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立场,探究分层教学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下《认识三角形》一课为例
2019-11-05蔡金平
蔡金平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五小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能有不同的提升与发展,使得每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但学校的一次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那么如何基于学生立场,有效利用学生间的差异,提升教学效益,是我们教师应致力探索并解决的一个难题。
1.存在问题
1.1 学生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由于受兴趣、能力、性格、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数学学习中逐渐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学生们有的学习能力强,自身基础扎实,课堂上一点即通,并且注意力始终集中于学习过程中。而有的学生则表现出完全相反的状态,上课的时候不怎么爱听教师的讲课内容,更不愿参与课堂活动,这类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兴趣匮乏,失去学习自信心。如此的现状,使得教师把握不好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众口难调,课堂上顾此失彼。
1.2 教学模式单一。我们的数学课堂,因各种原因,教学的定位,还是以中等学生为基准,教学模式单一、目标一刀切,无法顾及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无从谈起。对于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内容是早已熟知的,不具挑战性,导致课堂上无所事事。而另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可谓是望而生畏,因为他无法跟上课堂的节奏。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静下心来,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
2.实践策略
基于学生立场的分层教学,充分认识到学生间存在的差异,为了能更好吸引学生兴趣,最在程度地满足学习需求,课前制定不同目标,课中点对点帮助指导,课后自主的作业及不同的评价,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学习能力。能有效克服“吃不饱”、“吃不了”等两极分化的不合理现象,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逐渐能找到自己的定位,缩小差距,提高教学效率。
2.1 课前分层,扎实基础。分层教学应从课前入手,通过前测数据分析,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有别的教学过程、布置层次性的课前预习单,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
2.1.1 基于前测,分层设计。学生间差异客观存在,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存在,通过前测数据分析,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差异,以学生角度思考学习目标、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才能让分层教学真正发生。
例如,人教版四下《认识三角形》一课前测情况分析:
从前测数据可知,学生能从众多图形中,辨认出三角形,会画三角形;有超过80%的学生,能很快画出锐角三角形的高,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能画出直角三角形的高,但钝角三角形外面的高,只有极少的孩子能画出来。附右表:(前测总人数270人)
依据上表的前测分析,确立了分层的教学目标:
(1)在预习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建立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底和高的对应关系,初步学会画各三角形的高。
(2)能自己设计实验,操作验证三角形的特性;在小组活动中,能引领组员参与学习探究活动,在与各种图形的对比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现三角形特征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1.2 基于基础,分层预习。预习,是学生在课前先熟知学习内容,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能缩小学生间的差距。因此,分层教学从学生的课前预习开始。从学生现有的状况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预习作业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如何下手,该如何提升预习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基础为标准,设计不同层次的预习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
人教版四下《认识三角形》一课课前预习单: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单,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的进行预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前几个问题进行预习,并根据预习提了自己的困难。基础扎实、学有余力的学生,就可以进一步探究,设计实验等来证明,并提出一些疑惑。那么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就有的放矢,根据自己的困难或疑惑,各得所需。
2.2 课中分层,提高效率。
2.2.1 分层分组,互帮互助。课堂学习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基于前测,将已有知识技能存在差异的学生,异质分组。学习时,能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提升与发展。
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环节,进行了小组活动。活动中,一些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验证活动,在组内进行了演示,并指导组员们操作,再进行观察与对比。
在这一活动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预习时已经设计了相应的验证活动,他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有了展示的机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小老师的演示下,也能顺利进行操作活动,并在搭一搭、比一比的过程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的唯一性,从而得出结论。分层分组,合理利用学生层次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仅使小组活动顺利进行,更能以优带差,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2.2.2 分层指导,提高效率。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异质分组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的指导,既有利于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更是在指导的过程中,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得,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认识三角形》一课,在学生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纠正个别验证实验设计不合理的,引导个别观察、操作能力弱的,让他们也能在操作活动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的放矢的指导,解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困难,避免“一人生病,全班吃药”的尴尬,提高了课堂效率。
2.3 课后分层,有效巩固。
2.3.1 自主作业,激发兴趣。当然,教学之后,递进式、可自主选择的作业单,是实施分层教学一大策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能力进行选择,既激发学习兴趣,更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
这样有层次的作业单,避免了一些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作业的可选择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留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学生也乐于完成自己选中的任务,当然完成的质量也不言而喻。
2.3.2 多样评价,促进发展。有效的评价,能促进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与状态,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素养的提升。不同的学生,采用有差异的评价标准,特别注重对学生自我发展纵向的对比与评价,肯定进步,更让学生认识自我。
如,实施小组积分制、目标追赶制、师徒结对制等,平时的作业、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实行星级制,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相结合。两周进行一次积分、星级反馈,肯定进步,给予奖励。如果在两周反馈时发现哪方面不理想的学生,后续的学习过程,在这些方面予以更多的关注与激励,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以饱满地情绪投入到学习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民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立场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从学生的前测分析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科基本素养,最终让每位学生能在数学中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我们的研究只进行了一小步,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