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实践”教育学立场下民族地区中学“校园四季”活动设计研究
2019-11-04施艳林邓桦
施艳林 邓桦
摘 要:“生命·实践”教育学是扎根于现时代、学科、实践,扎根于教育学家执着求索的精神而生长出来的一株富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点的教育学新苗。民族地区中学“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的整体设计以自然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及其背后连接的民俗诗词文化为主线来策划学生活动,从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同时促进学生对民俗诗词的认知与传承。
关键词:校园四季活动;民俗诗词;综合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9-0069-04
“生命·实践”教育学基于“教育学与人的发展”视角,在不断反思与重构的过程中,将其价值定为“培育生命自觉之人”。“四季活动”是在开展“新基础教育”研究中,依托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及其变化所蕴含的独特和丰富的育人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创作和展演等系列实践活动。以“四季·民俗诗词”为主题设计“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的“校园四季”活动,结合叶澜教授提出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核心价值,将其教育蕴意融合在校园四季活动的系列策划中。以四季和二十四节气为基点,教授学生四季民俗诗词,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围绕四季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与习俗,二十四节气文化,利用大自然资源,在动手实践、学科融通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及思维能力。通过“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促进学校综合活动的实施,改变以往僵化死板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焕发活力。“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注重当地民俗诗词文化传承,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多元发展,使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中,发挥本地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民族地区中学“校园四季·民俗诗词”活动构想
叶澜教授曾提出,以“自然四季”及其背后连接在一起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来策划学生活动的建议,通過“校园四季”活动的整体设计,结合自然文化资源,打破固有的校园活动思维定式,以综合活动育人。
1.“校园四季·民俗诗词”活动设计的目标
第一,逻辑起点:学科育人价值。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下,“学科的存在价值是育人,学科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的依据是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1]158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不断充实发展的历程, 在学习经历中不断成熟的过程。学科对于人生命成长的意义在于赋予人不断发展的文化资源和能力的同时,提升人的主动创造性。教育从人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本,学科育人价值在于教会人生存,懂得生存的意义,一切教育理想要通过育人价值来实现,所以校园四季系列活动设计应当以学科育人价值为逻辑起点,四季节气民俗诗词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从教师教书育人到学生自觉成长的转变。
第二,过程考量:生命活力之美。“生命·实践”教育学要求个体形成内在的生命自觉,做到教育理念、实践、行为等的统一,教学活动影响人的生命、人的发展,这就是“新基础教育”的“生命·实践”观。“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2]“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强调学校师生之间生命实践的融通和共生,学生和教师都是自己生命发展的主体,学校在校园四季系列活动的整体设计上要呈现出师生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之美。
第三,理想归宿:在成事中成人。在学校教育中,“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设计必须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考虑学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新基础教育是在成事中成人,促进实践者的发展。同时,以成人促成事,通过提升人,做出更高质量的实践。”[1]142“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紧紧围绕自然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民俗节日诗词文化来设计,通过国学文化为主的实践活动达到综合育人功能,其深层目的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在成事中成人、成人中成事。
2.“校园四季·民俗诗词”活动设计的原则
第一,以学校的特色为出发点。学校不仅是校园四季系列活动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也是其实施的重要基地。民族地区中学虽在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和发展理念方面各异,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确定校园四季系列活动具体内容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区中学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民俗节日文化作为课程资源,引领学生选择并确定“校园四季·民俗诗词”活动的子主题,形成具有民族地区中学特色的校园四季系列活动内容。
第二,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立场,引导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校园四季系列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鼓励其参与活动子主题的选择,在活动中主动发展,成为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活动设计要密切联系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中不断生成新活力。
第三,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校园四季系列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中来,在“观察”“创作”“展演”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反馈感受四季民俗诗词的中华传统魅力。在活动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达到个体内在生命的自觉发展。
3.“校园四季·民俗诗词”活动内容的选择
第一,内容的多元化。“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尊重学生的想法,选择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俗诗词文化作为活动主题的精品。我国民族文化优秀而独特,丰富而深厚,在悠久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和民俗节日,关于这些民俗节日的诗篇,是古代生活和民族风情的艺术写照,融百家之长,选取多元化的民俗诗词融入校园四季系列活动,让学生品赏其中的人文底蕴,颇能增长见闻。
第二,内容的生命化。“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具备促使学生个体内在生命自觉成长的作用,换言之,活动的内容要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传统民俗节日的诗篇凝聚了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珍品,在校园四季系列活动中加入民俗诗词的内容,可让学生们领略诗情画意,怡情养性;体会妙言警句,提升素养;涉猎遗风流韵,解闷消愁等。总之,有益于发扬民族传统精神、提高个人文化素质、陶冶人们的性情及丰富人们的生活。
第三,内容的实践化。“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切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核心。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独特的节日情趣和魅力,构成一道道靓丽的民俗长廊,为了更好地配合校园四季系列活动的实施,针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的诗词学习情况,选取雅俗共赏的诗歌欣赏的通俗读物,以飨读者。无论是阴晴昼夜还是风花雪夜,都能让学生品鉴当地的民俗诗词文化,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既便于开展实践活动,又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4.“校园四季·民俗诗词”活动开展的方法
“校园四季·民俗诗词”活动以“经典诵读”和“经典传唱”的方式开展。“经典诵读”的诵读方法多样化:一是个人诵读,想象意境。边诵读边想象,将文字还原成画面和场景。二是小组诵读,相互品评。在个人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吟诵。三是师生共读,品味内涵。师生在共赏经典的同时,逐步感知美,最终走向鉴赏美,创造美。“经典传唱”的传唱方式主要由学生和教师一同挑选经典民俗诗词并利用大学的艺术资源或学校音乐教师为其谱曲编舞后,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让古诗词能够以歌声舞蹈的形式进入教师学生的内心,真正体会到经典的妙处。无论是“经典诵读”还是“经典传唱”的方式都旨在深度挖掘古诗词背后的深厚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了解四季民俗与二十四节气,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让学生和教师从更生动的语态表达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二、民族地区中学“校园四季·民俗诗词”活动策划
“生命·实践”教育学强调“培育生命自觉之人”“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合作,鉴于师生立场的创造与合作来进行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让校园四季系列活动成为学生的体验分享活动。
1.群策群力——活动主题由师生共同策划确定
“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应该集思广益,教师和学生共同以四季及二十四节气的民俗诗词文化为主线来策划“四季两学期”的校园四季系列活动,将寒暑假纳入其中,呈现四季的风花雪月之美,形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二十四个节气的主题。从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入手,先由教师组织讲解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划分、二十四节气的习俗及二十四节气诗词文化。然后师生共同商讨出详细的活动子主题,根据一年四季的民俗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确定活动的实施坚持两个方向:一是聚焦中华传统民俗节日诗歌,二是聚焦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文化。为了深入开展“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最后确定子主题,按照四季的时间划分确定节点活动。如春季的节点主要包括二月的除夕、立春、雨水,三月的元宵节、春分、惊蛰,四月的清明节、谷雨等。为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师会筛选细化主题,共同协商后选取有独特育人价值的民俗诗词作为主题内容。
2.合力聚焦——活动方案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
为顺利开展民族地区中学“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融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出一份活动方案。考虑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所以在设计活动方案的同时会加入当地的特色民俗,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协同教师制定活动方案,并参与组织实施活动方案。笔者选取了云南大理这个民俗文化浓厚的城市为例,因云南的民俗诗词也以大理为突出代表,在设计中学校园四季系列活动的同时,加入了大理的民俗节日,选取大理历代诗人的民俗诗词作为活动内容,以“经典诵读”和“经典传唱”的方式开展,活动开展主要包括两方面:教师先介绍节点的相关知识,学生再进行诵读或吟唱。以“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之春季活动为例:
第一,二月的除夕、立春、雨水。“立春”位列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之后,白天渐长,太阳渐暖,迎来一派生机勃勃,学生以“经典诵读”的方式朗诵鉴赏唐代杜甫的《立春》和宋代辛棄疾的《汉宫春·立春》,体会杜甫追忆唐朝立春时的盛况以及辛弃疾写惜春、恋春、怨春的同时,借以抒发功业无成的苦闷和对北方故国的思念。“雨水”过后,春天的脚步更近了,雪退下舞台,雨唱起主角,学生以“经典诵读”的方式朗诵唐代杜牧的《江南春》和杜甫的《春夜喜雨》,领略杜牧笔下江南明丽而迷蒙的雨景和杜甫刻画的成都春夜降雨后绚丽多彩的景色。“除夕”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和万象更新的节日,学生以“经典传唱”的方式传唱宋代文天祥的《除夜》,感受他义无反顾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怀念这位正气禀然的民族英雄。
第二,三月的元宵节、惊蛰、春分。“惊蛰”是开始鸣雷的季节,惊雷象征着一年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学生以“经典诵读”的方式朗诵晋代陶渊明的《惊蛰》和唐代韦应物的《观田家》,了解春雷后天气转暖的现象和韦应物字里行间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春分”一到,春天已过去一半,处处草长莺飞,鸟语花香,学生以“经典诵读”的方式朗诵唐代钱起的《赋得巢燕送客》,想象春分时节与爱人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读起来令人回味。“元宵节”家家户户吃元宵,表示团圆美满,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以“经典传唱”的方式传唱宋代李清照的《永遇乐》,追怀“中州盛日”的元宵繁华景象,感悟诗人眷恋故国的情怀。
第三,四月的清明节、大理三月街、谷雨。“谷雨”来临,春天马上就要过去,诗词多夹杂着感伤的基调,学生以“经典诵读”的方式朗诵唐代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想象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清明节”既是节日又是节庆,学生以“经典诵读”的方式朗诵唐代杜牧的《清明》,体悟行人在雨纷纷的清明时节,在外奔波借酒消愁偶遇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欣喜之情。“大理三月街”是云南最为古老而热闹的贸易集市,也是大理人民一年一度的民间文艺体育大交流的盛大节日。学生以“经典传唱”的方式传唱清代乾隆大理举人师范写的《月街吟》和白族音乐家李燮羲《三月街竹枝词》,感受三月街的热闹场景。
3.及时反馈——活动效应由师生共同整理改进
“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实施后,教师和学生应积极写出活动反馈,总结本次活动开展所取得的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一是为下次活动提供经验,及时推进下次主题活动的实施,学生配合教师设计活动,贯穿学校生活和假期生活,让学生在假期可以独自完成校园四季系列活动,独立学习并获取知识,在假期生活中逐步成长。二是为校园四季系列活动生成提供条件,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将在活动策划和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生成,需要及时反馈活动效果,以便完善“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的设计。三是为优化活动开展方式,“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是选取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民俗诗词为活动内容,按自然四季的时间贯穿民俗节日以“经典诵读”和“经典传唱”的方式开展,活动形式虽看似简单,若让民俗诗词文化真正吸引到学生,对其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是比较困难的。路漫漫其修远兮,通过不断优化活动开展方式,发挥实践活动育人的价值,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诗词文化的目的。
三、民族地区中学“校园四季·民俗诗词”活动的价值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诗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将民俗诗词融入校园四季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增长见识,启发思维,提升修养,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影响深远。
1.“校园四季·民俗诗词”活动对生命成长的促进
“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的策划是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的,学生和教师从民俗诗词中领悟自然四季的变化,掌握二十四节气的习俗知识,在每个季节的节点活动中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在传统民俗节日中与诗人对话,在民俗诗词的海洋里领略诗人的伟大智慧,在实践活动中重温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培养语文思维,提高古诗词鉴赏力,利用古诗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应该对生命质量负责,“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鉴赏能力、朗读能力等多种能力,同时对品德修养、审美品位的提高、人格的养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校园四季·民俗诗词”活动对民俗诗词的传承
叶澜老师在《人间“节”语》中提出:“节气的‘节语,充满着中华民族的诗情和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馈赠。”[3]开展“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教育活动是用老祖先留下的智慧财富来教育当代学子,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历代诗人在欢度节日的同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这些诗歌的内容深邃而丰富,是国学的珍品,学习和鉴赏这些诗歌可弘扬国学,古诗词中深刻的思想积淀、文化积淀、艺术积淀,烙印在每个华夏同胞心中,以此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了中华传统民俗诗词。
3.“校园四季·民俗诗词”活动对校园文化的更新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及其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校园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生命自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师生致力于丰富校园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尽一份力。紧跟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構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步伐,力争让校园四季系列活动在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开展。赏析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让学生沉醉于古诗词的洗礼熏陶中,执迷于中华传统民俗诗词文化的魅力中,不断完成自身的蜕变,以实现内在生命个体的成长,同时“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的成功实施有助于校园文化的更新,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综上,“生命·实践”教育学立场下民族地区中学“校园四季”活动设计研究,以“四季·民俗诗词”主题为例,是把校园四季系列活动的主题内容定在与自然四季和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节日诗词文化上,通过系列化的活动学习民俗诗词文化,培育学生和教师生命自觉的意识和习惯,“‘生命自觉并非生而有之,它是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外在环境之间,在天、地、人、事之间的沟通交往中实现的,最终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4]“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重视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与进步,最终实现成事成人。
参考文献:
[1]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 :33-37.
[3]叶澜.人间“节”语[J].人民教育,2015(1):74.
[4]李政涛.“新基础教育”研究传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