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桃李
—— 记我的语文老师们

2019-11-04班易文

作文新天地 2019年29期
关键词:作家文学语文

◎班易文

从语文的学习,到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研究工作,想来我已学习母语近三十载,在这一过程中,我不断领略到汉语之美,并且感受到文学背后蕴含的种种人生哲理,乃至醉心于由文学想象搭建起的“理想国”,而这些源自于我的语文老师们对我的引导。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的语文老师不仅是我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教会我要勇敢地追求真理,无论是在求知的道路,还是在生活的道路上,总是有很多意料之外的荆棘,漫长人生,每个阶段也会有每个阶段的困惑,老师们的话,总是会在关键时刻给予我提点和帮助,使我可以渡过难关。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高一的语文老师是一位资深的老教师,每一次上课,黑板上都会留下他那苍劲的字迹,每一篇课文,他都会认真讲解。最令我难忘怀的是他教授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在讲这首诗歌的时候,老师格外严肃,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先介绍作品和作家的背景,再疏通字词,解读段落大意,等等,而是让我们去朗读。直到最后,老师自己高声朗读起那些诗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老师的朗诵铿锵有力,抑扬顿挫之间,时而流露一丝伤感,时而又透露乐观和坚定,读完这首短短的诗歌后,老师竟然热泪盈眶,教室里也异常安静,大家仿佛被带入了诗人所经历的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感受到了周遭近乎绝望的黑暗,以及诗人对未来所不灭的期待。老师的声音唤醒了被历史尘封的岁月,年少的我们的内心仿佛也有一团暖暖的火焰在燃烧。老师平复了情绪之后,给我们讲述了他自己所经历的“文革”故事,我们这才更加理解了老师,也更加理解了诗人,同时,也理解了文学。文学可以给予绝境中的生命以信仰,也可以将身在不同时代的恍如置身孤岛的人们联结起来,“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与“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并不是来自于与身俱来的智慧,而是来自于文学本身对人类精神力量的代代传承。而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传承这种力量便是一份责任,尤其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也要坚守做人的良知,我的老师便是这样一位知识分子。

高二文理分科后,我进入了一个新的班级,也就有了一个新的语文老师,新的语文老师十分年轻,但却有着不可动摇的威严,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自习课上,总有她忙碌而干练的身影。她还是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在班级氛围松散浮躁的时候,她就会格外严厉,让我们“重振旗鼓”,迎接考验,那一次又一次的周考、月考。有一次,她将我单独叫到办公室,即使没有做什么“亏心事”,遇到这种“特殊待遇”,也难免“瑟瑟发抖”,没想到老师拿出了一张空白的纸,在上面写上了一些著名的当代作家的名字——王安忆、叶兆言、苏童、莫言等,老师将这些作家及其作品推荐给我,还嘱咐我多看书、多写作。正是这些作家给予了我文学上的启蒙,课本之外的小说,勾勒出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营造出了课堂之外的天地。我也感受到老师对我的期待,老师总会在作业本上给我们写上一些鼓励的话,我至今都记得,老师那娟秀的字迹——天道酬勤。老师不仅是我的语文老师,而且还是一位对我了如指掌的朋友,她总是能够一眼看穿我的懈怠和懒惰。进入高三之后,所有的同学都面对着最大的压力——高考。就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她迎来了自己的宝宝,于是我们看到怀孕的她一天比一天肚子大,但每一天,她都未曾缺席,始终在教室或是办公室里忙前忙后,直到临产前,她才离开了我们,我们去医院看她时,她也不忘鼓励我们调整心态,积极备考。

老师,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承载了太多,它意味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也意味着默默奉献。篇幅有限,我仅仅回忆了我的两位高中语文老师,但实际上,从小学到大学,从语文老师,到文学专业课的老师,对他们每一位,我都记忆犹新,他们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可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让我选择了以文学为业。他们的学生们,也许没有从事与文学有关的工作,但也深受他们的影响,这便是教育事业的荣光所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每一位老师都心系学生,尽职尽责,每一位学生都不辜负老师的期待,自强不息,那么整个社会也会进步,诚如诗人所言,未来是值得相信的。

作家小档案

班易文,1991年出生,女,江苏南京人,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创意写作、文艺学、文化研究等。曾在《南方文坛》《现代中文学刊》《上海文化》《中国作家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学评论与文学研究文章。

寄语: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推荐书目:《随园食单》,清代袁枚所著。这本书写的是柴米油盐,也是人生况味。通过饮食文化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起跟着美食穿越,做一个格调十足的“吃货”吧。

猜你喜欢

作家文学语文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