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第一坝”所在地原滩涂和礁石文化考证*
2019-11-05
(三峡大学水文化研究所,湖北 宜昌,443002)
葛洲坝岛历史悠久,葛洲坝分汊河道在史前即已形成,在历史时期内属稳定型分汊河道[1]。《水经注·江水》记载:“江水出峡,东南流,迳故城洲。洲附北岸,洲头曰郭洲,长二里,广一里。上有步阐故城,方圆称洲,周回略满。故城洲上,城周一里,吴西陵督步骘所筑也。孙皓凤凰元年,陟息阐复为西陵督,据此城降晋,晋遣太传羊祜接援,未至为陆抗所陷也”[2]。又据同治《宜昌府志》卷二《疆域志》记载郭洲坝(葛洲坝):“在县西北八里,滨大江,内连西塞(今西坝)”[3]。葛洲坝岛在葛洲坝枢纽建设中被挖掉,如《话说长沙》记载:“挖掉葛洲坝这个设想,当初人们承认它、接受它,还真不容易呢!……(事实)证明挖掉葛洲坝,修建泄水闸,是设计思想的一个重大突破。现在,以已经消失了的葛洲坝命名这项宏伟的工程,还有点纪念它的意义吧”[4]!随着葛洲坝工程消失的还有一些礁石、滩涂。本文借助方志、航道图和田野调查,对消失的一些礁石、滩涂进行初步考证。
1 鼓喷堆滩
《峡江滩险志·峡江语释》记载:“水流河床障礙激而上冲四散奔腾如沸曰泡亦曰鼓濆(喷)”[5]。西坝古战场遗址屯甲沱是宜昌西坝重要的码头口岸,大江和二江之水下泄交汇,加之该岸乱石嶙峋,对岸是葛洲坝岛咀秋冬水涸就裸露的“团碛子”,故该水域形成一个影响航运的水流喷激盘旋湍急的险滩,该地因水路交通活动受到影响,人们取名鼓喷堆滩。滩岸是宜昌蔬菜基地豆芽湾,同治《东湖县志·山川志》记载鼓喷堆滩:“在屯甲沱对岸,距县五里”[6]。解放后,在该地段修建了宜昌船厂,该险滩得到整治,该险滩段成为修建好的船舶新船入江处,江滩水泥硬化,修有船舶滑行的轨道。葛洲坝工程建设后葛洲坝岛和“团碛子”整体被挖掉,鼓喷堆滩段成为大江电站和二江电站下泄通道。
2 老虎堆滩
宜昌江段水险之地,常取与虎相关地名,如虎牙滩、虎头滩、老虎堆滩,可能是位于老虎石附近得名。同治《宜昌府志》卷二《疆域志(上·山川)》记载:“老虎堆滩:在江北岸,距县五里”[3]。宜昌市市郊、窑湾乡、西坝等流传有“石虎望石门”的故事。该故事讲述到:在西陵峡口外,斜对南津关和葛洲坝的峭壁之腹上似有一门半开半掩,故名石门。船歌唱道:“石门对石鼓(虎),金银没有谱。有人打得开,买个荆州府”。据说,原来的石门是能开的。有一天,石门洞内的老道接到请柬,要去武当山参加大典。老道走后,小道们便偷偷离洞过江,去葛洲坝游玩,不慎将钥匙丢失,始终没有找着,无法进门回洞,只得暂去三游洞栖身。不料这钥匙后来却变成了葛洲坝上的瓠子。老道回来后,见此情景,只好脚踏祥云,去南天门请来二郎神,想用箭射开双门。谁知一箭只射开一条缝,石门怎么也开不了。二郎神怕别人盗走洞中的金银财宝,就把哮天犬留下来,变成一只老虎,蹲在葛洲坝北头的老虎堆上,两眼直望着石门。二郎神又请玉帝给龙宫下了一道圣旨,要所有进出西陵峡口的鱼虾,都必须从葛洲坝头的老虎堆下经过,以避盗宝之嫌。这样一来,老道和小道们只好迁居到归州香溪河畔的玉虚洞去继续修炼。后来在古西塞坝甲街住着一户龙姓打渔人家,得悉了这一鱼路,每次从石门上一点下网,斜江而过,到老虎滩下收网,总是十网九不空,网网是大鱼[7]。船歌所唱“石虎望石门”还有版本,2018年6月22日宜昌地方文化工作者彭翔华口述是:“石门对石虎(老虎石)、银钱两万五,要是能打开,买一个宜昌府(又说荆州府)。”在老虎堆滩离南津关不远还有一个老虎石梁,这些都是当地水路水险如“虎”得名,体现了人们对“滩险水急”峡江的畏惧心理。当葛洲坝工程修建好后,老虎石、老虎堆滩、老虎石梁等都消失了,成为历史文化地名永远沉没在葛洲坝水利工程的水库下面了。
3 玉笔碛
《峡江滩险志·峡江语释》记载:“岸逼江流斜行如梗高于平面曰水梗,两岸水梗交乂如剪曰剪刀水”[5]。玉笔碛位于庙嘴与江水交汇之处,以西坝岛庙嘴如笔一样插入江心而得名。同治《东湖县志·山川志》载玉笔碛:“在西坝嘴,谚云‘玉笔点江心’,即此”[6]。《说文》释碛:“水渚有石者”。浅水中的沙石。《峡江滩险志·峡江语释》记载:“碎石光润積而横阔曰碛坝。李膺《益州记》:‘蜀人谓平川曰坝’。碛上游处曰碛脑,碛中曰碛腰,碛下游处曰碛尾”[5]。日本人山川早水《巴蜀》记载蜀江(川江):“其滩之处,有洞,有碛,凡数十。……石积水浅曰碛(今有上碛、下碛)”[8]。玉笔碛在西坝庙嘴的入江部分,该部分秋冬沙石裸露,并长出一些水草,春夏和秋冬都有在此游泳者。春夏之际大江(含二江)和三江之水交汇于此,形成剪刀水,下行之舟于此需要小心驾驶。但人们以此碛命名为“玉笔碛”,西坝对岸之山为“笔架山”,除了地势山势似“笔”外,其实希望宜昌是有“文脉”之地,希望宜昌多出有用之人才。
4 长碛(子)
原葛洲坝岛有两个大碛,岛咀为“团碛(子)”、岛尾为“长碛(子)”,其中“子”为后缀,是当地船民习惯加上的语气词。同治《东湖县志·山川志》载:“长碛:在郭洲坝尾,距县五里”[9]。长碛的形成是长江水(主要是洪水)经过南津关,水势减缓,沙石沉积,而黄柏河涨水之时,虽有三江和二江,但因为在葛洲坝和西坝之间,地势相对较高,相对较大的沙石均被冲刷淤积到葛洲坝岛尾,较小的沙石通过大江、二江以及三江下泄,部分较大的沙石在胭脂坝(烟收坝)沉积,较小的下泄到百里洲和荆江。长江泥沙逐年累计,形成了百里洲沉积物以细沙为主,宜昌胭脂坝为较小沙砾沉积为主,葛洲坝、西坝附近为较大石头的三级沉积状况。《水经注·江水》记载葛洲坝(郭洲):“长二里,广一里”[2]。长江航运管理局重庆分局编印1958年2月初版的《川江宜渝段礁石资料(宜昌至万州)(上册)》(内)记载,长碛子距宜昌7.09km,在葛洲坝尾子、碑塆对岸处,1.22公尺(米);在葛洲坝尾子7.67km处,5.18公尺(米)。由于长江洪峰的冲刷和沉积双重作用,葛洲坝岛一直在变长,葛洲坝岛岛尾长碛和岛咀一直在变长,直到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地貌彻底挖掉并消失。
5 团碛(子)
同治《东湖县志·山川志》载:“团碛:在长桥口,距县七里”[9]。长桥口就是黄柏河口,事实上团碛从黄柏河口一直从二江、大江延伸到葛洲坝岛咀,直到西坝屯甲沱,是宜昌江段最长的砾石沉积片区。长江和黄柏河在水涨之时大的砾石受到葛洲坝岛的阻隔,加之西坝岛的顶托,以及二江之水道受到葛洲坝岛和西坝岛之间航道狭窄影响,造成大量的砾石沉积,形成了从葛洲坝岛尾长碛(子)一直到屯甲沱所在江心的砾石沉积区,其长度超过了葛洲坝岛。葛洲坝工程建设以前,在团碛一共设立了五个航标灯,以防船舶搁浅。
6 晒网碛
整个西坝所在的三江叫内河或内江,二江和大江统称外江。在葛洲坝工程建设前,整个外江水域是葛洲坝和西坝渔民的捕鱼水域,在整个外江江滩常常有渔民晒网。故这些沙滩被称为“晒网碛”。同治《东湖县志·山川志》载:“晒网碛:在西坝外江边”[9]。随着葛洲坝工程建设,尤其在21世纪的西坝棚户改造后,在三江和大江附近渔户都上岸,在外江晒网已经成为宜昌人民的历史记忆。
7 凤凰石
宜昌县原东湖畔有凤凰台,城周三十里有凤凰山,而西坝三江里有凤凰石和凤凰桥。同治《东湖县志·山川志》载凤凰石:“在三江内西岸,距城里许,水涨则没,水落则见”[9]。该石头可能曾作为老的三江凤凰桥的桥基石。《湖北省宜昌市地名志》记载凤凰桥:“位于西坝南部,泛指西坝四路东段南侧临江一带。相传,因曾有凤凰栖息于此而得名。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宜昌后,木桥被毁。以后又另修石板桥。现石板桥及沟渠均被填埋,但其名称仍作为地名使用”[10]。凤凰桥木桥时代,凤凰石就是木桥墩,石板桥时代凤凰石是桥基,凤凰桥就在凤凰石上方是无疑的,有诗为证。如杜相朝《黄草坝闲眺》一诗歌曰:“何年听得凤凰鸣,石没桥欹(斜倚、斜靠)一水平。客唤小舟随意渡,人耕浅土趁春晴。西风猿?桓侯垒,落日牛羊陆抗城。忆昔儿时游戏处,枣梨花下足欢情。”作者题注:“此地有凤凰桥凤凰石”[11]。由此诗可见作者站在黄草坝向三江下游眺望,凤凰石和凤凰桥“石没桥欹一水平”,凤凰石、凤凰桥是宜昌人驻足游玩之地,在古代宜昌人凤凰桥、凤凰石是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开挖三江航道,凤凰石被挖掉,凤凰桥也随之消失。但二十一世纪,地跨三江,飞越大江的至喜长桥成为宜昌新城新的“凤凰桥”,该桥为宜昌和西坝发展垫下了发展的“凤凰”基石。
8 老虎石
老虎石又名老虎堆、乌(鸟)石堆,是葛洲坝坝西的礁石堆。险滩必有礁石,故宜昌地方文化名人雷思霈《春兴四首》(其四)曰:“往往滩头逢怪石,尖尖峰顶见深池”[12]。雷思霈《长桥》诗曰:“西塞郭洲脑,江涨如水磨。冬涸鸟(乌)石堆,树老古城破。长溪漾板桥,渌沸不忍唾。主人爱留客,提壶随地坐”[12]。这里诗歌描绘的“鸟(乌)石堆”就是老虎石。老虎石位于黄柏河(长江溪)和二江和三江水流起点处,老虎石属于长碛子中礁石的石头较大,严重影响航道,该礁石如老虎一般影响航运,故名“老虎石”。还有一种说法石头似老虎形状,故名老虎石。同治《东湖县志·山川志》载老虎石:“在小峰铺”[9]。县志疑似记载有误,亦或该“老虎石”不是船工和西坝以及葛洲坝岛民所说的的“老虎石”。“老虎石”在日本侵华期间军事地图上有明显标示(日本标示的是香坝岛,该岛亦可能为桃花石)[13],长江航运管理局重庆分局编印1958年2月初版的《川江宜渝段礁石资料(宜昌至万州)(上册)》(内)记载老虎石距宜昌10.31km,2.74公尺(米),老虎(石梁)10.91km,5.49公尺(米),位于南津关码头下角。在1960年4月长江航运管理局重庆分局编印《长江上游宜渝段航道及航标配佈简图》中都有明确标示。2018年6月22日宜昌地方文化工作者彭翔华口述宜昌船工传唱的有:“石门对石虎(老虎石)、银钱两万五,要是能打开,买一个宜昌府(又说荆州府)”。宜昌船工传唱的还有版本是“石虎望石门”的故事。船歌唱道:“石门对石鼓(虎),金银没有谱。有人打得开,买个荆州府”[7](见老虎堆滩)。事实上长江水出南津关,因为三峡海难事故多,大量的船只在三峡沉没,许多财物被冲到葛洲坝和西坝之间沉积下来。加之老虎石这个巨大礁石也常常造成触礁,造成事故,故在此形成有老虎石处沉积金银财宝非常多的说法。石门指的是长碛子对岸江南的石门(山)。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航运图则无标示,问今天的宜昌六七十年代的宜昌人也不知道该石堆,疑似六七十年代疏浚航道将该石头堆炸掉。
图1 石门对石虎
图片资料来源于长江航运管理局重庆分局1977年4月编印《长江上游航行参考图宜昌至重庆》)。
9 桃花石
桃花石(礁石)在三江和二江之上游,属于“长碛”的一部分,位于老虎石下方。这些砾石堆受到黄柏河和长江水的冲击和顶托,秋冬水涸,礁石凸出江面,远观和在地图上就似水中的“桃花鱼”水母的模样,故名桃花石。(日本标示的是香坝岛,该岛亦可能为老虎石)[13]“桃花石”在1960年4月长江航运管理局重庆分局编印《长江上游宜渝段航道及航标配佈简图》中都有明确标示。葛洲坝和西坝岛水域多桃花鱼(水母),同治三年续修本《东湖县志》卷二《天文志》记载:“同治二年冬,沿江产桃花鱼,弥月不绝,亦异事焉”[14]。桃花鱼不仅仅是某年会出现,而是年年都有的自然现象。同治三年续修本《东湖县志》卷六《山川志》记载桃花潭:“在西坝松隐庵后,去城五里,内出桃花鱼”[9]。桃花园:“在西塞坝,去城西五里”[9]。由此可见,在西坝岛和葛洲坝岛形成有桃花石、桃花潭、桃花园与之相对应的地名文化。王大权《桃花鱼》诗歌描绘桃花鱼曰:“象何取乎花,适逢桃花涨。名何被以鱼,适逐鱼吹浪。荡漾饶丰姿,簇簇生新样。乍开俨吐英,旋合如脉望。形下跃渊机,形上临风状。弱质殊鳜肥,亦随流水宕。何须缘木求,得所春江上。笑他武陵人,结网空惆怅”[14]。杨裕仁《桃花鱼歌》曰:“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花开正值游鱼嬉,鱼戏转疑花影移。渔人不敢下钓丝,怕逐春风上旧枝,不以池中物视之”[14]。
邑人罗潜《桃花鱼》曰:“浮沉何处结根荄,为蕊为鳞总费猜。燕子矶头衔不去,渔翁江上打难回。跃渊才似临风下,在藻还疑照水开。未是武陵溪畔路,年年空惹问津来”。彭惕《桃花鱼》:“种分鳞族质分花,漏泄春光泛水涯。作意游扬空蝶恋,无端舒卷逐波斜。绝人攀折人偏赏,才计投竿计已差。会得化工元[玄]炒处,此番芳信倍清华”[14]。刘家麟《桃花鱼记》云:“桃花鱼,东湖(宜昌)之异虫也。生于江,以桃花为生死。盖自城西渡内江为西洲,洲又西为桃花园,其渚为屯甲沱,上下东西不一里,而是物生焉”[14]。由此可见,桃花鱼是西坝和葛洲坝及其附近的特产,桃花石、桃花潭、桃花园等地名皆因“桃花鱼”而得名。当然除了自然的“桃花鱼”,“长江第一坝”多“桃花”地名外,还与“桃花”代表着灿烂的春天、美好的爱情和美人的如花美颜,乃至指代“世外桃源”的美好(“桃花”)世界。
10 结语
由于葛洲坝水利工程建设,以上滩涂和礁石成为历史地理坐标,消失在历史记忆中。但这些滩涂和礁石蕴藏的历史文化,其中包含的人们美好愿望和思想观念,需要给予传承。本文对“长江第一坝”原葛洲坝和西坝岛周围原礁石情况给予考订,希望为宜昌自然历史地理添一些文史资料,保存一些“长江第一坝”所在西坝和葛洲坝岛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