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道年间的士大夫

2019-11-04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19年5期
关键词:士大夫王朝

道光一朝,皇帝只求守成,枢臣不图进取,王朝的内囊兜底翻了上来,而且谁也无力控制住它日渐衰败的趋势。对此,那些长期居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号称人文荟萃之区的京师士大夫们,有何表现?

中国的士大夫,自小接受的是儒家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的教导,“士志于道”,成了他们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按理,士大夫面对国运衰败应该有积极作为,做社会的中流砥柱,然而,嘉道年间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颓风衰运,既可使良知未泯者为之奋起,更可使苟且庸劣者醉生梦死。乾隆一朝60年的太平盛世,养成了人心风俗的侈靡腐化。嘉道年间,京师士大夫们依然褒衣博带,雅歌投壶,唱诗结社之风,不减当年之盛。

对于每况愈下的国势和厌厌无生气的政局,最敏感而力图有所作为的,是一批以经世致用自励的文人士大夫。他们有着大体一致的政治抱负,即主张“明道救世”,通经致用。

“明道救世”的主张,原是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提出的。他认为通经硕儒必须注意“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为学的目的即在于探索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国计民生问题。嘉道年间的经世论者,对此无不大加弘扬,并以此自励。如龚自珍提出了“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的说法。汤鹏鉴于社会日趋贫乏,主张“医贫”“尚变”,所作《浮邱子》一书四十万言,“大抵言军国利病,吏治要最,人事情伪,开张形势”,集中表達了他的经济主张。魏源则善于以史为鉴,对军屯、漕运、盐政、水利等尤为注意。此外,黄爵滋、姚莹、张际亮、张穆、何秋涛、张维屏、鲁一同等等,莫不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经世致用的思想和主张。他们虽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无共同商定的政治纲领,但在学术上相互探求,思想上灵犀相通,无形中成为社会上的一股力量,代表着社会的良知。

这些主张改革、提倡“明道救世”的士大夫,因其身份、地位、境遇的不同,大体而论,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属政治家型,如湖广总督林则徐、福建巡抚吴文镕、广西巡抚梁章钜、贵州巡抚贺长龄和前两江总督陶澍等,他们虽也研讨学问,且有所发挥,但侧重点在行不在言,往往以其地方大员的身份推行其关心国计民生的主张,躬亲实行,取得了良好的官声和政绩。另一种属学者型,如姚莹、包世臣、张际亮、徐松、沈垚、汤鹏、张穆、何秋涛、龚自珍、魏源等等,这类人物虽有匡时济世的抱负,且有改革方案,但或因官卑职小,或因仕途失意,无法实现所持主张,因而侧重于言论文章,著书立说,影响着思想界的风气。

但是即使这群改革家们,也只能从古文化中去寻找救国的方案。传统的知识结构限制了他们走出中世纪的脚步。他们看到了衰世王朝的命运,体察到贫富悬殊的结果将导致“山中之民”的蜂起,从而告诫当权者:“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呼吁清王朝改革自救。但他们却没有看到正在对中国古老王朝构成威胁的西方资本主义,不但对中国以外的世界缺乏起码的了解,而且往往囿于所见,“皆以侈谈异域为戒”。所以他们的诗文中有对衰世抨击,有对三代之治的向往,有对民众疾苦的同情,有对王朝弊政的革新主张,唯独没有对世界时势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的视野在内而不在外,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深植心中。既然连当时最优秀的士大夫在世变将临时还处在对世界混沌朦胧、睡眼未开的状态,那么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历史命运也就无可避免了。

事实上,促使中国历史发生大转折的契机,正是在上自朝廷,下至公卿士夫们毫无感知、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悄悄然到来的。

(责编:陈毓婧;来源:《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作者:沈渭宾)

猜你喜欢

士大夫王朝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Summer Is Coming
世界上收入最高的五名足球运动员
王朝的个性
中山君有感于礼
阅读拙著需要回到历史现场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注意事项及改进
禅宗影响下的传统休闲文化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晚明消费社会士大夫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