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文化自信,桑植民歌进校园传承的路径研究

2019-11-04谭冰易继松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4期

谭冰 易继松

[摘 要]推进桑植民歌进校园,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让优秀民间文化重新在校园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而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帮助学生了解桑植民歌的文化背景的同时,弘扬文化自信,探寻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关键词]桑植民歌;校园传承;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J642.2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所谓文化自信,就是要根植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其精华。学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是传播各类文化的主流途径,也是有效传承民间文化的主要渠道。桑植民歌是地域特色鲜明的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理应得到本土各类学校的重视。将桑植民歌融入学校教育,既是其传承的有效手段,又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更好地保护桑植民歌,继承和发扬本地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1 桑植民歌概况说明

桑植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境内聚集28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6%。千百年来,桑植人民劳作时常用歌声提振精神,提高效率,使得当地文化底蕴深厚,民歌积淀丰富。2005年10月,桑植民歌被省文化厅确认为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5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桑植也因此于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2009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据统计,仅解放初期,整理在案的桑植民歌就有一千多曲牌,到目前为止,官方统计并出版的民歌达四千四百多首,涵盖花灯、劳动号子、小调等。

2 桑植民歌进校园传承的必要性分析

2.1 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日渐扩大。桑植民歌是当地人民千百年来因袭相传积淀下来的艺术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所以我们有责任、有必要将其弘扬传承下去。目前桑植民歌主要依靠传承人授徒相传,渠道单一,方式单调,一旦传承人亡故,其亦将濒临消亡。所以将桑植民歌融入学校教育,让学生吸纳其艺术精华,领略其艺术魅力,可在潜移默化中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从而对民族艺术、民族精神有新的感悟和体验,进而自觉地继承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2.2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

桑植民歌是当地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曲风多样,类型丰富,很多作品承载着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涵盖了众多道德品质教育素材,对净化心灵,提升素养具有良好的正面促进作用。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部分学生内心浮躁,热衷追求流行元素,日渐漠视本土文化。将桑植民歌纳入学校教育,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其教化功能,夯实学生的道德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修正学生的审美观念,通过心灵洗礼,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另一方面可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规范学生的操守品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3 是繁荣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需要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只有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才能造就品行俱佳的合格学生。桑植民歌内容丰富,曲调欢快,旋律优美,悦耳悦心。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在学习传唱过程中,可逐步增进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在表演展示过程中,可着力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可以说,引桑植民歌入校园,在推动其弘扬、传承的同时,对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愉悦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桑植民歌进校园传承的途径

3.1 编写校本教材,夯实传承基础

桑植民歌是代表性地域音乐文化,历经岁月磨砺,始终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桑植民歌进校园、进课堂,既有利于丰富繁荣校园文化,又有利于自身传承延续,更有利于提振学生的文化自信。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为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良好平台。在推进桑植民歌进校园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立足实际需要,搜集整理资料,编写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教材,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效果,让桑植民歌唱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零距离领略桑植民歌的精髓和魅力,从而迸发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自觉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自觉投身于桑植民歌的传承、保护。

3.2 强化师资培训,完善传承网络

桑植民歌进校园传承,面临的一大困难就是传承师资匮乏,若完全依赖传承人,将会导致进程缓慢,因此尽快解决传承师资首当其冲。个人认为可从三方面进行:一是组织校内专任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这部分教师因为专业底蕴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很适合优先培养成桑植民歌传承人,然后发挥其帮带作用,推动桑植民歌进校园传承。二是可从桑植聘请民歌传承人担任校内兼职教师,在为师生授课的同时,通过开桑植民歌专场演唱会的形式,营造进校园传承的良好氛围。三是可与周边研究机构、演艺团体开展合作,请他们到学校举办聚讲、演于一体的专题讲座,以更直观的课堂呈现,唤醒师生的自觉传承意识。

3.3 加强课程建设,搭建传承平台

为了推动桑植民歌进校园传承,让其与原有校园文化无缝对接、完美融合,必须将其融入到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是应利用信息化设备,创新授课方式。以风靡全国的《马桑树儿搭灯台》为例,教学前,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初步领悟其内涵,体味其情感。教学时,可通过视频创造特定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其文化内涵、演唱技巧及艺术感染力,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应开设民歌選修课程,传承桑植民歌,利用桑植民歌文化内涵教育熏陶学生。三是应搭建实践平台,促进桑植民歌的校园传承。通过举办民歌合唱培训、民歌学术讲座、民歌专场演出等方式,做到“课程、活动、社团”有机衔接,加深学生对桑植民歌的认识,从而激发其保护与传承桑植民歌的热情。四是应组建民歌社团,聚拢民歌爱好者,筛选能力突出者,掌握桑植民歌演唱技艺,实现桑植民歌的传承。

总之,推动桑植民歌进校园,是促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种路径创新,是唤醒学生民族文化意识,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创新。将桑植民歌引入课堂教学,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既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又保证了桑植民歌传承后继有人,对筑牢传统文化根基,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在世界发扬光大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李玲星.桑植民歌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与实践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5(05).

[2] 秦晶.桑植民歌传承方式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6(04).

[3] 姚满林.试论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贡献[J].理论与现代化,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