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
2019-11-04马海鹰邓玲
马海鹰 邓玲
摘 要:浏阳作为最早的革命老区,保存着大量有价值的革命文物。文章简述其中一件祖孙三代薪火相传的铁炮,以揭开历史、展示那百年不屈不挠的革命情怀。
关键词:一级珍贵文物;祖孙三代;初心使命
在革命老区浏阳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有着一件镇馆之宝。因历史久远,它的木托部分早已损毁,现保存下来的就只有铁质部分;它通体为铁褐色,底边为正八边形,在距底边2厘米的地方有一个2毫米大小的引线孔,是用来插入点燃炸药的引线;它全长147.2厘米,底径最高处为7.5厘米,口径为1.9厘米,底径最低处为5.15厘米,质量为8650克。如果加上木托,估计总重约15千克左右,在当时,需要一、两个壮年男子才能操控。
那它是一件怎样的物品呢?故事说到清道光年间,那时,在湘赣两省的边界有着一个不一样的小镇——白沙。因水道发达,邻近江西各个县富饶的物产都必需借道这里运往湖南、武汉各地进行销售,慢慢地这里也就发展成了边界地域最重要商业镇,并有着边界的“小南京”美称,享誉华中数省。
至咸丰元年,晚清社会政局更加动荡,经济发达、商贾林立的白沙,经常会遭受到来自江西的一股“西兵军队”的抢掠。为了能保护好商铺和来此经商的人,当地的商会就召集商人们集议,决定花费重金从外地请来技术高超的铁匠打造出一批用来防御的武器,而它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因其尺寸比民间的一般火药武器都大,所以就有了一个响当当的长龙铁炮名号。
长龙铁炮是浏阳白沙乡农民廖国仁、廖忠行、廖才福祖孙三代人使用过的武器,传承近百年。并且在廖家人的手里参加过无数次的战斗。1852年,太平天国进入湖南时,廖国仁就扛着此炮加入了浏阳东乡周国虞的“征义堂”,跟随起义军队四处征战。1906年平浏醴起义时,廖忠行作为浏阳东乡姜守上“洪福会”的会员,同样是携带这门炮参加了起义作战,并凭借其巨大威力而成了起义军队里声名显赫的大炮王。
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攻打白沙时,长龙铁炮已经传入廖家的第三代传人——廖才福手中。作为农民自卫军队员的廖才福,听到工农革命军打来了,立马就将藏在家里的长龙铁炮拿了出来,加入攻打敌军的战斗中。战斗中,长龙铁炮尺寸大、杀伤力强的优势很快凸显出来,在秋收起义左翼部队克攻东门发挥了很大作用,极大地震慑了敌人,压制了敌人的火力。
东门战斗失利后,在撤离过程中,廖才福只能将既沉重也不方便携带的长龙铁炮丢弃到白沙河里,一路跟随着秋收起义部队转战文家市、莲花、永新、三湾等地,最后上了井冈山。上井冈山不久,廖才福在一次的战斗中受了伤,需要较长时间进行疗伤。连队考虑到当时的根据地条件,医疗资源紧缺,便上报到营部。营长便开具放行条,准许他暂别队伍回到家乡进行疗养。从此,他便开始在家一边疗伤,一边进行隐蔽的地下革命斗争。
1930年7月,当彭德怀带领红五军进攻长沙时,廖才福携带着从河里捞出来的长龙铁炮加入队伍。在突破永安防线的战斗中,廖才福和战友们操作长龙铁炮冲在前头,打死、打伤了无数抵抗的敌军,为连队快速攻入长沙立下了輝煌的战绩。
退回白沙后,廖才福又携带长龙铁炮,在浏阳东乡一带多次参战抵抗国民党湘东剿共司令陈光中的反动军队。一次战斗中,受装备精良的陈光中反动军队的反扑,廖才福被迫随农民赤卫军紧急撤离。因长龙铁炮太重,只能再次将长龙铁炮丢弃在了白沙千秋大队棉花托山腰上的灌木丛里。此后,廖才福再也没有回去找回长龙铁炮并携带它参加任何战斗。
直到1967年的一天,廖才福碰巧去公社办事,看到浏阳县委在全县范围征集与秋收起义相关革命文物的告示。他立刻想起了这杆被自己丢弃的祖传武器。他匆忙赶回家后,忙带着儿子,凭着当年的记忆找到数十里外的棉花托山以寻找被丢弃的长龙铁炮。可时间已过去了30余年,山上的树木茂盛、长势喜人,长龙铁炮根本无迹可寻。但廖才福不愿放弃,仔仔细细地在山上苦苦搜寻数天后,终于在一处灌木丛生的泥土里找回了这杆杆身稍微有点锈迹斑斑的长龙铁炮。年近古稀的廖才福抚摸着这杆长龙铁炮,内心百感交集,当年一幕幕的战斗场景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眼前。
随后,廖才福特意挑选了一个吉日,郑重地将长龙铁炮交给了公社的征集干部。长龙铁炮就此被交到了县档案馆的文物专家潘海龙手里,并登档入库。1969年,长龙铁炮又辗转移交到了新成立的秋收起义纪念馆中收藏至今。
现今,游客在秋收起义纪念馆的《光辉起点》陈列展柜中就能观看到这件乌黑发亮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虽然它沉默不语,但它身上所凝聚的中国农民阶级敢于向腐朽的剥削压迫势力反抗的革命精神及体现的人民群众不屈不挠、无畏牺牲的革命斗志却是永远熠熠生辉。
对迈入新时代的今天而言,长龙铁炮是一件见证当年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历史的、独一无二的珍贵文物和重要物证。其凝结的革命信仰和理想追求在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性教育中愈发显得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