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交流中翻译的逻辑判断探析
2019-11-05周雷敏
周雷敏
【摘 要】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研究了国际科技交流中的翻译,并以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翻译为例,提出了可供翻译工作者从事在国际科技交流的翻译工作中,进行逻辑判断的几种不同维度,即:语法维度、常识维度、概念维度和专业维度。本文以笔者从事科技翻译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辨析如何通过逻辑判断实现科技翻译的准确性,文中的观点对国际科技交流中的翻译工作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际科技交流;科技翻译;材料工程英语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7-013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7.056
0 引言
随着国际科技交流的广泛和深入发展,我国与国外广泛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技术交流。无论是学习介绍国外先进科技的文献资料,还是开展技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洽谈技术合作等,科技翻译均成为中外沟通交流的载体。然而,国际科技交流存在专业性强、要求严谨的特点,因而翻译难度较高。本文尝试为科技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即从逻辑判断的角度,来解决翻译中存在的困难。
1 国际科技交流中翻译面临的困难
在国际科技交流中,翻译工作者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并非科技专业科班出身,而是语言专业出身,因而通常具备较扎实的语言功底,但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其次,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有些知识甚至对于行业内专家来说都是新的,更不用提译者了。再次,不同的技术之间既有关联性,又有跨度性,熟悉某一个领域的翻译未必能在另一个领域做到游刃有余。在这样的困难面前,科技翻译还要求严谨、准确,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国际科技翻译中邏辑的重要性
“逻辑”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逻辑学认为逻辑思维形式有三种,即概念、判断与推理[1]。逻辑思维链指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运动机制,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展开推理,至形成某种结论。如果思维链按照逻辑推进,一般说来就可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即“符合逻辑”,否则即为“非逻辑”。由于思维按链状形式运动,因此,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致逻辑思维链的断裂[2]。
科技文章具有逻辑连贯、准确严密、清晰精炼的文体特点[3],科技口语交流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准确性与客观性是科技翻译的功能核心。科技翻译怎样才能达到准确客观呢?需满足两个前提,一个是对原语的准确理解,二是用合乎译入语的方式表达。而在这个过程中,逻辑判断是一个必要方法。尤金·奈达曾提出,译者的翻译不止需遵循语法规则,翻译过程更是对原语进行解码和重新编码的过程,需要进行文本分析、转换,乃至重构[4]。在科技翻译中,自觉地运用逻辑思维形式和逻辑规律,对于透彻理解原文,避免错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科技交流场合中,一个词汇往往使用的是其专业释义,而非日常释义,采用什么释义,往往可以通过上下文或使用的场合进行推断。如果不能选择正确的释义进行翻译,往往会导致沟通障碍,甚至闹出笑话。例如,“audit”是一个很常见的词,一般翻译成“审计”,某些公司的审计部门也翻译为Audit Department,但如果是在国际认证审核的现场,“audit”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译成“审核”了。
3 国际科技交流中翻译的逻辑判断
鉴于逻辑判断对国际科技交流中翻译的重要性,如何去进行逻辑判断,从而保证译文的准确与严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 语法维度的逻辑判断
美国结构语言学派认为英语句子有所谓“结构意义”,即使词汇完全不懂,也能从句子的语法特征理解句子的结构意义。句法是句子的结构方式,而“句法的结构有逻辑的基础”,所以句子的结构方式也就以逻辑为基础[5]。可见,对原文进行语法分析,研究其句式逻辑,对翻译十分重要。
原文:Powder metallurgy differs from fusion metallurgy in that in powder metallurgy, metal is in finely divided form rather than molten metal, are the starting metal.
译文:粉末冶金中与熔融冶金不同,因为在前者中,金属是处于分离状态,而不是熔融状态[6]。
译文将原文中的名次性从句转译为了状语从句,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3.2 概念维度的逻辑判断
一个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一个词往往与另一个词的概念之间存在种属关系。种属关系,又称包含于关系、下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叫种概念。例如,在材料工程中,“合金”与“钛合金”、“焊接”与“电子束焊”、“ 轧制”与“热轧”,其间的关系都是属种关系。译者要理解词的种属关系,进行准确翻译。
有时候,需要对概念作限制,使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缩小,使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才能得到准确合理的译文。
原文:The metal is then cast into the resulting hollow mold.
译文:然后,把金属液浇入成型的空模。
把“metal”译为“金属液”是对“金属”这一概念的限制[8]。
3.3 常识维度的逻辑判断
常识指的是生活常识和基本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科知识。在某些情况中,生活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原语的意思,进行准确的翻译。
原文:If the flexible leads of a portable electric appliance fray and break, and the wires then happen to touch the metal parts of the appliance, these parts can give a severe electric shock to anyone who touches them.
译文一:假使携带式电器的挠性引线磨损而断裂,并且这些线碰巧与电器的金属零件相接触,那么谁碰到这些零件,谁就会触电。
译文二:假使携带式电器的挠性引线磨损而裸露其中的金属线,并且这些金属线随后碰巧与电器的金属件相接触,那么谁碰到这些零件,谁就会触电。
从语法结构上看,译文一似乎是没问题的。但对照原文,我们会发现译者认为“leads”与“wire”是等同的。其实,只要借鉴常识,便可以得知,这里的“wire”是因“leads”磨损而裸露出来的金属线,由此译文二符合逻辑,意义明晰。
3.4 专业维度的逻辑判断
在材料工程翻译中,有时仅仅通过语法分析、常识推理也未必能得到准确或地道的论文,而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如果对相关的专业领域不熟悉,会导致翻译的错误、不准确,或用词不够专业。例如,笔者在从事橡胶材料技术交流的口译中,曾将“pressure sensitivity adhesives” 译作“压力敏感胶黏剂”,但橡胶材料的专家指出“压敏胶”则是惯用的表达。再如,“modification”是“改变”、“修饰”的意思,但是在“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lymers”中,就应译作“对聚合物进行表面改性”,方能达到专业翻译的要求。
原文:Like most hard materials,diamonds are quite brittle and can not stand much shock.
译文1:像多数硬材料那样,金刚石很脆,不能经受震动[9]。
譯文2:金刚石像大多数硬质材料一样,相当脆,经受不起猛烈冲击。
本句中“shock”固然有“震动”之义,然而,要说金刚石连震动一下都经受不起,那是不符合实际的。此外,“hard materials”按字面译成“硬材料”也不如译成“硬质材料” 或“高硬度材料”专业。
还有更多的例子,如,“age”的普通词义为“年龄”,但在材料专业中,要根据逻辑推断选择恰当的专业释义。
例一:The alloy has strong aging strengthening effect and good performance at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译文:合金有很强的时效强化效应和优良的中温特性。
例二:Structures are always subjected to various adverse factors during its long-time service, such as fatigue, material aging, etc.
译文:在结构长期服役期间,疲劳和材料老化等因素的作用会引起结构损伤的累积。
“component”一词,有时指的是“组分”,有时指“零件”、“元件”。
aircraft structural component 飞机结构部件
system component 系统组件
component analysis 分量分析,组分分析
“process”一词作名词用时,译作“工艺”或“流程”,作动词用时,译作“加工”。“element”一词有“元素”,“要素”的意思,也有“元件”的意思。“installation”一词有时要翻译成“装置”,有时却翻译成“安装”。在这些情况下,如何甄别和选择恰当的用词,都是需要靠专业知识来进行逻辑判断的。
4 结语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东西方的思维方式迥然不同,语言具有异性,而逻辑判断则是共性。要解决东西方两种语言的翻译问题,就必须把翻译学提到一种思维的科学—逻辑学的高度。[5]无论在理解原文的过程,还是寻找译入语的恰当表达形式的过程,都要利用逻辑判断。“只有逻辑性强而又简练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 。在国际科技交流中,广大译者掌握并熟练运用逻辑判断的有关方法,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原文,减少翻译错误,提高译文质量。同时,对于语言出身的翻译者,逻辑判断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突破“技术”瓶颈,从而提供更加专业、符合行业内说法的地道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谢小苑.科技英语翻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4]Eugene Nida and Charles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J. Brill, 1969.
[5]阎德胜.翻译科学是应用逻辑[J].中国科技翻译,1991,第4卷第2期(总第12期).
[6]战东平,等.大学专业英语教程材料英语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版.
[7]吴松林.科技的翻译逻辑概念介绍[J].科技信息,2006(9).
[8]舟晓航.逻辑与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1990(2).
[9]黄甲年.简明科技英语语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
[10]邵启祥.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陷阱、误区及其他[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