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作品的文学性
2019-11-05付美高佳昕
付美 高佳昕
【摘 要】无产阶级文学的特点是语言朴实,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但是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实的故事,并且使故事更加地真实。也正因为这一点,无产阶级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无产阶级文学算是真正的文学吗。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无产阶级文学在语言技巧及教育意义上,都可以体现其优秀之处。并且通过作品本身影响了当时及现代人。
【关键词】无产阶級文学;文学性;文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239-01
一、文学手法
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无产阶级文学同样具有一定的语言技巧,通过渲染、对比等手法突出表达一些内容,所以无产阶级文学与其他文学拥有同样的地位。只是语言风格不同。文学性是文学作品所普遍具有的属性。文学性不是永恒不变的,根据每个作品的不同而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是一直处在变化中的,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文学性是作品在表述方面体现出的技巧,是以文字为媒介表现出的美。正如“高雅是一种美,贫苦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一样,各有各的存在方式及意义。《红楼梦》表现的是美,《蟹工船》表现出的是另外一种美,是更贴近生活、更真实的一种生活状态。无产阶级文学通过对真实的人物及故事的处理使人物形象更饱满。从而使读者可以感同身受,产生更强烈的感染性与说服性。作者通过自己的技巧,将真实与文学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细节的处理,使人物典型化即文学性的一种表现。这就使无产阶级文学与新闻报道产生了区别,无产阶级文学不会拘泥于现实,会依据真实的故事,使想要表达的人物形象典型化,突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及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观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更有冲击力,这正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手法。
另外,文学与政治、历史是分不开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压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无产阶级文学的主题与发展。所以无产阶级文学体现政治与历史方面的作用也是其文学性的一种。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地再现了带有封建性的资本主义的特征。通过文学作品的记录,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状态生动地被表现出来。更久远地流传下去。起到记录历史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和新感觉派为对抗以日本自然主义衍生的私小说而诞生,各自以新的作品和理论开展新的文学运动,并且获得迅速的发展。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对于文学理论的建设是十分重视的。虽然实际上是因为无产阶级运动而产生的无产阶级文学。但无产阶级运动结束之后无产阶级文学并没有消失。即无产阶级文学虽然因为无产阶级运动而产生,但可以独立存在,作为完整的文学流派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二、文学思想
《蟹工船》中具有鲜明的反抗思想,目的是以革命精神去教育大众。《蟹工船》的主题即是在文章最后表现出来的反抗思想。前半部分,大多描写的是工人们被监工欺负的惨状,以及工人们极端恶劣的生活环境。有了这些文字的铺垫,后文的思想开化与奋起反抗就变得十分自然了。工人们开始有反抗意识是在生命被忽视的情况下,接触到苏联的“赤化”思想。以前苏联人被工人们视为很可怕的异类,但是在革命方面却有共同的话题,由于苏联人通过不同的语言的启发,苏联人不再可怕了,可怕的是日本吸血的资本家。自己的处境已经不可以更差了,反抗才可以带来一丝生机,才可以返回美好安定的生活。以与苏联人的接触为导火索,触动工人心底的反抗意识,认识到资本家的剥削本质,了解到是可以采取反抗措施的。而第一次反抗,由于缺乏经验与想法上的天真导致失败。第一次时仍然相信帝国军舰是与人们站在一起的,而正是军舰致使罢工失败。从此工人们认清帝国军舰的本质。在第一次失败之后,工人们选择站起来,继续抗争到底。最后体现了革命虽然会遇到失败,但是坚持到底不放弃正是革命人民的精神。《蟹工船》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人,但是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启迪意义。虽然现代社会没有了监工一样的直接的压迫与剥削,但是,现代人压力之大确是毋庸置疑的。隐形的压力使现代人喘不过气,这与《蟹工船》所表现的本质是相同的。正如现代的一些人被禁锢在一艘船上,每天进行着长时间的辛勤劳作,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最后仍然一无所获。而且现在的生活条件比20世纪20年代好太多,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不会有相同的感触,但是仍然可以借鉴,其中的思想永远不会消失。重读《蟹工船》仍然会触动现代人敏感的神经,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去努力摆脱这种现状。
三、结语
通过无产阶级作品的语言以及表达的主题来看,无产阶级文学是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的。使用十分符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真实的故事,使故事不像新闻报道一样的死板,更真实的感觉更可以触动人心。使人物的典型化也同样是体现文学性的一种手法。
参考文献:
[1]秦刚.罐装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蟹工船》[J].读书,2009(6):146.
[2]张佑周.浅论小林多喜二的文学追求[J].龙岩师专学报,1990(3):76.
[3]林少华.并未消失的《蟹工船》[J].中国图书评论,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