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开眼看世界”之作

2019-11-04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19年5期
关键词:林则徐读音传统

讲到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就不能不讲到林则徐和魏源。《海国图志》是魏源所著,它的底本是林则徐在广东编辑的《四洲志》——这部不过9万字的书却是中国第一部较详细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

1839年(道光十九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在严禁鸦片的同时,他积极探求域外大势,派人搜集、翻译外文资料,以备参考。《世界地理大全》是英国人慕瑞所著,1836年在伦敦出版。林则徐组织幕僚将此书全文译出,并加以润色,编辑成《四洲志》。《四洲志》简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4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情,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国人“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对于中国之外的世界既无所知,也不关心。林则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样。可是,他抵達广州禁烟之后,“日日使人打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报纸)”,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外国情况,很快感觉到在自己所知之外还有一个浩荡的新世界。

当时的中国,能令人在短时间内发生思想巨变的,恐怕除了广州不作第二地想。原因何在?广州自古便是外贸重港、交通要地,在中国传统大陆文明、农耕文化之外,有着海洋文明的植入。即使在明清海禁时期,本地人通过纵横交错的水道与海洋的联络也从未中断。对于本地人来说,“番邦异域”并非书面上的名词,而是日复一日与之交往的人,船来船往装上卸下的货,记入记出的账本上的钱额。这里有最早的外语翻译、最早的英汉字典,还有最早的外贸服务机构和管理体制,那些令林则徐大开眼界的“不对称”信息是他们的日常。

林则徐被称之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也有人说他开了眼,但并未能看清当时的世界。

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他勇于开眼,勇于直面世界的勇气。他令当时中国的精英在传统的“天下”观之外,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视角,有了前所未有的格局和框架。

林则徐编译《四洲志》的目的是为了抵御英国人的侵略,所以他特别注意各国的军事力量和国家的兴衰富强及其根源。鸦片战争后担任过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兼总司令的德庇时曾说:“凡是教会出版的小册子、中国时事月报、商业性论文、有关英美等国的叙述,以及地理和西洋船炮制造资料,林则徐都加以选择,或删节、或摘要译出。”英国海军上尉宾汉也证实,林则徐在虎门时曾“指挥他的幕僚、随员和许多聪明的人,搜集英国的情报,将英方商业政策、各部门详情,特别是他所执行的政策可能的后果,如何赔偿鸦片所有者的损失,都一一记录”。

林则徐能够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采用实用主义态度,并用全新的方法来研究西方,是他思想裂变的一大步。他大量搜集西方知识的最初目的是基于大战前搞清楚双方家底的需要,属于军事准备的情报搜集层面。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注意到了这些新知识对于中国当时面临新的国际形势所具有的重大价值。他编译《四洲志》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睁开双眼观察世界,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

很可惜,他的期望落空了。传统中国人的普遍觉醒还有待更远、更多的时间。

林则徐的日常札记中,有每年12个月的英语读音,有数字1—12的英语读音,以及一些外国人印盖上的英文的读音。年近60岁的他还在努力学习外语,可见他对域外世界的重视,对新知识的重视。凝聚他心血的《四洲志》正是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开创之作。

(责任编辑:王文彩;参考资料:《这本书,让传统中国人第一次“开眼看世界”》《广州日报》2018年7月2日;作者:温璐、吴亚雄)

猜你喜欢

林则徐读音传统
林则徐奖“错”
字词篇
绘画与分享
少年力斗传统
我是小字典
挑战主持人
清明节的传统
家乡的世界伟人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