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硬化CT分级对肝癌介入治疗后肝储备功能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2019-11-05李斌杨建峰吕单玲朱国方

浙江实用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原发性肝功能储备

李斌,杨建峰,吕单玲,朱国方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浙江 绍兴312000)

多数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临床治疗多采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等介入治疗,能够一定程度缓解临床症状。但由于患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术后可能导致肝储备功能(LRF)下降,甚至诱发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1]。同时,介入治疗可造成肝脏的局部损伤、坏死、出血等,影响对肿瘤的残存及复发情况的评估[2]。研究认为,肝硬化CT分级可作为肝癌术前LRF评估的重要指标,但其应用于肝癌介入治疗后的评估仍鲜有报道[3-4]。现对本院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进行肝硬化CT分级,探讨其在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本院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共72例。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PLC诊断标准[5],影像学资料完整(包括CT检查);(2)行TACE治疗,未行射频消融或其他手术治疗;(3)术前肝功能分级(Child-Turcotte-Pugh 评分)为A-C级。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以及合并心脑肾、凝血机制等严重功能障碍者。其中男39例,女33 例,年龄 41-79 岁,平均(57.2±5.3)岁;肝硬化CT分级:Ⅰ级18例,Ⅱ级24例,Ⅲ级16例,Ⅳ级14例。

1.2 CT检查方法 入院后72小时内行腹部螺旋CT扫描,采用西门子SI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CT扫描,先平扫再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肝顶到髂窝或耻骨联合下缘。将碘海醇注射液(300mg/mL)80~100mL 以 2.5~3.5mL/s的注射流率高压注入前臂静脉。注射后依次行动脉期扫描(25-30 秒)、门脉期扫描(55-65 秒)、延迟期扫描(180秒)。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mAs,螺距1.2,扫描层厚5~7mm,重建层厚1mm,层间距5mm。

1.3 肝硬化CT分级标准[6]Ⅰ级:肝脾形态正常或轻度变形,未见门静脉高压征;Ⅱ级:肝脏容积稍有缩小,局部存在萎缩,脾可见轻度增大,或存在2-3项门静脉高压征;Ⅲ级:肝脏形态异常,容积明显缩小,实质密度不均匀,呈结节状,边缘不光整,肝裂增多增宽,存在3-4项门静脉高压征且合并少量腹腔积液;Ⅳ级:肝脏容积显著缩小,实质密度不均,可见明显结节,边缘呈“锯齿”状,肝裂增宽超过2cm,存在4项以上门静脉高压征且合并大量腹腔积液。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介入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抽取空腹静脉血3mL,置于含枸橼酸盐的抗凝管中,3000r/min离心10分钟,取上层血清,采用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评估LRF,根据Child-Turcotte-Pugh评分分析肝功能分级与肝硬化CT分级的关系。对患者介入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肝硬化不同CT分级患者的复发转移情况及死亡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并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配对资料t检验。

2 结果

2.1 肝硬化不同CT分级介入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术后ALT、AS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硬化CT分级的增加,患者ALT、AST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详见表 1。

表1 肝硬化不同CT分级介入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s,U/L)

表1 肝硬化不同CT分级介入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s,U/L)

与术前比较*P<0.05

肝硬化C T分级 n A L T A S T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Ⅰ级 1 8 4 6.8 7±1 0.9 6 4 3.4 1±8.1 5* 5 1.4 1±7.1 3 4 8.6 7±5.1 5*Ⅱ级 2 4 8 8.4 0±1 2.0 3 7 1.3 7±1 0.9 5*7 4.3 2±9.1 2 6 1.7 3±7.1 4*Ⅲ级 1 6 1 2 6.7 8±2 2.7 9 9 0.4 4±1 5.8 5*1 0 2.1 7±1 9.2 1 8 1.4 8±1 3.1 1*Ⅳ级 1 4 1 8 0.5 8±3 4.1 9 1 4 7.6 9±2 4.2 2*1 2 9.3 6±2 4.1 5 9 2.2 6±1 5.3 7*F值 1 2 3.8 8 1 3 4.8 6 7 8.8 6 5 8.5 0 P<0.0 1 <0.0 1 <0.0 1 <0.0 1

2.2 肝硬化不同CT分级的预后 随着肝硬化CT分级的增加,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转移率、死亡率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肝硬化不同 CT分级的预后[n(%)]

3 讨论

TACE等介入性治疗常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有效遏制肝癌的生长,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被视为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有研究报道称,经TACE治疗后,部分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并未逐渐好转,甚至可能逐步恶化[7]。肝储备功能的下降与介入治疗的侵入性操作造成肝脏组织及肝动脉的损伤有关,处理不当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及肝功能损害,使肝储备功能进一步下降,导致介入治疗后部分患者生存时间较短,复发转移率较高,预后较差[8-9]。因此,介入治疗前对患者的肝储备功能进行准确评估对于预防肝功能障碍的发生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AST、ALT等肝脏血清学指标等仍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肝脏功能的评价指标,但无法避免外源性因素及肝脏的营养状态所带来的影响。近年来,CT等影像学检查用于介入治疗中,对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肝硬化CT分级以肝实质的改变结合门静脉高压的征象为基础,其中Ⅰ级接近正常,Ⅳ级则接近终末期[10],具有简便、快捷、直观等优点,有利于临床推广。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肝硬化CT分级的增加,患者ALT、AST水平明显增高(P<0.05),说明肝硬化CT分级程度越高,肝功能损伤越明显,肝脏储备功能越差,也说明肝硬化CT分级可作为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

对本研究的预后分析发现,随着肝硬化CT分级的增加,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转移率、死亡率均明显增高(P<0.05),说明肝硬化CT分级与预后具有明显的关系。袁鹏等[11]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2年随访发现,肝硬化CT分级Ⅳ级生存率35.71%、Ⅲ级58.33%、Ⅱ级77.78%,Ⅰ级高达100.00%。韦勇等[12]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发现,肝硬化CT分级越高,生存期越短。

综上所述,肝硬化CT分级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肝脏储备功能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猜你喜欢

原发性肝功能储备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枯骨逢春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