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延续性研究
2019-11-04孙菊蘅
孙菊蘅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与变革带来了传播结构的刷新重组,互联网的互动性、及时性、海量性、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等特点不仅对新闻传播领域的传者产生巨大变革,受众的接收和参与方式也随之变化。新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机遇和挑战,同时放大了受众的价值。本文主要阐述受众的阅读方式和习惯的变化,并为加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时效性、可读性及延续性提供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延续性
一、新媒体的时代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信息接收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移动媒体时代下,要培养受众的互联网思维,提高受众的阅读量,从而扩大市场的范围,获取有利的地位。如今,受众开始由最初的读者转变为阅读用户,使自己成为阅读的主人公。这个时候新闻媒体不能将受众当做被动的接受中,而是要在新闻中处处体现受众的主导地位,这样就不会造成大规模的受众流失,为用户打在多元化、个性化的新闻。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社会变迁最直接的表达。互联网的出现,拓展了人类传播活动的时空限制,人类传播活动即时、实时、延时相互交织。身处媒介环境,人们可以同时进行多项活动,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不再严格区分,而是相互嵌入。时间的线性序列被打破,在某种程度上被分割、叠加和延长。由此产生的大量碎片化时间,被以手机为首的“伴随式”媒介所利用,实现了碎片化时间的重新整合,变为“无时间的时间”。 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一直处在“时空脱域”之中,新媒体作为一种催化剂,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使人和物不断从时间和空间中解脱出来。
美国学者梅罗维茨也指出,电子媒介打破了现实情境之间的界限,在空间中创造出新的情境,从而影响个人的行为,造成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融合。最终的结果,是场所从空间中分离,身处全球化和移动互联的时代,我们的行为不再受限于特定的空间。地域、空间、场所相互交织,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在场”和“缺场”的关系,表现为“流动的空间”。
二、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传播特性
(一)传播渠道的丰富性
如今的新闻传播渠道不仅仅是大众传播时代主要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广泛传播,而是转变成了以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为主的双重传播渠道。新媒体提供了一个信息资源收发的平台,新闻传播拥有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每一个传受个体均是一个节点,能够成为新闻传播的独立的来源和渠道。
(二)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个性化
新媒体平台通过其新技术是的传播的通道和空间无限放大,新闻信息的内容涵盖面丰富且多样化,海量信息通过数字网络技术得以呈现和储存。另一方面,新闻信息依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生产和分发。《今日头条》对用户行为、场景特征和社交账号关联来分析用户的个性偏好,并通过平台优先级机制实现个性化的新闻推送。
(三)传播形式的融合性
多媒体技术为新闻传播的形式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信息呈现形式,拥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极大的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新闻报道更为直观具体、生动形象。诸如数据新闻、动新闻、VR新闻等新新闻产品,融合了多种传播形式,实现视觉文本化和交流情感化。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导致了传受主體的关系变化,这也是新媒体的“新”最为突出的价值。由于技术赋权,传统媒体所带来的传者的话语权逐渐下放至受者,受者能够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会会媒体发布用户生产内容与传播用户推荐内容,是的传受主体间的传播差级减少。但不仅是趋于平等,受者在传播关系中是话语平机而非话语平权。
对于用户来说,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传播特征的变化影响了用户需求。同时,用户需求也会反作用于新闻传播的具体环节,呈现相互作用的态势。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新闻产品的用户需求随新闻传播产生变化。
三、受众阅读方式和习惯的变化
互联网技术大批物理界限,连接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受众,实现跨时空的人和物价值的最大化。互联网与移动端的完美结合,让受众随时随地的接收新闻信息成为可能。相较于几百年前人类聚集在咖啡馆传递各类经济、航海、商业资讯而言,现代互联网的无界使新闻报道更趋平民化。但随之而来的是受众的快餐式阅读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垂直化和纵深思考的缺乏。尼葛洛庞帝写道:“想要勒戒数字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思考原子和比特的关系。”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使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比特化的世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几乎一切的人类行为都可以转化为数据,被记录、存储、分享和应用。21世纪就是一部电子书,我们可以预测一场流感的到来,数字化的信息可以被量化研究,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将我们至于时刻被监视和记录的境地,存在一些风险和争议。
受众对新闻获取的姿势前倾(即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作为使用与满足的个体,用户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是主动的,对于新闻的获取不再是依赖着媒体的新闻信息推送,而是积极的获取有关信息,即获取新闻的姿势由坐靠式转变为前倾式。公民新闻的出现是用户新闻获取前倾姿势的有力印证,实现了用户需求从对媒体的“信我”到自我展示的“秀我”的变革,受众追求形象、具体的视觉观感。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者垄断新闻传播媒体资源,加之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有限,画面、声音成为新闻报道的常态,偶尔的现场直播成为受众难得的视觉大餐。20世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当今社会的直播、VR和AR、人机对话技术丰富了受众的接收形态和反馈形式。受众对于直观、形象画面的追求对新闻报道提出更高层次要求。
四、加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读性的途径
新闻生产应增强对用户画像的精准定位。互联网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缩短了受众反馈给新闻媒体的时差。受众的反馈反映其自身的精准需求,媒体只有实现对受众需求的精准定位,才能加强新闻到爆的针对性。因此,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受众浏览记录的追踪和实时分析,实现分众化的差异化报道推送。
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受众具有“随时性、读所需、众互动”的特征,新闻报道不仅要在内容上变革报道方式,还要就针对性、时效性和可读性在形式上从受众角度出发,融合新闻传播技术,从新闻生产、新闻把关、新闻传播各个领域思考报道的变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