、积极接受治疗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
抑郁症的成因错综复杂,每一个患者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压力与伤害;少一些污名化,多一些“温柔相待”,才是我们的应有姿态。摘掉“有色眼镜”,理性平和地看待抑郁症,才能让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屬不被孤立、排斥和边缘化。
——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