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
2019-11-05叶爱萍
叶爱萍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新思想,是在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中形成的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观点和基本原理构成了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原创性贡献。这一科学理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光芒和真理的光辉,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原创性、深邃的科学性、深厚的人民性、伟大的实践性、全面的开放性、严密的系统性特征。
关 键 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特色;理论品格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9)09-0028-06
任何一个理论若要被人所信服,则其既要能够回答时代课题、指导推动实践,又要有独特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样一种闪耀着理性光辉和思想魅力的科学理论,其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实际,站在历史和未来、中国与世界的交汇点上,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鲜明的理论品格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篇章,体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特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伟大思想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时代和特定阶段产生的伟大思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焕发出真理的光芒,就是因为其拥有因时而变、不断与时俱进的基因传承。“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2]十八大以来,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面对在正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中国,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向何处去?如何在复杂变化时局中保持坚强定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时代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诉求,既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又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引领时代,以一系列创新观点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發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孕育的结果,是回应时代呼唤和需求而产生的新理论,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形成的新思想,是指导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新指南,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色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独特的原创性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这些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使我们党能够从新时期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出发谋划发展战略,规划新的目标任务,制定新的政策策略;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既符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基本国情,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创新性发展,为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为新时代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作出了战略部署和具体安排,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表和路线图;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创造性地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极大地创新了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3]的新发展理念,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有了新突破,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4]明确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思想理论上、工作实践上有了重大突破;创造性地提出“强军兴军战略”,阐明了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这是对新时代强军思想的重大发展;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这一伟大构想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指明了方向;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第一次完整地论述了党的建设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邃的科学性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完备、系统严密的科学体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第一,科学性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观点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态度,根据不断变化的国情、世情和党情,及时进行理论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坚持调查研究等科学的工作方法,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第二,科学性体现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上,这种生命力源自于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式复杂严峻的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这一科学理论引领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辉煌成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第三,科学性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机统一起来上。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形成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有机融合,“八个明确”从理论上了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从实践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办”的问题。第四,科学性体现在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上。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式等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民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根本价值追求,彰显了治国理政的人民性品格,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追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站在人民大众的角度与基点上看待、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矛盾与现实问题,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坚持人民立场,始终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坚持“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把人民的利益永远放在首位,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把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着力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又要实现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仅如此,还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等治国理政的要素之中,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集中解决制度性的问题,集中解决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问题,集中解决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6]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7]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重要的内容,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最大的目标,确保我们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使我们党始终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和制胜法宝。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伟大的实践性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又运用于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体现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第一,来源于实践,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应对世情、国情、党情发展的需要。从世情上看,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了,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力度、广度、深度空前增大了,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于世界舞臺的中央。面对新风险、新挑战,就需要有新方略、新智慧;从国情上看,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但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一些突出问题依然存在,面对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迫切需要新理论给出行动指南;从党情上看,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执政党,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但应看到,我们党面临的环境是复杂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仍很突出,“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严峻的,新思想是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需要。第二,根植于实践,是在深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展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活动,在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开放发展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实践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深入回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第三,接受实践的检验,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十八大以来,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现在办成了,过去许多长期想解决没有解决的难题现在解决了,我们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这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理论。第四,继续指导新的伟大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明确了实现路径;不仅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还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不仅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还提出了具体抓手——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提出了五大发展的新理念,还对新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理念的落地生根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明确要求,充分体现出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的统一、战略构想与战略措施的统一、关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全面的开放性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全面的开放性品格。第一,生动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在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断探索和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公开宣称:“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8]正是由于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才能够适应时空变化,成为各国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重大理论飞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解决中国问题,还联系世界实际、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经验,推动全球治理,为许多全球性难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二,具有向世界开放的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新倡议、新主张,把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想紧紧相连,发出中国声音,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为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所接受。第三,具有向未来开放的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起点、逻辑起点、价值起点,以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实践的探索不断深化和完善,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展现出更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理论观点和基本原理的整合,构成了一个内在逻辑联系紧密、思想内容博大精深、系统科学完备的有机系统。第一,内涵十分丰富、逻輯结构十分严谨,具有理论的贯通性和系统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由“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部分内容组成,主题鲜明,布局合理,构筑了一个由顶层设计、战略布局和具体措施等多个层次组成的内容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的完整的逻辑架构。其中,“八个明确”是这一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具有原创性意义的新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鲜明的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鲜明的价值导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发展新布局,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宏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安排。“八个明确”着重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与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今中国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十四个坚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精神实质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原则的最新概括。其主要侧重于实践和方略层面展开,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着重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步骤以及实现路径。“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略体系。其中,“总方略”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方略,主要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总方略”要求我们在各个方面都要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所有战略部署和战略措施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治国理政工作中去,确保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体方略”主要包括:在经济建设领域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建设领域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在法治建设领域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文化建设领域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努力构筑中国精神;在社会建设领域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在国家安全领域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确保发展和建设的和平环境;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对军队的集中统一领导,要自觉用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工作;在领土主权领域要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外交领域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党的建设领域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424/c1024-29947140.html.
[3][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张雷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N].人民日报,2018-07-0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刘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