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博物馆如何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2019-11-04田丽芳
田丽芳
摘 要:文章從中小型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出发,探讨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从志愿者招募、培训及激励三个方面,提出中小型博物馆如何从制度层面解决志愿者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困难。
关键词: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志愿者协会成立开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呈迅猛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登记注册的志愿者近3000万,长期在农业、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等领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近年来,随着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走进博物馆,成为这座文化殿堂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宣传教育、服务大众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当前中小型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现状
1.1 基础薄弱
在博物馆工作中引进志愿者服务,可以更好地推动博物馆与社会大众之间的沟通,更好地促进博物馆作为地区文化中枢的建设。主动开展志愿活动,切实搞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独特作用,是中小型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更好地服务普罗大众、回应社会关切的实际需要。
但在具体实践中,与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基础较薄弱。大多数中小型博物馆都处在经济欠发达城市,不论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还是人口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都与大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因素制约着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而且,部分中小型博物馆在管理上、思想上对开展志愿者活动的重要意义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志愿者活动这项新生事物还存在不少困惑,影响到志愿者活动在博物馆内的推广。
1.2 队伍不稳
造成这一状况有两个方面原因。首先,志愿者对志愿服务工作缺乏获得感。如果他们希望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来获取博物馆知识、提升沟通协调能力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将会出现厌恶、懈怠乃至逃避志愿活动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青少年志愿者,最初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高,由于短暂的兴奋感过后而无法达到其心理预期,结果放弃志愿者活动,造成志愿者队伍人员流动性大。其次,博物馆管理者缺少对志愿者思想教育和引导,采取简单的命令模式安排工作,导致志愿者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对从事志愿活动的满意度降低,不愿意继续参加志愿活动。
1.3 培训不足
目前针对志愿活动的培训方式陈旧,参与者互动交流的教学形式未得到重视,无法满足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志愿活动参与者的培训需求。而且培训课程设置不科学,在博物馆理论知识、引导服务技能、志愿精神理念等培训课程内容上不均衡、不全面。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体系缺乏长远规划,容易导致有关培训盲目上阵,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主要表现为短期培训、突击培训较频繁,没有实现培训的常态化、持续化。
1.4 管理缺位
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运作能否有序地进行,是否完全落地生根,与管理组织者密切有关。为组织与管理好志愿者的发展,在博物馆内部应成立相应的机构,需要在注册、申请、培训、推介、评估等环节做大量的工作。而现阶段中小型博物馆大多把志愿者视作是本馆人力资源的补充而并非本单位的专门力量,志愿者工作多是由社教或宣传部门兼责,未设置专门机构来管理。管理层面的缺位,导致在志愿者管理方法上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在志愿者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方面着力不够,使中小型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比较松散,没有形成凝聚力,缺乏生机和活力。
2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2.1 优化队伍结构
从目前来看,中小型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仍然是在校学生。加强中小型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帮助学校组织成立志愿者服务团体,吸引有志于博物馆事业的学生源源不断地加入团队中来,保障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优化人员结构。在志愿者招募中,广泛吸收来自社会各界热爱博物馆事业的人士,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用自己的能力来宣传本地的历史文化。逐渐形成一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各行业人士积极参与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同时,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扩大宣传覆盖面,积极向社会推介博物馆志愿者岗位,广泛传播参加志愿服务是奉献他人、提升自我的先进理念,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博物馆事业、关心博物馆志愿者建设。还要积极引导志愿者心系博物馆发展,心系参观群众,自觉维护博物馆形象,协助博物馆工作人员做好志愿服务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志愿者的工作意愿和劳动成果,关心志愿者成长,营造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
2.2 提升培训效果
培训是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志愿者开展必要的培训,不仅是志愿者权利的组成部分,也是志愿者面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的重要基础。
合理设置培训内容。一是志愿者精神的培训。通过培训,帮助志愿者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认同从事博物馆志愿活动的社会价值,增强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二是博物馆知识的培训。博物馆志愿者主要从事讲解服务、导览服务、环境服务、安全防护以及展览设计、展品修复和资料整理工作。这就需要志愿者在上岗之前,尽可能多地掌握服务岗位的基本情况,掌握博物馆有关知识和本地的历史文化。三是业务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在服务公众中的导览礼仪、讲解词、安全常识等,这将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也关系到志愿者素质能力的提升。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和参与性十分强的活动。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互动体验的方式,志愿者可以亲身体验活动现场氛围,增加参与活动的兴趣,服务好前来参观的群众。在实际教学中,面对基础各不相同、能力参差不齐的学员,要机动灵活而不是整齐划一,要帮助他们努力适应志愿者这个角色。带领志愿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个性发展和组织发展平衡发展。要利用志愿者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志愿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以老带新,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建立培訓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健全志愿者培训制度,对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等方面内容,要精心筹划、科学规范。联合组建师资力量。对于中小型博物馆而言,建立一支专门的培训师资是不现实的。应当主动联系其他单位,共同筹建培训机构,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将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劳动模范等力量吸收到师资队伍中来,建立起满足社会对志愿者培训的需要。
2.3 完善激励机制
对于从事志愿活动的志愿者,虽然不需要给予报酬,但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博物馆的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赢得荣誉。要设计科学的考核指标,采取合理的考核办法来对志愿者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明确激励机制导向。考核指标的设计应保证过程控制与结果导向统一。在过程控制上,要评价志愿服务全过程,既要有量的评价,又要有质的评估。在结果导向上,要坚持成绩与问题的统一。要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志愿者,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要建立多元的激励机制,从各个方面对博物馆志愿者活动进行引导,保障志愿者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
首先,建立多元的激励机制,需要明确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和志愿者各自的作用,发挥好三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博物馆要发挥主体作用,在管理方面创造条件,推动博物馆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志愿者团队做好志愿者与博物馆的沟通桥梁,积极引导志愿者提出合理诉求,保障博物馆制定的激励政策与志愿者活动相匹配。志愿者要遵守博物馆的奖惩制度,保证志愿活动持续开展。
其次,要高度重视精神激励。博物馆可设立志愿服务优秀奖,根据服务时间和贡献,对志愿者授予奖章。还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新媒体等宣传媒介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宣传推介力度,在全社会宣传志愿者事迹,推动形成以志愿服务为荣的社会风气。
最后,还可以举办志愿者技能比赛,从讲解服务、导览服务、环境服务、安全防护等多方面进行评比,并对评比结果进行表彰和奖励,有利于激发博物馆志愿者的工作活力。
虽然参加博物馆志愿活动的人员年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爱心奉献的情怀,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博物馆都应充分理解志愿者的心理诉求,从制度上实现志愿者队伍建设规范化,在管理上支持志愿者发挥独特作用,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推动博物馆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浅析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J].职业时空,2011(6).
[2]张亚萌.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亟需开拓[N].中国艺术报,2006-06-02(005).
[3]李易志.对我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