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刑法中犯罪人格
2019-11-05房润东
房润东
摘要:研究犯罪人格在刑法中的价值,有利于预防犯罪、规范犯罪圈合理性,进而促进刑法政策的科学化。通过研究犯罪人格,知晓犯罪人格的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犯罪,对个体、社会犯罪具有促进意义。对此,本文着重分析犯罪人格的概述,论述刑法中犯罪人格研究的价值,提出刑法中犯罪人格的考量与控制。
关键词:刑法 犯罪人格 价值
犯罪行为的发生,对社会安定团结影响巨大,针对犯罪人格进行研究,知晓犯罪行为形成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一定的引领,规避其犯罪行为,减少犯罪案例,进而促进我国全面犯罪。犯罪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心理学视角对,犯罪人格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犯罪人格的形成,进而解决突发性犯罪事件的发生。可见,从刑法视角对犯罪人格进行研究,不仅能够规避个体走上犯罪道路,还能够实现我国法治国家的构建。
一、犯罪人格概述
(一)犯罪学与人格的关系
人格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影响因素形成的,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性,自身情绪、品行、需要等身体机制,形成一定的内在变化,是个体内部状态的综合性体现。从犯罪学视角分析,当人们意识到犯罪与人格之间的具有内在联系时,其人格与犯罪学的研究就在不断的进行,犯罪人格的定义也是经历漫长的过程,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与多学科知识相融合,得到一定的发展、改进、完善,在此过程中生成具有犯罪人格的研究方法,进而实现犯罪人格研究的精准性。
(二)犯罪人格的定义
不同的学术专家在研究犯罪人格机制中,都具有自身的见解,因此,在犯罪人格定义,不同专家学者具有不同的定义。受到学者与专家普遍认可的犯罪人格定义为:犯罪人格是犯罪分子心理的主要特性,通过一系列的干预,从自身感情、动作、品行等呈现处理的一种内在因素。犯罪人格是个体心理结构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会出现反社会倾向,这种心理活动是不好控制的,以此导致一系列的犯罪活动生成,构建刑事案件。
(三)犯罪人格特征
当犯罪人格占据个体心理的主导地位之后,会使个体出现人格扭曲现象,呈现突出的犯罪人格特征。犯罪人格特征包含:其一,犯罪人格是一种心理变化,隐藏在个体的心理、意识中,受到外界的冲击,会将这种心理以情绪、品行、性格、动作呈现出来,对个体形成一定不良、不安分的影响,使犯罪个体高度紧张。同时,伴随者这种心理变化,犯罪人格也会对外界环境形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其二,犯罪人格的本质就是一种反社会的心理活动,其以自身视角,审视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充满报复心理,试图以某种情绪发泄,来惩治这个社会,以及为其带来犯罪人格的人们,而这种心理对社会安定团结,较为不利,在此心理活动下,会将犯罪个体的报复力上升到极致,使其理性缺乏,在没有理性的维持下,犯下的刑事案件危害性是不可估量的;其三,犯罪人格在形成过程中,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是在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扩大中形成的,是一个长久的怨恨过程,必然其犯罪爆发力也不会如此强大。
二、刑法中犯罪人格研究的价值
(一)预防犯罪
研究犯罪人格在刑法中的价值,是能够理解犯罪个体犯罪人格形成的动态、整体因素,进而规避犯罪人格形成。从哲学视角分析,犯罪人格的形成,是环境、自身因素的整合构建的,如果知晓其犯罪人格的形成因素,分析犯罪形成的动因。与此同时,个体素质与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犯罪行为的形式,但并不是环境与个体素养是形成犯罪人格的主要因素,两者的相互联系的,但只是犯罪人格形成的一个媒介,在其中不能够起到关键性因素。犯罪人格促进犯罪的过程是,犯罪个体经过累计形成犯罪人格,但通过一定环境的影响,会触发犯罪行为。因此,这种犯罪行为,被称之为动态犯罪。动态犯罪的形成,不仅能够让人们从生态学视角分析犯罪个体,还能够让我们从个体的社会视角、心理视角去认识犯罪个体,帮助犯罪个体找寻到犯罪的根本因素,加以引领,减少犯罪行为的生成。对动态犯罪全面理解,可以采取政治、心理、经济、文化等手段进行干扰,进而规避犯罪案例发生。
(二)规范犯罪圈合理性
在犯罪行为是否成立的问题上,刑法较为侧重于犯罪行为的危害大小,根据犯罪行为的大小来决定犯罪轻重。而近代学派在定犯罪个体行为上,较为重视犯罪个体主观行为,以犯罪主体主观性来判定犯罪行为的轻重。这两类看法,都存在片面性,需要进行整合,不仅要强调主体主观犯罪模式,也要强调对社会形成的危害,进而判定犯罪主体的犯罪行为。在犯罪行为发生中,犯罪人格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例如:在故意犯罪行为中,犯罪主体大都对法律存在轻视状态。而过失犯罪中,犯罪主体缺乏犯罪人格,是对法律的一种轻视。因此,研究犯罪人格,不仅要看犯罪主体主观思想情感,还应该重视犯罪行为对社会形成的危害形式,进而规范犯罪圈的合理性、科学性。
三、刑法中犯罪人格的考量与控制
(一)刑法中犯罪人格的考量
在刑法中,以犯罪人格为标准,可以将犯罪个体规划为以下几类。首先,纯正的犯罪个体,包含累犯、惯犯、以及故意犯罪等犯罪个体,这类犯罪人群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思想,并且这种思想较为稳得,一旦有犯罪的机会,会再次犯罪,对社会发展具有不稳定因素。其次,不纯正犯罪个体,包含被案件牵扯进来的个体,如政治犯、宗教犯等,这类犯罪人群的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对社会发展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再次,柔性人格犯罪个体,包含未成年犯罪人,这类人群在犯罪群体中,是一个弱势群体,其犯罪行为与因素不稳定。最后,偶然犯罪个体,包含過失形成的犯罪行为,这类犯罪人群具有微性的犯罪人格。对于这些犯罪行为,我们可以借助犯罪人格模式,通过刑法给予一定的惩戒。
在刑法中,对于纯正犯罪的个体,应给予重处罚模式,从犯罪个体的心理与对社会形成的影响,给予一定的干扰,避免其再犯。对于不纯正的犯罪个体,以刑法为主体,采取犯罪人格干扰机制,以道德教育为辅,从心理方向进行引领,让其在短期自由性与处罚金进行选择,给予其改造的机会。对于弱性人格犯罪个体,采取教育为主,处罚为辅,但应根据其犯罪行为,以及对社会安定团结的影响。对于偶然犯罪的个体,应以犯罪人格为导向,给予适当的处罚,避免其在此犯罪。
(二)刑法中犯罪人格的控制
在个体犯罪行为上,存在知法犯法的个体,也存在对法律意识模糊,处于冲动犯罪的个体,是因不知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出现冲动行动的犯罪。据相关调查而知,当前处于知法犯法的个体占据总人数的10.38%,而处于法律意识模糊进行知法犯法的个体占据总人数的39.53%,以此数据,能够看出大都人对法律意识的缺乏,导致其走上犯罪途径。因此,加强个体法律教育是必要的。根据知晓个体犯罪人格的形成,构建普法专栏,借助新媒体、传统媒体加强法律尝试普及,进而增强人们法律意识。同时,在普法专栏中,阐述犯罪人格形成的因素、步骤、趋势等,让人们知晓犯罪人格对发展的重要性,这样能够使人们在出现这些犯罪人格时,能够通过求助等形式,进而缓解内心不良情绪。与此同时,借助新媒体开展法律资源平台,为人们提供法律咨询,为人们排忧解难,避免人们走上犯罪道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犯罪人格在刑法中的价值,知晓犯罪人格内涵、定义、特征,并且从刑法视角对犯罪人格进行考量与控制,进而为刑法案件审批提供依据。因此,研究犯罪人格因素,给予适当的引领,有助于刑事案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杰.法治的情怀 人格的力量——读高铭暄教授《我与刑法七十年》有感[J].人民法治,2018,(24):108-110.
[2]李嘉琪.从人格刑法论看多重人格患者犯罪的认定[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45-48.
[3]赵辉,江帆.刑事速裁程序的价值反思——以惯犯犯罪心理模型为检视[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8,(05):74-80.
[4]杨守晶,李木楠.也论人格刑法——兼述“人身危险性”与“危险人格”之区别[J].沈阳干部学刊,2013,(01):32-35.
(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 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