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玛,成长中的女主人公

2019-11-04王传倩

文学教育 2019年36期
关键词:奥斯丁爱玛奈特

王传倩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一生中共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全部聚焦于英国上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核心主题是青年男女的恋爱与婚姻选择。在她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熠熠生辉,例如著名的漫画式人物班内特太太和柯林斯先生,无疑会成为任何小说读者头脑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但是奥斯丁的写作视角毫无例外都是从女主人公出发的,她的作品描述了女主人公的所听、所见、所思、所想,展示了她们成长过程的心路历程,因此她的小说都可以称为“成长小说”。

《欧美文学术语词典》将成长小说定义为:“主人公必须从世事人生的教训中获得益处,必须通过主人公与他周围环境的对抗来理解;因此,成长小说这一类型可以解释为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其着重之处在于自我的教育过程。”成长小说所描述的是年轻人经历人生变故,或在他人的引导下,或经历自我顿悟、完善,心理和情感各方面发生变化,走向成熟的过程。奥斯丁的小说都可归入成长小说的范畴,其中《爱玛》更是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富家女爱玛·伍德豪斯的成长历程。

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公大都有灰姑娘的影子,但爱玛属于例外。“爱玛·伍德豪斯,漂亮、聪明、富有,还有舒适的家庭和快活的性情,生活中一些最大的幸福,她似乎都齐备了。她在世上过了将近21年,很少有什么事情使她痛苦或烦恼过。”爱玛无疑是人生的宠儿,是当地的女王。优渥的生活环境,宠溺的亲朋,姣好的面容,出众的天赋,无法不使爱玛自我感觉良好,“爱玛处境的真正的不利,其实就在于她有权过于任性,而且对自己的估计往往略微偏高一点。”爱玛的性格缺陷,不仅仅体现在她自视过高,缺乏自律和隐忍,同时执拗自大地认为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干涉和安排他人的生活,而且还体现为她幼稚可笑的婚恋观念。她的成长道路,就在于不断地经历挫折,通过自我反思和别人的提点,认清错误和自我的过程。

家庭教师泰勒小姐的结婚,将爱玛抛置于深深的孤寂之中。幸运的是,爱玛结识了温柔漂亮的年轻姑娘哈丽埃特.史密斯,认为“那温柔的蓝眼睛和所有那些天生的可爱之处,不该白白浪费在海伯利的下层人物和他们的亲友中间”,下决心“要关怀他,使她变得更好;她要把她从那些坏朋友那里拉过来,把她带进上层社会;她要塑造她的见解和她的仪态。”从此,爱玛开始将热情投入到与哈丽埃特的交往中,她不断向后者灌输门第观念,怂恿她拒绝原本倾心的农夫马丁的求婚,鼓励她去追求牧师埃尔顿。不想弄巧成拙,埃尔顿抓住机会表白的对象却是爱玛,而不是哈丽埃特。这尴尬的一幕,使爱玛倍感羞辱,但是更大的痛苦则来源于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给朋友造成的伤害:“倘若她的过错仅仅影响她一个人,那么,即使自己觉得比现在这时候更错误---更荒谬---更加由于判断错误而丢脸,她也会心甘情愿。”至此生活给爱玛上了第一课,使她意识到不该自以为是地过分干涉甚至安排别人的生活,不该把严肃的恋爱婚姻拿来当儿戏,她下定决心“再也不干这种事了”。但是真正认识和改正错误并非容易事,以爱玛自负的个性,她不会如此轻而易举地认清并改正错误。当哈丽埃特第二次陷入爱河,爱玛虽然宣称自己决心不做任何干涉,但还是鼓励道;“比这更奇妙的事情都发生过,地位更悬殊的人都配成了对。”直到小说临近结尾,哈丽埃特宣布自己爱上了奈特利先生,爱玛才完全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有多么严重:她完全原本应该让哈丽埃特呆在她应该呆的地方,原本不应该阻止她与农夫马丁的婚姻,恰恰因为她的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认为自己可以了解别人的感情,可以安排别人的命运,给哈丽埃特灌输妄自尊大思想,使她变得自高自大,认为自己完全权利嫁入豪门,这些不仅摧毁了哈丽埃特天真纯洁的美好天性,破坏了她的幸福,甚至还威胁到爱玛自身的幸福。这样爱玛真正完成了人生的第一课:自己不应该妄自尊大地认为自己有能力安排和操纵他人的生活,这对于他人和自己都是有害无益的。

与哈丽埃特交往教会爱玛尊重别人的生活权利,不要横加干涉,而简则让爱玛理解了何为隐忍和坚毅。爱玛选择哈丽埃特做朋友,是因为喜欢哈丽埃特的温柔气质,是出于善意。而她对于则简的排斥则并非全无恶意。孤女简·菲尔费克斯家境贫寒,但美丽有教养,而且多才多艺,是当地唯一能从教养和外貌方面与爱玛相媲美的人。但恰恰是因为简才艺出众,而且优雅漂亮,让爱玛心怀妒忌,同时爱玛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唯一能够胜过简的地方就在于优越的家世背景,但这并不是她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的,这使爱玛感到屈辱。心怀着怨恨妒忌,爱玛对简百般冷漠,羞辱。在钢琴事件中,爱玛更是无端臆想,猜测说简和其密友的丈夫之间关系暧昧,诋毁简的品格。面对所有的屈辱,简不加任何辩驳,默默忍受。但爱玛仍无视简隐忍的美德,把她们之间关系不和谐,归因为简的沉默寡言和"神秘兮兮"。当简与丘吉尔订婚的秘密曝光,爱玛才学会设身处地去体会简所处的困难处境,意识到自己给简原已痛苦不堪的处境增加的痛苦,为此深深懊悔,由衷赞叹简隐忍坚毅的美德。

爱玛的幼稚不成熟,还体现在她的所谓的“独身主义”的婚恋观念中。故事开始不久,爱玛就沾沾自喜地宣讲了自己的独身主义的观念:“恋爱和我的爱好、我的个性不合。我认为我将来也不会爱上谁。......财产,我不需要;工作,我不需要;地位,我也不需要。我相信,结了婚的女人没有谁在丈夫家里能有一半像我在哈特菲尔德这样做主的,我绝对、绝对不能指望哪个男人像我父亲这样疼爱我、重视我,始终把我放在第一位,认为我样样都正确。”她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有钱,不会沦落为贝茨小姐那般贫穷、别人看不起的老处女,自己多才多艺,有能力很好地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永远保持“活跃而忙碌”,至于感情寄托,大可“要经常有一个外甥女跟我住在一起”。可见爱玛完全不承认爱情的价值,觉得结婚只是为了得到财产和提升地位,根本与爱情无关,而她自己选择单身,认为婚姻只会毁掉她眼前的安适生活。爱玛无视爱情的婚恋观念,势必驱使她把为哈丽埃特的做媒视为理所应当的“朋友职责”,把别人的爱情视为儿戏。埃尔顿的求婚,一方面使爱玛感到痛苦,因为她给朋友造成的伤害,但在此同时她所感受到的则是巨大的屈辱,因为她觉得埃尔顿在人品、社会地位和家庭出身方面远远配不上自己,这样一个小人物不顾省份地位悬殊的求婚无疑是对她的侮辱。忙于操纵他人爱情游戏的爱玛,万万没想到自己也不过是别人爱情游戏中的小小棋子。弗兰克.丘吉尔的翩翩风度,使爱玛按照预期的“怦然心动”。弗兰克为了隐藏自己已订婚的秘密,不惜将爱玛当做“烟雾弹”,公开追求爱玛,与爱玛调情。万幸的是爱玛几次审视自己的内心,发觉自己虽然因为弗兰克的追求暗暗欣喜,但并没有爱上他。正当爱玛为自己的“幸免于难”沾沾自喜时,哈丽埃特钟情奈特利先生的坦白给了爱玛当头一棒,“她一动不动地坐着默默沉思了几分钟。几分钟尽够让她了解自己的内心了。......她触及了---接受了---承认了整个事实。......奈特利先生除了跟她本人结婚以外不能跟别人结婚,这个念头像箭一样在她的心头飞快地闪过。”至此,爱玛才认识到了爱情并非游戏,也并非人生可有可无的调剂品,爱情像水和空气一般不可或缺。爱情的力量和价值令爱玛颤栗,从此爱玛切身体会到爱情煎熬的痛苦。

在经历了一系列生活变故后,爱玛意识到了自己的性格缺陷所造成的错误,认真改正,从而走向成熟。我们可以看出,在爱玛的成长过程中有两大持续不断的推进力量,一是爱玛的自我反省和批评的能力,尽管爱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但她总是能在受到挫折后积极地反省自己的过失,并加以改正。另一个则是奈特利先生的指导。小说中奈特利先生不仅仅为爱玛开启了全新的婚姻生活,成为他她的终身伴侣,而且一直是爱玛的人生导师,“事实上,只有少数几个人能看出爱玛·伍德豪斯的缺点,奈特利先生正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唯一向她指出过缺点的人.”在爱玛的成长过程中,奈特利先生总是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例如当爱玛与哈丽埃特成为密友,怂恿她拒绝了马丁的求婚,奈特利先生就告诫爱玛说,“要是你怂恿她一心指望高攀,而且教她非要嫁给一个地位高、财产多的男人才心满意足,那她到头来只会在高达德太太家寄宿一辈子”。奈特利先生洞察爱玛撮合哈丽埃特和埃尔顿的“如意算盘”,细心地给爱玛分析了埃尔顿的个性,预言埃尔顿绝不会不顾及自己的利益,娶一个毫无资产的私生女为妻。我们可以说爱玛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奈特利先生的关心和提点。

为了更好地记述爱玛成长的心路历程,奥斯丁采用了全知视角和内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手法。在作品开头,采用全知视角介绍爱玛的身份、家庭关系和性格特点,构建起故事框架;小说的主体部分则采用了以爱玛为主体的内视角,在叙述故事发展的同时,向读者尽情展示爱玛的心理活动,让读者能够深入到爱玛的内心,洞悉爱玛成长的轨迹。

综上所述,虽然成长小说的概念直到1824年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发表之后才传入英国,但在此之前,奥斯丁就以其生动细腻的文笔,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其中爱玛的成长经历更是一波三折,无论是她性格上的成熟,还是婚恋观念的转变,都令读者读来饶有趣味,不愧为奥斯丁代表作中光彩夺目的女主人公形象。

猜你喜欢

奥斯丁爱玛奈特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保险起见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自我反省与救赎成长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搬砖工”奥斯丁:超越C罗源于下班后的2万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