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能赶上中国吗?
2019-11-02周戎
周戎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0月11日赴印度出席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这是自印度总理莫迪2018年与习近平在中国武汉举行非正式首脑会晤后,中国领导人对印度的重要回访和第二次非正式首脑会晤,也是印度版的武汉峰会。这次访问将进一步加强两国业已存在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促进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友好往来。
长期以来,印度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甚至在一些年份增速超越中国,一度在新型工业化大国中居首位。莫迪宣布要在2025年使得印度GDP总量达到5万亿美元。印度2018年的GDP总量为27263亿美元,这意味着未来七年之内印度的GDP总量几乎要翻倍。
莫迪的雄心为印度的企业家注入了强心剂,印度一些学者也为此高唱赞歌,印度一些政府官员在发表言论时显得跃跃欲试,似乎很快就要实现其伟大的印度梦想了。然而,自今年以来,印度经济面临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GDP增速连续六个季度下降,到了今年三季度,印度GDP的增长率已降至5.3%以下,而且这种趋势似乎仍未停止。那么印度还能不能实现其伟大的印度梦,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
印度的经济强国梦
2017年,跨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在一份报告中称,到2025年,印度GDP将突破5万亿美元。在此之后莫迪总理的多次演讲中,5万亿美元经济体的说法都不断挂在嘴边上。《印度时报》曾分析了从2017-2018财年第一季度至2019-2020财年第二季度之间九个季度的增长率,并以此作为依据,推算从2019-2020财年第一季度末开始,若印度GDP以之前八个季度平均7.5%的速度增长,印度应该在2025年、最迟2026年就将实现5万亿美元GDP的宏伟目标,届时,印度的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或至少与日本并驾齐驱,跻身于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观察莫迪目前的心态,有一点儿像1958年中国提出“十五年超英、三十年赶美”的目标。当然,印度比起当年的中国在家底上要雄厚得多,实现目标的条件也好得多。印度提出宏大目标的理由似乎也充分得多。但当代中国已经充分总历史经验,深谙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和盲目提速的教训,并借此提出以数量为先转变为质量为先的新发展理念,即推动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使得中国经济尽管面临下行压力,却能成功实现转型,促成创新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将中国的经济运行控制在合理区间内。
而印度目前尚难做到这一点,在经历了数年7%的高增长率后,年经济增长率已回落到5.8%,甚至还有继续回落的危险。一些经济学者也对印度式发展提出质疑或者保留意见,其主因是印度官方不断在变换着统计数字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不少套路并非为国际主流经济学所认同,更有言辞激烈的学者认为,印度关起门自己打算盘、自己给自己喝彩的发展方式,没有任何意义。
自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在放缓,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12年降至8%左右,自去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降至6.8%左右。尽管增速放缓,但中国的GDP净增长依然是印度的20倍。2018年中国经济比前一年增长14650亿美元(相当于7个巴基斯坦的GDP,是韩国当年GDP的90%),而印度的净增长仅为740亿美元。从人均GDP的角度看,印度人均GDP为2036美元,在192个国家中排名147,而中国的人均GDP已接近1万美元,排名在70位左右。印度的GDP虽然年均增长7%,而印度人均GDP增长率只有5.9%。印度一些专家估计,按照这个速度,印度大约需要60年时间才能达到美国目前的GDP水平。要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印度也至少需要27年,况且中国还在继续发展,增速也不一定永远输于印度。
貧富差距拉大、内部需求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都使得表面上的经济繁荣未能让印度亿万民众有强烈的获得感和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此外,中国正在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追求的是增长质量而不是速度,其发展韧劲远非正在“大跃进”的印度可比。中印两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几乎是同时的,在1978年中国的GDP只有1495亿美元时,印度的GDP也达到了1358亿美元,在1986年、1987年和1990年三年,印度的人均GDP甚至高于中国。然而到了21世纪,尽管印度经济增速加快,但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根据国际专家的普遍估计,印度的GDP在2019年有望超过2.8万亿美元,而中国的GDP将有望超过14万亿美元,经济总量依然是印度的5倍左右。
最近印度外长苏杰生表示,印度无法复制中国,印度必须为自己创造一条崛起的道路。他说,在未来五年,印度的人类发展指数将出现明显变化,确保全民健康覆盖、住房和识字率得到显著的提高。他认为印度人必然会遇到一些非常独特的发展挑战,因为印度在这条道路上没有先例可循。看看中国崛起所遇到的问题,印度的成长过程也必然是艰辛的,印度人必须为自己创造一条发展道路,这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发展模式。这是印度领导人鲜有对中国经验的正面肯定言论,不像某些对自身经济发展速度和含金量估计过高的印度学者,声称若印度再不快速发展,中国的上海就有可能超过印度的孟买。
印度还有很多方面无法与中国相比。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卫生健康、基础设施事业的发展。中国能做到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多数村镇都通有柏油马路。就简单的“厕所革命”而言,据联合国最新数据,印度53%的家庭迄今还没有厕所。40年时间里,两国在社会福祉和居民享受基本卫生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而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印度的绝对贫困人口约占印度人口总数的5%,而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要少于1%,中国将在2020年完全实现脱贫,而印度还在不断增加新的绝对贫困人口。印度《经济时报》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制造业带动的,这意味着中国将能够为公民创造高就业,并以比印度更高、更公平的速度提高公民生活水平。
中国实现了党和政府对全国集中统一的领导,国家的民族凝聚力远远超过印度。尽管印度一直实行改革开放,但印度是个所谓多元化、多党制的国家,建国70余年,印度历届政府很难促成数百个少数民族团起来,难以汇集全国之力,实现任何单一的国家目标。其实印度政府已对自由市场经济进行了改造,但所有的改造都是在遭遇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经济改革都无法避免短期行为和虎头蛇尾的局。印度不可能像中国那样,有着稳定的长期发展战略,不可能像中国那样执行一个又一个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
2018年,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844亿美元,而且中国商品已成为印度的主要年货来源。但这个贸易额依然不算高,中印贸易额目前只是中韩贸易额(3100亿美元)的四分之一、中越贸易额(1200亿美元)的三分之二,与中日贸易(3000亿美元)、中欧贸易(6822亿美元)和中国与东盟贸易(5000亿美元)相比,印度则差的更远,依然算不上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在中印双边贸易中,中国顺差较大。印度很多人不断抱怨中方,认为中国占了便宜。他们期待印度方面有更多的产品输往中国,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度产品的竞争力。尽管印度舆论界也出现过抵制中国货的言论,但挡不住印度民众对中国货的喜爱,一到年根岁末和圣诞节,印度市场上大开张的还是那些经营中国货的商家。印度经济崛起依然离不开与中国之间的深层次合作。
最近一些年,印度科技初创企业的融资,均得益于中国企业的融资。印度大约90%的太阳能电池板都来自中国,而印度电信行业只是在借力在印度组装的中国手机才得以开始迅速发展。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印度科技企业,需要依赖中国资本的介入而快速发展。
试想,如果有一天中国人不再青睐韩国、日本和欧洲货,而是更喜欢印度货,不论是印度的汽车、还是印度的药品,甚至印度的手机,那个时候,印度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就高大多了,印度就不再是以悠久的历史文化来影响世界,而是将以综合国力超群一览众山小。
谁在掣肘印度经济
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可持续吗?
一个国家如果由文盲主导,其经济发展速度一定会受到抑制,目前印度接近一半人口是文盲,而这种现象并未因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有实质性改变,这就决定了印度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印度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还停留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印度经济的统计方法今年曾引起过巨大争议。印度财政部前首席经济顾问阿文德·苏布拉玛尼安(Arvind Subramanian)称印度在2011年-2017年间GDP增长率被高估了2.5个百分点,他认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出口增长低于5%的情况下GDP增长超过7%。
对于苏布拉玛尼安的看法,印度总理的经济顾问委员会嗤之以鼻。该委员会认为,“鉴于苏布拉玛尼安的论文在具体数据来源和描述、替代假設、计算方式的基本原理、样本和国家选择等方面缺乏严谨性,因此不符合学术或政策研究标准的审查标准。”
另有一些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的经济不是被高估,反而是被低估了。他们认为,印度农业、微型中小企业等行业被忽略了。印度85%的劳动力都是“自主择业”者,他们的很多劳动没有计算在GDP内。例如,一个印度中产阶级家的佣人往往在六户人家打小时工,每月收入3.6万卢比(500美元),每年大概是6000美元;其厨师为七个家庭工作,月薪4.5万卢比(625美元),每年大概是7500美元。印度学者认为,类似这样的劳动者有数以百万计。
一些印度学者还认为,类似还有几百万人从事农业部门、小工厂和手工业的工作,而这些人所创造的价值都未被统计在内。这些学者认为,印度实际GDP(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的增长肯定不会低于12%。不过,印度80%的企业都是仅雇佣8人以下的小企业,但这些民营企业对印度GDP的贡献率只有17%,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相比之下,中国出现了超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如华为,而
印度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华为”。印度的金融与财政政策也缺乏弹性空间。莫迪总
理2016年“废钞令”的负面效应正在逐渐消弭,但是印度基础设施租赁和金融服务行业危机并没有退去。自2018年以来,印度非银行金融机构(NBFC)的信贷严重紧缩。目前印度银行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而由银行贷款带来的收益并未为印度创造就业。印度学者称,印度经济虽然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但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以及遍及全国的腐败和低效率,使得印度银行业的信誉和能力受到极大的伤害。
自2016年以来,印度的货币政策重点是控制通货膨胀,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利率维持在硬通货应有的水平。因经济前景黯淡,印度央行已将利率降至九年来的最低水平。
印度央行行长沙克提坎塔·达斯希望印度上至政府及银行、下到私营部门都能采取行动刺激经济。但印度的联邦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过高,甚至无力填补预算缺口。尽管各级政府一直承诺降低财政赤字,不过收效甚微,导致联邦和各邦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可能性越来越小。如此一来,刺激印度经济的重任又落到了印度央行肩上。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全球贸易的阴霾尚未散去。到2018年底,在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速全面放缓。原本印度试图依赖出口来提振经济,但随着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全球市场低迷,靠出口拉动印度经济增长的前景黯淡。
目前,出口低迷对于印度经济影响依然有限,这是因为印度经济对外依存度不高,印度不像韩国,韩国GDP增长的70%是靠出口拉动的。但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则是印度摆脱不掉的重负,印度的能源消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沙特阿拉伯的油井和炼油设施被炸以及美国对伊朗的石油禁止出口所造成的国际油价跌宕起伏,都严重影响了印度经济增长。
还需要指出的是,去年印度国内认定的16个关键行业中有7个出现了萎缩。印度投资信息和信用评级有限公司(ICRA)的数据显示,2019-2020财年第一季度16项指标中有12项同比表现十分疲软,低于预期,如汽车产量、煤炭产量、火力发电、非石油出口、港口货运、铁路货运、国内航空公司客运、航空燃油和柴油消费等等,其中7项指标在2019年6月同比出现萎缩,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越来越大。
ICRA首席经济学家阿迪蒂·纳亚尔称,从2019-2020财年第一季度的趋势来看,增长形势普遍不好。例如,由于失业人口剧增,印度的消费能力骤降,市场明显供大于求,对从肥皂到饼干等各种商品的需求都在下降。由于印度国内消费暴跌,加上能源进口成本的增加,导致了GDP增速降至六年来最低水平。
莫迪改革步履维艰
莫迪是具有勃勃雄心和强烈使命感的总理,尽管他期待用井喷式改革来刺激印度经济,使外国投资者对印度更为激进的改革充满期待,但在莫迪第二个任期开始的100天里,原先看好莫迪、猛烈向印度扩张的全球投资者都在全面撤退。由于挥之不去的影子银行危机抑制了放贷,新增投资也一直低迷。这导致印度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仅为5.0%。
印度经济学家阿布舍克·古普塔曾一度认为,“我们期待莫迪政府的改革,包括清理银行业、新破产法和新的间接税构,能向着更快增长轨道的转变。这将使潜在增长率从目前的7.4%左右提高到8%。与此同时,我们预计实际增长将出现复苏,从2020财年6.2%的预计增速升至2025财年8.5%。”但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学院的印度教授瓦德瓦在评估莫迪经济学时说道,“几乎什么也没发生。”很显然,印度未来经济改革的期望正在破灭。
由于比较封闭的经济政策,印度吸引外资的气氛、环境和条件都不够。印度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贸易集团的成员。虽然印度国内的营商环境排名大幅提升,但还不足以吸引大量外国资本。一些企业曾一度期望躲避中美贸易战而将其企业的亚太总部迁至印度,然而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这些企业先后放弃了这个打算,迁往印度的外国投资者寥寥。
必须承认,莫迪已经完成了带有深远意义的改革,即赋予印度央行通胀目标管控权,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入消费税,还通过了破产法。但在莫迪第一个任期内,仍未完成对印度银行体系比较彻底的改革,而且印度经济也未能从2016年的废钞令中快速复苏。可以说,印度大部分改革措施都没有完全到位,有些已经决定了的改革甚至仍未启动。今后的印度经济还需要新的颠簸起伏,或者说更坏的经济前景可能还在后面。
此外,莫迪政府一再通过转移民众视线来进行风险较大的行政运作,在一些重大决策上任性放任(比如废除宪法370条款和在阿萨姆邦设立核管委会)等,都可能给印度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及难以预测的政治后果。印度一些学者尖锐地指出,印度领导人并不担心印度国民经济的恶化,甚至说,印度的总理和财长都不懂经济学。正如莫迪总理先前做出的很多难以兑现的承诺一样,这个5万亿美元的经济宏伟目标的提出也显得不够理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超过9%的GDP增长速度,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降至5%的印度,要实现这些目标几乎要事与愿违了。印度工人正在失业,消费不振,零售大跌,人人都觉得前途未卜,而不是充满希望。
印度潜力依旧
每当我们提起印度时,眼前的画面都是宝莱坞的歌舞、脍炙人口且现实而深刻的电影、脏乱差的都市和乡村环境、全民笃信宗教的场景、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只有28%的印度妇女从事工作,在中国则达到75%),以及人满为患的火车。
尽管如此,印度依然是拥有13億人口的世界大国,近年来曾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有着金字塔型的人口红利和大量未挖掘的改革潜力。印度与中国同样经历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同为文明古国的印度,一直是中国人民关注的对象。一度,随着印度经济总体向好,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合理区间内,印度股市一路高歌猛进,印度的经济预期也被国际社会过度看好和高估。然而印度目前已经丢掉了全球增长最快大型经济体的王冠。
除了分析上述经济因素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印度的其他方面,例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划分为四个阶层,不同种姓之间所从事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差异极大。尽管印度的宪法和法律都规定废除了种姓制度,但传统文化带来的枷锁却未被打破。印度的男女不平等世人皆知,女性劳动参与率只有28%,大多数女性都忙于生孩子,困于频繁的妊娠和家务劳动中。种姓制度和男女不平等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的活力无法充分调动。
同样,印度的城镇化水平较低,仅为34%,由于工业化水平和制造业不发达,大量人口依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低端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和中国上世纪80年代大体相似。而印度目前已经开启的城镇化道路中,似乎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不是建设更多的小城市群和住宅群,而是促成更多贫民窟的高速发展。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残砖破瓦的危房同在。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的人口在2015年就超过了2000万,但这其中却有超过1000万的贫民,月收入低于100美元。首都新德里的垃圾山高度已经几乎超过泰姬陵,而这里的贫民窟就与垃圾为伴,也成了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首都和国际大都市之一。
印度一所私立大学进行的调查发现,印度失业率在2010年至2018年间增加了一倍,而年轻人和受过高等教育者占失业者的大多数。作为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印度政府和社会并未给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制造业不发达,使得印度人口就业率偏低,而外包行业虽然使得印度赢得世界办公室的美誉,但也只能满足印度受教育的中产阶级和“电脑人口”,对解决印度严峻的就业问题没有普遍意义。
印度受教育的年轻人虽然并未能从国内经济中获得提升,但他们凭借英语的优势承接了大量的外包(包括医疗诊断外包、计算机应用),使得印度长期享有世界办公室的地位。印度在发达国家(主要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和海湾国家工作的近千万人,每年为印度提供的侨汇近700亿美元,为世界第一。而且在美国等国还形成了强大的印度院外集团,仅在佛罗里达州的印度裔美国人就超过5万,使得莫迪总理今年9月的美国之行充满着家乡色彩。
贫富差距拉大、内部需求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都使得表面上的经济繁荣未能让印度亿万民众有强烈的获得感和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为了解决印度孱弱的经济基础和动力不足问题,这届印度政府进行了很大手笔的努力和改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包括公路、高铁、地铁等。甚至用“印度制造”、“光明计划”和“停止露天排便运动”计划等来提振全国人民士气,振兴国内制造业发展,提升就业和生产;莫迪政府还准备加大教育投入,降低教育成本,努力将人口数量红利,转为人口质量红利;还准备加强对中产阶级的扶持力度,通过中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加来提振内需。
同时,莫迪还在下决心对外资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更大的优惠。如统一联邦税制,提高外资在合资企业中的占比。凭借印度现有的巨大劳动力优势,以及印度不断发展的教育,印度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培育出世界上最优秀劳动力资源,印度人在欧美和海湾的优势也会逐渐反射到国内来,印度经济在经历过一段阵痛后,还会继续向前发展,但这需要政府层面的所有改革和仍处于半封闭状态的印度经济出现重大突破。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编辑:郝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