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培养儿童“美术语言”的密码
2019-11-05王美欢
王美欢
【摘 要】儿童“美术语言”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原则、注重实践感受、开展欣赏评述、实施多种手段,从而破译培养儿童在造型、应用、鉴赏、探索方面的“美术语言”密码,并由此提升儿童的美术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美术语言”;美术教学
儿童“美术语言”是一种儿童独有的艺术语言,是儿童自由自在的表达,是儿童个性与天性的释放。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儿童“美术语言”的认识偏差,从而出现应用泛化、形式单一的现象。由于儿童“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法极其丰富,如果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能全面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想象、创造、体验和实践等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术语言,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开展创作、欣赏和评价活动,将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一、把握教学原则,培养儿童“美术造型语言”
美术造型活动旨在通过造型激发学生的体验乐趣,培养他们用各种材料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最终实现儿童美术造型语言的提升。
【案例1】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虾和蟹》为造型·表现类的课程(见图1)。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对虾和蟹的印象,并在彩色卡纸上画出记忆中的虾和蟹;接着仔细观察虾和蟹的身体形状、钳子、尾巴等,将虾与蟹相似之处的细节画出来;在欣赏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并观摩教师示范画虾和蟹之后,学生开始用线条及点、线、面排列的方法作画;最后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忆画和观察后的画,并播放摄影师眼中的虾和蟹的作品进行拓展。教学始终围绕观察与表现,重点是引导学生把以往的记忆转化成具体的艺术形象。
(一)在观察与表现中感知儿童“美术语言”
美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自己特有的“美术语言”。儿童绘画就是对儿童“美术语言”的运用,旨在通过启发,培养儿童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儿童绘画教学不是规定“应如何去画”,而是通过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去学习和丰富儿童“美术语言”,能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在记忆与联想中创造儿童“美术语言”
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儿童绘画是依据儿童美术语言的特点——依靠记忆形象进行绘画的。因此,教师要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内容并提出记忆任务,以启发观察记忆为重点,激发儿童有意记忆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利用形象记忆进行联想和创作的能力。儿童的记忆绘画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印象,只有经过思考以后,才能创造出属于儿童自己的“美术语言”。
(三)在想象与表达中提升儿童“美术语言”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也就没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审美想象是按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展开的想象,是在情感的推动下展开的再造性想象。在美术教学中,再造性想象是学生根据对形象的描绘表述,在头脑中重现这一事物并进行补充或加工后运用自己独有的儿童“美术语言”进行的创作。因此,在美术创作中,丰富的经验积累是提升儿童“美术语言”的前提条件。
二、注重实践感受,培养儿童“美术应用语言”
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材料、使用工具和创作方法,自由进行初步设计和制作,就可以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感受儿童“美術语言”的丰富性,掌握应用儿童“美术语言”进行设计创造的表现方法,最终形成准确的美术应用语言。
【案例2】《适合纹样》属于设计·应用类型的课程。教师设计了欣赏导入、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尝试设计、大胆创作这五个环节,指导学生从作品中理解夸张、变形的创作手法,体会鲜艳色彩所表现的神秘感觉,拓展学生们的形象思维,发展丰富的想象力。
(一)在直观感知中培养儿童“美术语言”
纹样设计中有规律的重复排列表现了儿童“美术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点、线、面设计出各种简单纹样,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记忆力、观察力。由于美术作品一般都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他们的作品表达出最朴实的绘画语言,释放了最真实的色彩。
(二)在探究感悟中表达儿童“美术语言”
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中解脱出来。例如,在纹样的颜色方面,通过对原色和间色的学习,学生会体悟到色彩带来的不同感受。此时,教师通过冷色和暖色的对比,让学生大胆宣泄心中不同的情绪,充分尊重学生所学的美术色彩知识以及色彩的搭配所带来的心理感受,使学生在对艺术美的探究和感悟中自由表达儿童“美术语言”,提高美术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在创造实践中提升儿童“美术语言”
在课堂上运用物质材料和手段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交流信息,其实质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应用类型的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具有直接面对问题的特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适合纹样》一课中,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尝试设计、大胆创作三个环节,促使学生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交替参与,审美经验与艺术表现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在创造实践中提升了儿童“美术语言”。
三、开展欣赏评述,培养儿童“美术鉴赏语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要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那个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因此,对儿童美术评述语言的培养不容忽视。
【案例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课《水墨变体画》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教师先请学生欣赏世界名画《向日葵》,用美术语言点评名画,由素描引出水墨画;接着,教师借助中国画的工具欣赏经典作品,使学生理解和接受水墨变体画的概念;然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水墨画的运笔要领,让学生直观感受绘画过程;最后,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运用水墨画的美术语言对自己选择的西方名画进行再创作。
(一)在欣赏与观察中认识儿童“美术语言”
通过欣赏与观察,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特点。学生在观察中尝试对美术作品的临摹和创作,就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优点,获得美的体验。《水墨变体画》一课中,教师有意利用世界名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水墨技法进行再创作,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儿童“美术语言”。
(二)在分析与解释中理解儿童“美术语言”
就本课而言,教学重点是欣赏中外艺术作品,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来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艺术语言、形式和风格,不同于以往对形、色、构图等方面的分析。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一些基本背景知识,如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了解重要的美术家以及他们的美术作品,逐渐提高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在分析与解释中理解儿童“美术语言”。
(三)在评价与交流中表达儿童“美术语言”
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是提高艺术修养、文化教养的一种手段,也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的一种能力。在《水墨变体画》教学中,教师善于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用儿童“美术语言”评价中外经典作品,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了儿童美术评述语言能力。
四、实施多种手段,培养儿童“美术探索语言”
美术课堂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心理需求灵活选择,要满足学生愿望,激发其创造的欲望,形成独特的儿童美术探索语言。
【案例4】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不同的脚》为综合·探索类的造型表现课程。教师首先创设了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和体验不同脚的特点;接着分组研究,从外形、质感和功能上介绍自己的发现;然后总结运用各种点线面的特点进行不同脚的造型表现。
(一)在情境体验中丰富儿童“美术语言”
综合·探索类课程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使其在新情境中探索、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通过寻找解决問题方法自觉主动地融合不同学科的内容,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在《不同的脚》一课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手段,如一首激昂的诗、一段悦耳的音乐、一幅森林的图画创造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如诗如画的情境之中,与美术产生共鸣,在情境体验中丰富儿童“美术语言”。
(二)在自主探究中发展儿童“美术语言”
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儿童“美术语言”。在《不同的脚》一课中,在学生探究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运用各种点线面的特点,进行不同脚的造型表现,如硬硬的壳用折线,软软的皮用曲线,茸茸的毛用短短的线,小小的凸起用点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感知和体验的愿望,又提升了学生对不同脚的外形、姿态、表皮肌理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在艺术创作中强化儿童“美术语言”
在这一课中,教师为了启发引导学生对脚的质感、肌理的认识与表现,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尝试画出四种不同动物的脚,再引导每组学生参照自己带来的图片互相评价,通过尝试、合作和研究的形式,强化儿童的美术语言。儿童艺术创作的魅力源自创造力。这需要教师通过指导,强化儿童正确运用“美术语言”的意识,还需要在艺术创作中强化儿童运用“美术语言”的能力,从而慢慢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习惯。
儿童“美术语言”从来不是个人突发奇想、一空依傍的创造,而是基于儿童立场、基于儿童认知规律,经由传统、历史,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形成的情感联系和民族纽带。儿童“美术语言”是立足美术本体,贯穿于整个美术课堂教学的方式,大胆运用合适的儿童“美术语言”,将会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
[3]郑素梅.让美术语言之花绽放[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3(2):44-46.
[4]潘晓军.美术语言的三态演绎[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5):87-88.
[5]魏珍.试论小学美术语言的重要性[J]. 美术大观,2013(1):160-161.
[6]柏玉英.小学美术语言浅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10):163.
[7]殷凌云.陌生之光——美术语言陌生化与美术发展[J].文化艺术研究,2009(1):221-226.
[8]杨修红,郑宪恒.新课标下中学美术语言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 2011(33):103-105.
[9]李赛男. 论小学美术语言的重要性[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11):82.
(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 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