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人机共教”模式探究
2019-11-03刘爱民
刘爱民
摘要:本世纪初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发展目标,核心素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到学科的最核心的知识,有重点地去学习研究,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思考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由于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对教师教育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的素养要求也逐渐提升,面对教师不断加大的工作量,教学模式可以结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实现“人机共教”的模式,逐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本文将从传统教育和人工智能不同之处,分析“人机共教”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核心素养;人机共教;探究
中图法分类号 TP3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3-010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引言
在校期间,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主创新等能力,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核心素养这一目标作为教学的主要发展任务,成功贯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观念[1],改变原来的老旧观念,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读书写字,教育是有思想的进行教学,對待学生的教学要适度适量。时代在不断前进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涉及商业、金融等各个方面,出现了移动支付等新型模式,人工智能正以超出人们预想的速度发展,2017 年“两会”首次把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成熟,无人汽车、智能机器人也在不断实践,教育行业也应该适当的引入人工智能,但是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而是要两者协同发展,在某些领域可以使用人工智能,例如批改作业、发布作业、向学生智能推送学习内容等工作,在讲课、备课方面仍然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教师工作的批改量和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还可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 传统教育的弊端和不足
2.1 课堂以教师为主体
传统教育在授课时充分发挥着教师的主观性,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这样虽然有利于教师按照自己的备案进行教授,可以将自己的所学内容按照自己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过于被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全程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学生无法完全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度较低。从另一方面,一般教师会长期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并且长时间的教授固定的学生,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过于老套,学生会逐渐丧失兴趣,教师也无法得到提升,教学模式将会永远的停滞不前,这对教育的发展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2.2 课堂教学手段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课堂设备主要依靠黑板和粉笔,教学形式缺乏新颖性,长期下来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降低。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学生们所掌握的网络知识并不比老师们少,学生日常生活中便接受着网络上日新月异的知识的熏陶,而课堂教学还处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定会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渴求程度也会降低,长此以往,首先是教育的目标无法实现,更严重的则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对上学学习知识产生厌倦感,这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3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教师依靠单一的教案进行授课,一方面是教师的知识素养得不到提升,长此以往,不用说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教师就已经对授课和备课产生了倦怠心理。课堂教学开展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得到实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和课堂中度过,没有灵魂的课堂教学纯粹是浪费时间,传统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改革传统教育迫在眉睫。
3各种核心素养的作用
3.1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这个实践才能出真知的时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才是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2]。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早可以从幼儿园培养,在幼儿园时期,学做手工、学画画这些都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小学时期,带领学生去体验社会、去踏青、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学习一项手工技能这些也算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到了中学更不用说,光是单一地从课本中教学过于枯燥,更多的要让学生去多做一些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真正的掌握书本知识,也可以更好地用理论联系实际生活。到了大学特别是到了高职院校,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高职学生的主要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未来的就业前途,职教20条中提到培养高职学生必须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可见高职学生对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3.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世纪提出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如何正确做人,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适应这个社会,怎样在这个社会中独立自主的生活下去,怎样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校园内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在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从校园内抓起,慢慢应用到工作社会中,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完善。
3.3提高学生创新动力
核心素养的最关键部分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这个词一直都是国家的发展定位的关键词,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当前高职教育重技能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观念必须得以转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首先它是一种基本理念和时代精神。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潜能的发挥得益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激发,高职教育转型的根本在于转变教育理念,培育创新精神。在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3]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入人工智能,在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实现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4 “人机共教”模式的优点
4.1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任务
实行“人机共教”的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缺陷,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任务。人工智能利用快速化、灵活性等优点,教师可以将备课时想到的具体案例和一些想法通过人工智能传达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了解这些案例的具体内容并进行思考,教师的课堂任务便会减轻许多。在布置平时作业和阅读作业时,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机器来传达内容,以免漏记或忘记作业。教师也可以通过线上发布网络试题作业,学生在线上进行作答,在批改平时作业内容时,对于一些选择、判断、文章默写、数字型的填空等题目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判断,可以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任务量,减少教师因主观性出现的错误。
4.2有利于学生与老师进行线上互动
“人机共教”模式有效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实时交流。一方面,教师在平常上网过程中遇到有趣的学习内容或者优质的学习资源,可以第一时间快速有效的通过网络平台传达给学生,大大扩大了学生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另一方面,有了线上交流这个平台,教师可以及时的推送学习内容,还可以及时的解答疑问,除了在校园的时间以外,学生在课下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人机共教”这一模式第一时间告知老师,教师则可以在网上回答学生的问题。
4.3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人机共教”模式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了有效沟通的平台,在课前准备阶段,学生和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堂阶段,学生和教师可以基于线上沟通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在课后阶段,学生和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师教学的效率。未来将会变成“人机共教”的时代,人工智能于教师有特殊意义,可以将教师从烦琐、机械、重复的脑力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教师有价值的工具和伙伴: 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教师某项单一的技能,完成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中烦琐、机械性的工作,把老师从重复性、机械性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会成为未来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人机协作完成智慧性工作。[4]教師从烦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后,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5 如何有效地推进“人机共教”模式
5.1充分利用最新科技
“人机共教”模式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好机器的优点,并最大化的发挥起作用,有效推进“人机模式”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最新科技。人工智能在“人机共教”活动中主要完成的工作,1)自动出题和作业自动批阅,帮助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自动生成不同的试题,并对作业、试卷等实现自动化批改。2)学习障碍自动诊断与及时反馈分析,帮助教师、家长发现学生学习中隐含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与解决。3)协助教师评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并通过综合性项目学习提升学生素质。[4]在“人机共教”模式中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外的辅助功能是优于老师的,教师在得到机器诊断、反馈和评估数据后去改变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5.2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
虽然“人机共教”模式引入了机器,人工智能虽然有快速性、便捷性、综合性、灵活性等特点,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平衡好教师和机器之间的关系,确定好两者之间的主次地位,避免在教学过程中让机器占据了主导地位。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要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机器只是一种辅助强化的机器,在教育中起到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作用,而非教学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机器的作用,避免学生过分依赖与机器,不会独立自主进行思考。
5.3个性化学习成为主流
个性化发展是当前人才培养战略的一个主流方向,学校除了要让学生学习到专业性的基础课程之外,还要培养个性化人才。计算机的思维毕竟是固定化,缺乏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过度依赖于机器的使用,要培养学生创新化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机器教学,在网上观看一些课程的具体操作内容,比如物理、化学实验,可能由于每个学校基础设施和专业化设备的不足,或者课程时间的不足等导致学生获取知识受限,可以通过“人机共教”模式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只有拥有了足够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意识。
6 结束语
本文基于网络新时代的发展背景,探究“人机共教”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学校要以培养学生做一个富有文化、思想正直的人为主要目的,要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单纯依靠老师和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传统教育过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中缺乏自主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些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未来的创新型发展人才。“人机共教”模式为教师减负,为学生创造乐趣,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沟通的平台,在我看来,未来“人机共教”模式逐渐会成为主流,教师的地位毋庸置疑,而机器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则会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盛思月,何善亮. 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J].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6(6) :12-20.
[2]张莜燕.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7(03):160-162.
[3] 吴志英.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8(52):248-249.
[4] 余胜泉. 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 开放教育研究,2018(1): 16-28.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