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省域合作,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2019-11-04刘冰冀刚
刘冰 冀刚
摘 要: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东与内蒙古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大区域发展”背景下,山东与内蒙古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强化省域合作,实现区域差异化、互补式发展对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省域合作 一带一路 中蒙俄经济走廊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全球瞩目的共建共享的愿景倡议,是我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航向,更是我国与世界经济相通的新机遇。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东面紧接亚太经济圈,西面联通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大力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对深化中蒙俄三国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挖掘三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北亚经济板块崛起,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从省域合作的角度来看,东北四省区(即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核心省区,域外省(区、市)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潜力和热情有待继续挖掘和开发,这也成为制约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速推进的一大障碍。因此,通过强化省域合作,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第一,通过强化省域合作,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悄然步入“大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协作,差异化、互补式发展,成为推动本轮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色。在“大区域发展”竞争背景下,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必须高度重视经济走廊建设的对外延伸,通过强化省域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吸引更多省(区、市)参与,积极向东延伸与东部发达地区对接,从而切实推进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第二,通过强化省域合作,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也是加快各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与俄蒙两国经贸合作的有效方法。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打通了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两大最为便捷的陆路通道,在国家沿边开放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向北开放的关键节点。从欧亚大陆的版图上看,内蒙古又是我国连接欧亚的重要枢纽和主通道,具有建设国际合作区域经济中心的潜力。因此,通过强化各省(区、市)与内蒙古的省域合作,共享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能够为各地区扩大和深化同俄蒙、北亚以及欧洲的经济社会合作提供重要平台。第三,通过强化省域合作,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也是山东经济构建起融入“大区域发展”新通道的重要探索。山东经济在全国经济总体布局中,多数时间相对独立,没有真正进入过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借助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可以为山东经济构建起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区域发展”的新通道进行拓路探索,可以使山东经济摆脱“相对独立”的经济位置,真正进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无疑,这会促进山东经济更好发展;同时,借此也可以有效克服长三角经济圈南强北弱、京津冀经济圈北强南弱、急需区域“强腰”的问题,山东经济在此也将会承担起更重要的作用。
二、山东省强化省域合作,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统筹国内外经济发展、充分联通国内外市场、具有长期指导特征、谋求共赢发展的长远谋划,也是推动省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举措。“一帶一路”倡议,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山东与内蒙古合作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山东和内蒙古同属环渤海地区,两省区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层次梯度、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互补性,且比较优势突出,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一)区位优势互补性强,可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广阔的合作空间
山东与内蒙古在经济区位和地理区位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是两省区强化省域合作的基础,也是共享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基石。内蒙古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丝绸之路经济带”、蒙古国“发展之路”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三大倡议的对接载体,是我国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具有“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独特区位优势。山东是我国“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桥头堡”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我国向东开放的前沿阵地,且处于长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的联结带上,是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在强化省域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既具有南方省份领先发展的优势和基础,也拥有北方地区转型发展的经验和探索,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因此,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通过强化省域合作,积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对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可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强大产业发展动力
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18年全省GDP为7.6万亿,位列全国第三;在2018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山东占有15席,稳居全国第一。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山东产业体系完备,传统产业基础良好,农业企业竞争力领先全国,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互联工厂”、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其中,全省新动能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39%提高到48%,“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20.7%提高到25%,新动能对经济增长贡献已达到60%,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从这些年发展看,总体上山东经济具有“步伐稳健、效果明显、独具特色”的发展特征,这为山东强化与内蒙古的经济合作,加快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发展动力。
(三)港口铁路资源优越,可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便捷的陆海联运服务
山东海陆运输比较发达,是全国唯一拥有3个超4亿吨大港的省份,在沿海开放格局中陆海联运优势突出。现在已经形成了以青岛港为龙头,烟台港和日照港为两翼,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和威海港为补充的总体发展格局。2018年,青岛港、烟台港和日照港位列全国货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在货物吞吐量增速中,烟台港以10.6%的增速,排名第二,日照港排名第三,青岛港排名第五。另外,从集装箱吞吐量看,日照港和烟台港,也是两位数的高增速,表现亮丽。铁路运输网络完备,京九铁路、京沪铁路等横贯南北,邯济铁路、济青铁路等纵穿东西,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6222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747公里。经过长期的发展,山东已经形成了陆海联运综合立体的交通体系,为货物、人流大进大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内蒙古向北、向西开放的陆路口岸众多,但向南、向东开放发展的口岸受阻,选择空间亟待进一步拓展。因此,依靠丰富和配套完备港口铁路资源优越,山东完全可以通过强化山东与内蒙古交通联运体系,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双向便捷的陆海联运服务。
(四)自然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可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山东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东三面环海,有山有水有平原,地势也很起伏,泰山從这里崛起,趵突泉在这里喷涌,黄河从这里入海。山东平原面积8.6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山地丘陵面积4.4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山东海域面积约为16万平方公里。山东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在海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还拥有近7300年的北辛文化、6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山东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拥有中华文圣孔子、亚圣孟子、科圣墨子、兵圣孙武、医圣扁鹊和书圣王羲之等等。可谓水秀山美、人杰地灵是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三、山东强化省域合作,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开放战略“东重西轻”,主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积极性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海上运输通道,造成了对外开放总体上呈现出“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基本格局,“东向”开放与“西向”开放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与全国类似,山东虽然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区域,但“一带”与“一路”交汇枢纽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因此,相对于与东亚、东南亚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而言,山东与中亚、中东欧等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水平还不高,基础较为薄弱,存在“东重西轻”的问题,东西开放水平不平衡。这也导致山东在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中,更倾向于通过东部沿海向东向南开放,而主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积极性不足,亟待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
(二)经济合作平台建设滞后,市场要素跨区域流动活力不足
完善的跨国跨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建设,是促进国家间和区域间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和配置的重要保障。目前,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天津等省市相比,山东与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地方层面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明显不足,进而制约了山东与俄蒙两国之间合作的开展。同时,山东与内蒙古之间的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济合作模式仍然比较薄弱,合作领域和层次都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市场、资源、产业等方面的省域合作平台建设较为滞后,从而进一步约束了两省区市场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的活力,进而降低了山东企业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投资力度和参与热情。例如,2018年,山东与亚洲地区的贸易总额达到8087亿元,约占总贸易额的42%,其中与日韩和东盟的贸易额就达到5498亿元,占亚洲地区的68%,而与蒙古、俄罗斯的贸易往来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合作平台建设滞后的制约下,山东主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市场驱动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激发。
(三)俄蒙两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复杂,企业投资预期不稳定
中蒙俄经济走廊地处东北亚核心区域,受地缘政治环境、历史纠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企业投资预期不稳定。第一,中蒙俄三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和监管体系上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俄蒙政治经济稳定性和成熟度不高,甚至俄蒙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政治不稳定或是政府管理低效的情况。另一方面,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成熟度也存在较大区别,投资发展环境较为复杂,对制度规则标准的认识不一,且战略互信仍显不足,“合作共赢”理念时常不到位,民意基础尚需进一步夯实。因此,山东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企业“走出去”有可能面临较强的政治风险、政策变动风险和地方政府歧视风险以及文化冲突等。第二,俄蒙两国特别是蒙古国存在较大的引资风险。一方面,俄蒙两国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对原材料依赖度过高,且两国金融环境稳定性不高,经济波动性显著,对外资企业的投资发展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现阶段俄蒙两国都要通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必然引导大量外资进入。但是近年来,俄罗斯受美国等西方国家制裁愈演愈烈,蒙古国政局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未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较差。因此,山东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企业“走出去”有可能面临金融风险、商业环境风险、法律风险、财产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风险考验。第三,山东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企业经营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目前来看,山东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的企业多是“单打独斗”,上下游企业整体配套性不足,尚未形成与省内关联企业的“一条龙”对外投资格局,同行业间良性互动的竞争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这也严重影响到山东企业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未来投资预期。
四、山东省强化省域合作,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几点建议
山东和内蒙古两省区以共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纽带,以强化省域合作为抓手,深入互动合作,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一)立足自身比较优势,选准产业合作着力点
共同构建多层次的产业合作体系,是强化山东与内蒙古省域合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山东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一是积极推进能源通道建设。山东与内蒙古要加强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发挥内蒙古的能源优势,积极扩大对山东省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供给,支持山东企业参与内蒙古清洁能源开发,完善能源通道规划,推动“蒙电入鲁”“蒙气入鲁”,把山东作为内蒙古能源的消纳地,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二是强化农副产品加工合作。内蒙古有生态、健康、优质的农畜产品,产量在逐年增加,山东拥有较为发达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成熟的农业产业化基础。双方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动内蒙古设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农畜产品深加工合作,合作共建面向东北亚、东欧的优质农畜产品集散基地和供给中心,实现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推进商贸物流互联互通。打通链接两省区的物流商贸走廊,开辟更多物流商贸通道,合作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为内蒙古借助山东向南向东开放开发提供支撑,为山东以内蒙古为“跳板”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的战略支点,推动山东制造加快走出去。四是围绕矿产、冶金、化工和建材等行业实现产业梯次衔接发展。山东在矿产、冶金、化工和建材等行业拥有一大批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的企業和企业集团,拥有成熟的产业园区经营经验。内蒙古要通过积极布局各类产业园区,积极承接山东产业转移,推进产用结合、产需对接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协同构建现代化的产业合作体系。
(二)强化省域合作理念,完善跨区域合作交流机制
通过完善跨区域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区域间政策畅通、机制融通,已经成为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第一,完善省域间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协调平台建设。目前,我国经济走廊沿线各地方政府均围绕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发展战略或政策措施,但省域间协调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通过完善省域间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协调平台建设,一方面能在空间上将各省区情况拓展到省域间的范围,保障各省区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发展战略或措施的协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时间上保障各省区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动态平衡性,利用省域间协调机制,保障各省区战略和措施的持续性。例如,可以有效避免基础建设方面的时间衔接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山东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必须积极参与协调平台建设,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相衔接。第二,完善省域间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路径联动机制建设。省域间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发展路径联动机制关键在于做好制度、技术、人才和产业园区四方面的联动。通过制度联动构建统一的通商环境,通过技术联动促进省域间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分工,通过人才联动加强彼此间的人才交流与协作,通过产业园建设联动优化省域间的产业布局。第三,完善省域间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文化发展协调平台。建立省市级政府定期文化交流机制,推进山东-内蒙古城市之间建立友好伙伴关系;进一步拓宽民间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作用;充分挖掘各自特色文化,形成省域间文化发展合力助推经济建设加快发展。
(三)加强陆海港口开放对接,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发挥山东沿海口岸多式联运功能优势,在陆上,搭建西联中亚欧洲、东接日韩亚太、南通南亚东盟的国际多式联运通道。按照跨境发展、物流先导、贸易引领、产能合作、双园互动的思路,参照执行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探索多边框架下地方经贸合作的路径模式。依托青岛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和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优势,以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为主体,探索把青岛、日照等口岸打造成为上合组织国家面向日韩和亚太市场的“出海口”。
(四)开拓全新合作窗口,发挥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作用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决定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这为山东积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加强强化我省同上合组织国家互联互通,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提供了新机遇。第一,联合建立境内外产业园区。以共建产业园区为抓手,鼓励山东的大型企业和相关开发区到内蒙古投资建设产业园区,支持山东—内蒙古企业联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为两地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提供载体和平台。第二,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双向投资合作。在能源资源、基础设施、旱作农业、产能合作等方面,加强与俄蒙两国的合作,并建设功能性总部经济集聚区、服务贸易产业集聚区。第三,利用在青岛设立的面向上合组织的金融机构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大力推进两省区金融业合作共赢发展,积极探索利用在青岛设立的面向上合组织的金融机构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矿产油气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跨境区域金融服务合作,共同构建基础性、多元化的金融合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孙久文.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发展与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4).
[2]司咏梅.推进内蒙古与山东省对口合作的路径与建议[J].北方经济,2017,(10).
[3]刘冰.鲁疆合作融入“一带一路”的对策建议[J].新疆社科论坛,2016,(5).
[4]郑志来.省际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16,(1).
(作者单位: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