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修复的技术与社会路径:耦合与互动机制

2019-11-04粟启敏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生态修复

粟启敏

[摘 要]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不可逆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政府逐步落实关于生态修复的各项法律法规,各界人士也在积极创新修复技术,以求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效果。但单纯依赖技术和重视工程性结果,使我国当前许多修复项目对环境造成二次伤害以及已实施完成的各种生态修复项目面临再次恶化的困境。因此,基于技术与社会两个路径进行研究,对生态修复的技术与社会路径的耦合互动关系及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提出构建生态修复的技术与社会路径的耦合与互动机制,实现环境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路径;社会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2.4 [文献标识码]A

生态修复是由于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损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不可逆地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需要自然或人为干预,致力于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或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从而逐步地恢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多年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重点研究和解决的战略性问题。但由于技术采用的单一、技术提供的不适以及技术实施的不当等,现今许多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遭到损害乃至丧失,生态环境形势也开始从结构破坏向功能紊乱转变。因而,在文中我们主要针对生态修复的技术与社会路径进行研究,旨在运用相应修复技术的同时辅以相应的社会方式以在生态修复的不同阶段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1 生态修复的技术与社会路径概况

在生态修复的路径选择中,生态修复大多以技术路径为主导,并将生态修复的各种路径看作是划分独立的小路径,容易忽略生态修复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由多方面的生态修复的路径共同发挥作用的。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修复成果的评估并不是由于项目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作为评估的,需要综合的修复方式进行各阶段的完善。在生态修复业的发展中,以政策和技术创新为导向来带动生态修复业发展的同时,应该注意在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或以时新技术进行修复。目前主要的生态修复技术科研机构的技术供给基本上是针对某一特定实验区来进行的,或者说对某一特定区域的修复进行技术创新,所以修复有必要结合生态修复阶段的不同以及生态环境的多变对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化采用。

技术路径是生态修复中的关键路径,旨在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中结合修复区域情况,从而运用适宜的技术方式使得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合理改善,同时有助于生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技术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核心,而且对生态修复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技术运用中将生态修复的技术主要分为单项的生态修复技术和复合生态修复技术。其中单项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指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这三类;复合生态修复技术则是在充分分析生态修复技术实施对象和生态修复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技术之间的优化合作,达到最佳优化组合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污染环境综合修复方案。复合生态修复技术既避免了单项的生态修复技术在生态修复工程运用中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也避免了生态修复过程中带来的二次伤害。

生态修复的社会路径在生态修复技术运用于修复生态区域中起到连接的作用,使生态修复的过程能充分考虑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系统对不同修复实践区域是有着相应差异,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时充分考虑尺度的影响。目前生态修复的社会路径主体主要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环保相关部门、专业的生态修复市场以及利益群众等。生态修复的社会路径通过各级政府、环保职能部门、污染责任方、环保企业、社会公众等建立较为完整的生态修复治理体系,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发挥其连接作用。其中,生态修复的治理体系包含从生态修复的政策出台到施行,修复技术的研发到作用,修复资金的预算到落实,修复产业的构造到丰富,修复人才的培养到就业等。

2 生態修复的技术与社会路径耦合互动行为分析

将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与社会路径结合起来,有助于生态修复活动作用的最优发挥。通过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和社会路径的目标指向与价值利益相互协调,能有针对性地使正在或待修复的生态环境得到合理改善,发挥出它们各自的优势,从而发挥生态修复的真正效能。

2.1 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之间的耦合与互动行为

目前我国主要的生态技术提供主体基本上是由国家设立和管理,包括生态研究所、研究实验室以及各大高校等生态科研机构。这些主要的生态科研机构是生态科技创新的源头,对生态修复的体系起到支撑的作用,生态修复技术路径之间的耦合互动其实就是技术提供主体之间的耦合互动。虽然路径之间的发展,因其在实际中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和实践反馈程度的不同也不一样,但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技术路径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包括了生态科研合作有效开展,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化创新;生态修复技术的推广,提高生态修复项目取得成果的效率;推动生态修复业的发展,使生态修复项目队伍有责任地参与社会化建设;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生态修复技术管理提供的各阶段咨询与反馈,生态修复信息系统的改进与细化。针对复杂的生态修复区域,生态科研机构在各自领域不断寻求突破,积极参与进行生态修复技术交流,共同发挥作用。在生态修复的实践中,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也要求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相关主体具有很强的创新包容性,在追求治理目标利益最大化时,其实承担了相应的技术风险。

2.2 生态修复的社会路径之间的耦合与互动行为

生态修复技术的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生态技术推广机构、涉及生态修复的行业的企业、生态修复技术科研高校、生态科研单位、生态技术指导人员、群众性生态修复团体等。这个技术推广体系能切合实际地运用到生态修复的项目中,这就是社会路径在中间的连接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生态修复的活动中使得生态修复技术能发挥高效作用的同时遵循生态环境长期持续发展的原则,需要社会路径在之中充当重要角色。而且,作为生态修复的信息供应源,可以通过不同的侧重点、不同阶段的实时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修复提供更多、更及时的反馈信息,特别是在对于生态脆弱区修复技术的运用,重视自然修复的同时,减少由于修复技术所带来的链条性反应,避免二次伤害,使得生态修复中可以结合政策和市场以及显示的需求。

目前,生态修复的社会路径主要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群众这三个要素发挥作用,这三方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修复社会路径的三大主体。其中,以政府为主导的环保部门,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既是修复的战略向导也是修复的动力来源,生态修复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充分资源调动,通过政府推动、政府协调与政策保障推动生态修复的高效进行。生态修复的专业化市场也逐渐建立,也形成了一大批生态修复企业,这迫切需要政府发挥自身的引导监督的作用,对生态修复市场的供需进行调控,维护市场的稳定。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是广泛涉及群众利益的过程,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在很大程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政府思想和政策的激励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大环境的影响,使得生态修复活动进行时群众相互配合,在日常和后期维护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3 生态修复的技术与社会路径之间的耦合与互动机制构建

生态修复的技术与社会路径的耦合与互动机制是指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将技术与社会路径两者结合起来,以技术与社会路径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联系进行的,依靠宏观调控、市场需求导向、生态科研合作、信息传递、后期管理进行的对生态修复的管理机制。通过将技术与社会路径结合起来构建耦合互动机制,有助于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提升各自路径的活力,在逐渐提高生态修复效率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治理。

3.1 宏观调控机制

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政府为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创造并完善监管制度和政策法规,形成适应我国生态治理的方案、标准和手册,并切实执行文本措施。生态修复的进行,由于其所面临生态修复类型的特殊,且修复的区域生态环境在不同的阶段多样化呈现,在制定生态修复的计划时有必要将技术路径与社会路径相结合。此外,由于所处行业的特殊性,且面对政策侧重点及市场变化,还有技术的创新优化等导致的社会环境存在差异,为各项计划能按生态修复产业系统良性发展,制定其社会与技术路径的计划时应针对社会环境的改变作出开放性的引导。因而,不断完善的政策法规及监管制度,对稳定生态修复市场产生积极影响,既是政府调控下市场作用的高效发挥,也是工程项目实施对政府监管的依赖。同时,政府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还有监督和控制的作用。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结果的验收流程、方式等更加科学和完善,工程项目呈现质量不断提升;生态修复产业制度也会更加健全,涉及主体的行为更加符合规范;生态修复的效率得以提升,生态修复成果更加具备可见性与可持续性。

3.2 市场需求导向机制

在提到生态修复产业市场时应明确生态修复的技术供给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两者是生态修复产业市场的最基本要素。对于部分生态修复项目所采用的修复技术粗放,工程应用量不足,而部分工程项目技术供应量充足,但是技术供应或使用不当的情况,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完善,构建市场需求导向机制,达到生态修复技术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均衡状态,才能使技术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满足生态修复产业市场对生态修复技术成果的要求。只有通过市场需求导向机制的引导,才可能更贴合实际选择新项目和开发新技术,生态修复重视一次性项目结果的现实情况才能得到改善,继而实现修复区域的经济再利用,打造生态修复的特色循环经济,生态修复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结合市场,符合实际工程项目中对技术的需求,也避免了经费的浪费和技术的不作为,实现技术成果与项目成果的良性循环。市场需求导向机制还可以有效结合生态科研机构与生态修复企业,扩大生态修复活动的影响力,让技术人员能积极参与到生态修复的项目中,也让广大人民群众更愿意配合生态修复的进行。

3.3 生态科研合作机制

增强不同研究单位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支持多方面科学技术人才的发展,多开展以生态修复为主题的论坛交流活动,只有生态修复结合多方面合作形成综合的技术基础以及研究视野,才能研究开发出更丰富的生态修复技术成果以有效修复环境,使生态修复实验室或区域修复科研成果得到推广。但目前生态修复科研合作机制和管理模式都还不是很健全,所以应加强与科研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发挥生态修复主体在生态修复活动中的活性,从交流中建立起适合生态修复发展的合作模式。在寻求与领先同行业合作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不同行业技术成果转化到产业运用的过程,以及不同领域的技术跨越学科问题实践的先例,将不同行业、领域、部门的技术与实践成果充分结合发挥出较大效用。同时生态修复活动的开展,可以积极地与国外的生态修复队伍进行合作,适当地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以及成功的产业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结合我国生态环境多样性特征,将多学科耦合互动借鉴,这对生态修复的后续维护已修复区域的再开发等也有一定的帮助。

3.4 信息传递机制

围绕着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不同阶段产生的信息问题,进而对生态修复技术的作用发挥产生影响,这需要生态修复的信息提供机构发挥作用,通过完善和健全生态修复信息系统,使生态修复活动的开展能基于充分的信息。建立联系密切的生态修复信息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建立生态修复产业数据库,让涉及生态修复活动不同阶段的需求信息快速地反映到生态修复系统中来, 按照生态修复的信息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二是建立满足需求的信息提供系统。由于生态修复所涉及的信息因其在修复过程中受到影响因素较多,呈现多样性的需求,可以借鉴欧美许多国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资源的同时具体到区域数据,做到有根据的进行生态修复。通过(下转页)

(上接页)把生态修复技术实践运用数据快速且准确的提供给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让生态修复技术满足生态修复市场需求。同时,能通过实时数的据记录,为研究的不同阶段提供经验基础,促进生态修复技术更加广泛地推广。生态修复信息围绕着生态修复信息系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与生态修复科研机构等进行连接形成互动的,实现生态修复从实施到完成的链式信息反馈,得到更实时有效的信息,更丰富的资料,从而提高生态修复项目成果质量。

3.5 后期管理机制

生态修复的后期管理机制的构建,是针对生态环境修复时,由于忽略了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造成的不对称修复,技术施以后期阶段的资金不足,以及之后的经济再次利用开发等原因所构建的,让修复项目不再是一次性的工程,而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过程。以生态科研技术机构和生态修复社会系统为主体对后期管理提供相应的帮助,通过完善的成果验收机制,相应的技术资源,充足的资金支持,完善的后期维护和二次开发措施等,在避免二次伤害的同时,发挥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带来的积极影响。目前,大量的生态修复工程面临结项,许多修复区域虽然已经修复完成但由于自身属于脆弱型生态,所以在修复完成之后应结合社会力量,让其能够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状态,以能真正实现自身原本的生态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瑶.我国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国外生态修复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6(10).

[2] 王健胜,刘沛松,杨风岭,等.中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20).

[3] 刘国涛,余晓龙.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背景下的生态修复产业法制建设[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06).

[4] 严思林.我国生态修复主体探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5] 曾春花.协同网络下的生态修复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5(08).

[6] 曾春花.政府主导的石漠化生态修复管理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02).

[7] 李勇进,李凤民,柳波,等.退化绿洲生态恢复的政策保障机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01).

[8] 王俊.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7).

[9] 王生林,腾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耦合互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

[10] 晏闻博,柳丹,彭丹莉,等.重金属礦山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技术进展[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2015(03).

[11] 吕永鹏,徐启新,杨凯,车越.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环境价值及实现机制[J].水利学报,2010(03).

猜你喜欢

生态修复
贵州石漠化生态修复进程中的生态道德问题各因子相关性分析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天津海域牡蛎礁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域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