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研究回顾与反思
2019-11-04杨爽
杨爽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发展问题是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一个关键面向。通过运用Stata 14.0和CiteSpace 5.3软件,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与反思发现:我国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经历了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逐步成熟阶段以及多元化阶段;每个阶段均呈现出一定的典型特征;对研究问题的关注多集中于整体教师队伍层面的考察;对于教师个体的差异化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9-0056-07
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特别提到“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改革方案。可以说,重视教师培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基和前提,关注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研究者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给予了极大重视,其中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以下简称“高职教师”)的研究视角、方法和成果也极为丰富多样。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研究是关注高职教师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对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是深入剖析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等問题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方面,也是开启高职教师发展体系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一、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概念阐释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对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呈现出“问题覆盖面广、研究方式多样”等显著特征,且对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的描述尚未有统一规范的术语和概念界定,如“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高职教师专业化”“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等描述均有涉及。本文拟采用“高职教师职业发展”(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这一表述对改革开放以来围绕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首先,根据我国学者叶澜的解析,“教师专业·发展”意指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作为一门专业,其发展的历史过程,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1]据此,“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个体通过持续的新知识积累和成长来获得专业能力提升的历程,是把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作为最终目标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道德与政治因素”。[2]而“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等同为本文所指的“教师职业发展”,即指一个人在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后所经历的与教师工作紧密相关的职业素养、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因此,“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涵义更广的概念,它包含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其次,“大学教师发展”这一术语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述,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staff development”“educational development”“academic development”;加拿大使用“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美国和日本则通常使用“faculty development”(简称FD)。[3]国内学者较多采用美国和日本的表述,大学教师的发展主要是指普通高等学校中学术(academic staff)或非学术工作者(non-academic staff)的发展。然而,无论是从术语表述上还是从内涵解析上,对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都未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和认定。因此,本文暂且用“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这一表述来重点阐述我国公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具备高校教师资格、专门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和科研任务的专职教师入职后所经历的全部工作过程、主观感受和心理变化历程。
二、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概况
本文根据中国知网收录数据,以“高职教师”和“高职教师职业发展”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段为1979—2018年,检索时间为2019年3月。期刊来源包括CSSCI索引期刊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科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四种专业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职教论坛》)。通过对文献进行规范化处理,去除重复性文章,并排除书评、访谈、新闻报道等学术研究相关性较低的文章,最终提取出491篇具有较高相关性和学术性的围绕“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论文,各类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比例如下:CSSCI来源期刊占比23%(110篇)、《教育与职业》占比30%(147篇)、《职教论坛》占比25%(123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占比12%(61篇)、《职业技术教育》占比10%(50篇)。
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研究论文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研究进展,进而达到揭示和把握该领域研究发展总体趋势的目的。[4]经过严格筛选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绘制出文献年度分布图,如下图1所示。从发表文献的数量变化趋势来看(图中抛物线),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研究的论文数量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快速攀升又到数量有所回落但整体趋于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
具体来说,我国学术界从2000年之后开始关注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到2006年文献数量逐步增加,可以说,此阶段为研究的起步阶段。这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中国期刊网的搜索结果显示,关于高职教育的文章20多年来共有7 476条,而且70%的文章都发表于2000年之后。[5]2006年之后,有关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研究的成果迅速增多,到2012年,相关研究文献发表数量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63篇,这段时期可以看作是该问题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对2012年之后的文献关键词和摘要进行手工查阅后发现,我国研究者对高职教师发展问题的关注视角发生了转变,即从侧重于由外而内、自上而下对教师实施培训和培养的分析以及关注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的宏观视角逐渐转为基于个人层面的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职业发展管理分析和关注教师个人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从文献主题词的使用变化上可见一斑,即以往多数研究者热衷使用“师资队伍建设”,而如今则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教师职业发展”这一表述。此外,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教师专业化、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倦怠等几个关键方面(如图2依据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 V.最新的5.3.R4版本分析所得),可以说,这是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研究逐渐趋向成熟的阶段。2015年以来,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但从论文主题和内容来看,对高职教师职业发展各方面问题的研究均有涉及,可以说,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逐渐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并呈现出各种问题并存的多元发展态势。
在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机构的空间分布上,这一研究主题主要由高职院校承担,辅之以一些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问题为研究重心的科研院所,这与该问题本身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征相关。此外,我国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以兼职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则乏善可陈。
通过进一步搜索近40年来出版的学术著作和以高职教师职业发展为主题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结合上述提到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研究大体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逐步成熟以及多元化发展四个主要阶段。
三、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回顾
(一)起步阶段: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引介和比较研究(2000—2006年)
我国关于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近二三十年间,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介绍、比较和借鉴研究。石伟平的《比较职业技术教育》(2001)、姜惠的《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2002)、冯晋祥的《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2002)、吴雪萍的《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等著作是21世纪之初对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较全面概述的典型代表。其中,对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途径等问题进行了介绍。
除了以上立足于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的宏观分析以外,对国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管理及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王建初在《美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一文中详细介绍和分析了美国社区学院在教师评聘、职前培养、在职进修等方面进行的师资管理状况。[6]马健生、郑一丹的《美国洛杉矶社区学院教师的任用、培训经验与启示》一文以洛杉矶社区学院为个案,深入分析了该校高职教师的聘任、评估和培训状况,并提出了对我国高职教师培训的几点启示,如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7]张怀斌通过对美国社区学院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指出,美国社区学院在师资管理方面具有一些显著特征,如灵活的聘任标准、严格的聘任程序、弹性的工资制度、多样的评价体系、有效的培养方案以及效能显著的契约管理等。这些都为社区学院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也对我国进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管理和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8]胡跃强、郝立宁在《国外高职层次教师状况及专业发展概述》一文中对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高职层次教师队伍(任职资格)构建和专业发展状况(培训要求)进行了介绍。[9]曲梦汝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德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与实现策略的比较研究》中对德国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阶段、历程和特征做了深入分析并与我国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比较,提出了完善教师专业化自我管理体系和完善专业化发展的实现策略。[10]我国台湾学者杨思伟的专著《日本技职教育》和论文《日本教师教育改革之研究》对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的教师培养、资格鉴定、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等一系列教师教育和教师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和介绍。李青霞的博士学位论文《高职教师发展研究——中挪比较视角》对挪威和中国的高职教师发展的实践现状、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在职教育以及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对比分析。[11]以上这些对国外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的关注均对我国进行后续相关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二)快速发展阶段:基于“问题—影响因素—对策”的三段式研究(2006—2012年)
2006年之后,对于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我国研究者比较倾向于首先从经驗研究的角度分析教师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接着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引发问题的可能性影响因素,最后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或建议。这些对策或建议基本集中在教师个人发展、学校组织环境建设及政策制度建构等三个主要层面,如突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业发展主线、指导教师进行职业规划、加强入职教育、激发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等,并建议通过创设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制度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保障。这种研究模式的影响较为广泛,时至今日,很多研究者仍然乐于采取这种量化的研究方法,依循“问题探究——原因分析——建议对策”的思维方式和文章架构方式来探讨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在这段时期,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国研究者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情,有关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也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高职教师职业历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所进行的各角度各层面的深入、广泛的分析及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的各种“献计献策”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证研究成果也开始快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三)逐步成熟阶段:聚焦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2012—2015年)
1.关于教师培养培训问题的研究
我国研究者针对高职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构建教师培养机制的策略,例如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念出发,推进“以人为本”,贯彻“以能力为本”的师资发展内涵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12]基于Web2.0行动导向模式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混合式培训模式,促进青年教师职后发展;[13]从政治、职业、文化认同三个维度探索教师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14]此外,孙蓓雄立足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提出构建目标明确、灵活多样、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机制,并探索出“双师型”高职教师的培养途径,即营造“双师”素质的环境,加强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双师”职业技能的养成,提高教学和职业技能水平;充分实现校企合作,建立双导师制,落实培养责任;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创建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等。[15]鉴于高职院校在教师培养中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和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周佩秋提出建立国家层面的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探索教师入职培训、在职培养和持续成长的相互衔接、贯通的培养路径。[16]此外,还有学者基于职教教师能力领域中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提出培养和加强职教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和具体提升路径,如构建促进职业技术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双师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职业技术实践基地、开展校企合作等。[17]
2.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职业发展问题中被研究者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杨晶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研究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切入点,剖析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成因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解决师德失范问题做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探讨,例如加强教师自我道德修养,制定教师师德水平的考核制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及相关职业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等。[18]刘彦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对青海省西宁市三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高职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整体较高,但是在一些具体行为表现上也存在一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因此,他提出从青年教师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入手,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从而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19]江怀雁等人从高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教师师德师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传、帮、带”机制、“教师评价和奖罚”机制和“关爱教师”机制,孕育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等应对策略。[20]
3.关于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研究
高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而对于从教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来说,他们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尚浅,然而其工作任务量往往又较为繁重,因此,容易出现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等不利于职业发展的消极现象。不少研究者从引发这些困境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入手,探讨青年教师如何缓解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得到的普遍共识是:需要教师个人、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增强高职教师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2015年,腾讯—麦可思针对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展开的一份问卷调查中,[21]也涉及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依据量化研究的方式,该问卷经过调查发现,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有近58%的专任教师表示每个学期都会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且从教时间越长,职业倦怠发生的频率越高。和本科院校教师因科研或论文发表压力而产生职业倦怠不同的是,过半数(58%)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将职业倦怠归因为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除此之外,学校的制度和管理(56%)和个人职业成就感低(49%)也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为应对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选择换工作或休假的方式,尤其在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有近三成教师表示,他们曾经或正在考虑更换职业来缓解疲劳倦怠。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60%)普遍表示,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科学的教师绩效管理及评估体系”、“提供更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途径”(54%)或“完善教学和科研的支持服务”(37%)等措施来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4.关于教师职业发展提升策略的研究
对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历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者多采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的分析方式,从国家政策层面到学校层面再到个人层面,[22]或从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操作策略,内容涵盖了:国家或社会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保障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在学校层面,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并制定各项教师管理制度,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在个人层面,鼓励教师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引导教师追求自我专业发展并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
(四)多元化阶段:由关键问题向多种问题辐射的研究(2015年—)
2015年以来,我国关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文章数量有所下降,但通过对近五年文献中的关键词词频进行排序并提取出排名前30位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①可以發现,学术界对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的关注面不断拓宽,与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相关的不同切入点的涉及也使高职教师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技术手段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信息化素养的形成等问题已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张书等人指出,依赖于高职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知识技能的提升、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等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所在。同时,高职院校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培训方案的制订、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等则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充分的保障作用。[23]
近年来,党和国家日益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视,对高职教师的从业资格、职业能力、道德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从规模式扩张转为内涵式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高职教师的管理体系还不完善,针对高职教师的从业资格、职业能力标准、工作绩效评估和管理体系、教师制度和评价体系等还未建立起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因此,聚焦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例如,有研究者提出借鉴欧盟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来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标准;[24]也有研究者认为加快建设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是解决高职教师职后培训的新议题,教师发展中心在为高职教师制定多种形式的培养方案和个性化的培训提升计划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为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向生产力转化搭建创业平台、制定相应的教师激励措施,并为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有效训练方案,帮助教师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动态记载教师职业生涯历程等均可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未来努力的方向和发展趋势。[25]
四、对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整理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的已有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对于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研究呈现出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关键问题、重视整体层面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其中,聚焦于不同区域高职教师的实证研究、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和归因分析及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的有效措施和基于个人、学校、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研究的理论性和针对性不强,大多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忽略了在高职院校中从业的教师群体所特有的高等性、职业性、实践性等特征,缺乏针对不同职称、专业、性别、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展系统性、差异化研究,且对高职教师职业发展动态过程的形成规律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探索,对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教师的发展路径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未有全面系统的研究。可以说,学术界对于该问题还未形成科学系统的、差异化的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研究体系。此外,对于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实现路径分析和对策建议也多从宏观层面提出较为抽象的实施办法,其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深入考察、分析和实地检验。
在研究方法上,针对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的探讨,我国研究者多倾向于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如借助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等量化研究的手段,收集并分析资料,提出相应改善对策和提升建议等。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从宏观角度反映出了高职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情况和实际问题,但由于量化研究遵循的是实证主义的方法原则,在具体运用中特别强调精确化、概括化、可操作性和客观性,故不可避免地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作形式化、凝固化、静态化的处理,从而损害了社会现象本身的整体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因而无法在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因此,深入研究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有必要从关注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转变为关注教师个体发展、由关注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对其专业地位的认可转变为关注个体内部自身的成长过程和职业发展的规律性、由关注宏观层面的职业瓶颈对策转变为关注微观层面的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得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及教师应对复杂多变的具体职业情境时所采取的行动决策和反思研究。此外,早在20世纪末,有学者(Moskowitz, J.& Stephens, M.,1997)在对美国教师发展的相关研究中便指出,由于缺乏对入职阶段教师独特性的充分认识,美国对初任教师采取“任其沉浮”(sink-or-swim)的态度,结果造成初任教师离职率高达30%。[26]可见,关注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高职教师的特殊需求及其在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深入剖析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的有利切入点。目前,立足于上述维度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欠缺,因而,转变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深度解析高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注释】
①在关键词排序表中,前30个关键词的累计频次占总频次的40%,这些关键词可以较好地代表近五年来我国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
【参考文献】
[1][26]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9.
[2]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2.
[3]徐晓虹.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14—15.
[4]郑兰.对1989—2008年我国“图书馆统计”论文的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111—115.
[5][德]劳耐尔.国际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手册(上册)[M].赵志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56.
[6]王建初.美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3):35—40.
[7]马健生,郑一丹.美国洛杉矶社区学院教师的任用、培训经验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27—31.
[8]张怀斌.美国社区学院师资管理的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9(6):142—144.
[9]胡跃强,郝立宁.国外高职层次教师状况及专业发展概述[J].教育与职业,2010(2):63—64.
[10]曲梦汝.中德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与实现策略的比较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11]李青霞.高职教师发展研究:中挪比较视角[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2]韦志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95—96.
[13]金一强.基于Web2.0的行动导向式高职青年教师混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108—110.
[14]陈云涛.高职青年教师政治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状况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2):103—107.
[15]孙蓓雄.“双师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02—105.
[16]周佩秋.高职青年教师培养有效途径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80—82.
[17]谢莉花,王建初.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及其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7(4):30—34.
[18]杨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9]刘彦.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三所高职院校为例[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2.
[20]江怀雁,刘豫黔,刁庆东.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浅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7—139.
[21]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半数教师有倦怠感:当大学教师遭遇职业倦怠[N].中国教育报,2015-10-21(05).
[22]郭平,杨越.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7):111—113.
[23]张书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內涵、现状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0):17—20.
[24]孙红艳.欧盟职教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探究及其对我国高职教师发展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7(3):42—47.
[25]王岚.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现状及趋向[J].教育与职业,2017(1):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