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与宏观的完美结合
——2019年高考作文综述与2020年高考作文展望
2019-11-05
2019年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题。全国三套,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各一套,江苏、浙江各一套。2019年高考作文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一、立意高远:很大气
试题的选材和立意与大时代同步,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这是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显著特色。
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是要求考生面向全校(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考题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对劳动的一些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引导考生结合自身生活感受、情感经验来挖掘材料内涵,拓展思路,充分表达对劳动的认识,彰显新时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
全国Ⅱ卷从1919年到1949年,再到1979年,再到2019年,进而展望2049年。试题材料部分呈现百年中国发展进程中标志性的历史节点,使考生感受中华民族发展的苦难与辉煌,激发考生的责任与担当,直观、充分地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选材典型,社会关注度高。
天津卷立足于“爱国”这一宏大主题,以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这样的爱国人物言论为材料,可见试题的宏大气势!命题着眼点十分准确,爱国不是空谈,首先是方志敏于国家凋敝时仍坚信祖国前途光明的信念;有信念则有责任,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本分,陶行知说得通俗,但一字千钧;有责任则有献身精神,才会如黄大年等献身国家建设的洪流。回顾70年风雨历程:开国大典、大庆油田、两弹一星、三峡工程、载人飞船、中国梦、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哪一样成绩的取得不是靠信念,靠责任,靠献身?这厚重的情怀,永书永新。
二、贴近考生:接地气
作文试题联系考生实际,能够窥视考生思想深处微妙的东西。作文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真实而艺术地反映。
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作文题选取一则漫画,试题漫画设置的情境为师生都常见的课堂一幕,触发了考生的情感世界,启发考生说真话,抒真情。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题继续引领考生或者要求考生去关注自我认知的问题。这个题目提供了一个音乐工作者的认知经验,通过对他国音乐的了解,从而加深对自己民族音乐特色的认知。这种认知规律,命题者显然是给了肯定,这就要求考生基于这种认知方法去思考,去感悟。
三、注重素养:真语文
文以载道。语文反映社会,但是它不同于政治学科,2019年的语文高考作文就注重了通过语文学科特有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是语文味,体现了真语文的特质。避开颇具争议色彩的词语、拿捏关键词,使之语文化。
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既紧扣时代热点,又于大主题中挑出关键词,考生写作务必要围绕关键词展开,仅就热点事件泛泛而谈很难得到高分,体现了语文的学科要求。题①以“文明的韧性”为题,“韧性”是关键词,考生不论写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还是中国人的品格等,都必须紧扣“韧性”二字。题②有些类似每个人的年度总结,考生可自己赋予2019年一种色彩,并通过一篇记叙文进行展现。
四、注重思维:哲理性
201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充满了哲理性、思辨性。
江苏卷以“水”“盐”设喻,贴近考生日常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整个文题借“味”说理,意“味”深长,启人深思,能够激活考生思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材料共由四句话构成,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说,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写作思路。第一句话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至淡之“水”和得味之“盐”,形象地说明了“物各有性”这一生活常识。中间两句话构成对比,即将水、盐同物简单叠加和“五味”异物之间“调和”“共存”两种生活现象进行比照,意在提示材料的核心内涵: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最后一句话由“物”及“事”至“人”,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点明这一道理存在的常识性和普遍性。
五、立德树人:教育性
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在2019年高考作文中体现尤为突出。全国Ⅰ卷是对考生进行了一次热爱劳动的教育;全国II卷对考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全国Ⅲ卷则引导考生学会尊重、感恩;北京卷是从培养人健全的人格和关注社会、国家的角度立意的;天津卷是从爱国的角度立意,引导考生像革命家一样将个人的信念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上海卷是从对音乐的“中国味”的理解,引导考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江苏卷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考生领悟人生哲理;浙江卷试图通过对“作家”身份定位的方式,启发考生要树立责任意识。
六、2020年高考作文展望
基于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我们不难预测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将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主题上体现时代特色。
一是宏观上与社会主旋律合拍,譬如有关祖国发展(可以涉及到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二是微观上贴近学生实际,譬如考生的道德、修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活细节、人际交往以及展现考生内心深处微妙的世界;三是考生与社会、时代的结合点,诸如爱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等。
2.能力上体现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而作文是核心素养最佳载体。因此,要加强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的素材的积累与训练。
3.题型以材料作文为主。
2020年将会一如既往地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题,当然,材料会有极大的灵活性,社会热点事件、中外名人名言、经典哲理故事甚至学生生活场景等都会进入命题者的视野;同时,要求会更加具体明确,限定也会更加巧妙智慧,譬如任务驱动等,这样会有效地避免个别考生宿构甚至抄袭的问题,从而使高考更加公正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