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术》:如何一个月读20本书?
2019-11-04苏茉儿
苏茉儿
保证无障碍地顺读,才有可能长期坚持阅读。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超级实用的,面向家长的提高阅读效率、培养阅读习惯的书。
从8月13日推出“一年读50本书”的计划以来,我们杂志社内部总有一种声音:一年读50本书这样的活动已经很多,我们再搞这个活动还有意义吗?《家人》的读者会认可吗?直到前段时间拜访了教育家、西南大学前中文系主任曹廷华,我们才放下了内心的忐忑。
曹教授肯定地说:有意义,但一年读50本书估计很多人完不成,一年如果平均每人能读20多本,就挺不错了。有数据显示,现在阅读量最高的国家是以色列,因为他们人口少,一万人就有一个图书馆,年均阅读量是84本;其次是匈牙利,60多本。然后就是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英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年均阅读量都在40本以上。我们中国有14亿人口,假如人均一年能读20本,那数量就很客观了。
我原来也是这样。因为工作关系,每天都要在网上查找很多资料,也需要读很多书,但我的读书速度实在很慢。每天计划看一个小时,可是每次看不到十分钟就想睡。读着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尽管如此,我从来没想过学习什么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因为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个观念,读书一定要慢慢来,不能急,要仔细读才有效。
直到无意间在图书馆翻到《快速阅读术》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为什么读书这么慢。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并非“阅读速度慢”,而是被“仔细阅读”的念头束缚。当看到这句话时,电光火石间,我似乎明白了自己读书慢的问题在哪里。
1.读书太仔细,视线停留在一行文字上反复阅读,脑袋里却是一片空白,什么也看不进去。
2.当阅读太仔细,阅读速度必然极度缓慢。
3.无论多么仔细地研读,还是会忘记大部分的内容。
同时,作者还指出了很多人阅读中的一个无用功:划线或者折书角都没有用,因为你几乎不会再回头来看你划线的重点。
正確的读书笔记应该边读边记,具体方法如下:
1.一行摘抄: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
2.一行精华:摘录最打动你的一句话。
3. 一行感想或评论:记录你为什么对这行文字产生共鸣?
按照作者的这几个方法,我用两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
从书中找到了养成阅读习惯、高效读书的三个实用步骤:
1.每天在固定时间读书,哪怕只读10分钟,让读书成为生活规律,让大脑产生“习惯的错觉”,如吃饭一样。
2.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穿插阅读无法快速阅读的书,比例为9:1。
3.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一本书集中阅读时间不超过10天。确实无法快速阅读,就搭配另一本可以快速阅读的书。避免厌倦。
这三段话是整本书的精华,一共只有13页。
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在全书最后一章还提出了几个选择和管理书籍的技巧:
1.制订一周阅读计划,列出阅读清单,一日一本,
2.按照日读计划,消灭家中库存,解决只买不读的顽疾。
3.打破兴趣壁垒,增加喜欢的书。
4.要多去图书馆、二手书店。
5.整理书架的方法:按照出版时间排列书籍、每三个月整理一次书架、舍弃一年以上未读书籍。
其实,这本书全部也只有6万字,读起来很轻松,译文语言精练、易懂。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这本书虽然是方法论,但一点儿也不教条、不枯燥。与大多数日本翻译作品的风格不同,比较符合中国语感。
这可能与原著作者印度敦史的职业——书评家有一定关系。
印度敦史是日本的一个知名书评家。他每年读700本书,每月写60篇书评,更可怕的是,经他推荐的书,最后都能够大卖。可想而知他文字的营销力。
读书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大量积累,让文字像音乐一样从心中流过,日积月累才能影响到我们。
不过,一般读者也没必要做到一日一本、一年700本,能做到一周一本、一年50本就很不错了。
我想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也不仅是如书名那样,让我们掌握“快速阅读术”,更是为了让人们养成阅读的习惯。
因为,比速读技巧更重要的是,“使用正确的方法,将书顺读下去”。只有无障碍地顺读下去,我们才有可能长期坚持阅读。
——摘自微信公众号“家人亲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