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油松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2019-11-02刘艳霞
刘艳霞
(朝阳县林业局三北站,辽宁 朝阳 122000)
沙地油松是我国固沙成林的特有品种,以其极强的排酸性成为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主要树种。沙地油松由于造林效果好、成本低、操作方便等优点被大范围种植,对控制沙地范围扩大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沙地油松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展开研究。
1 沙地油松抗旱性研究
抗旱性包括干旱屏蔽及耐旱性两方面,沙地油松抗旱性是指油松在沙地中种植适应生存能力的程度。通过将油松与霸王、蒙桑、樟子松的角质层、总厚度、气孔下陷值、水分利用效率等抗旱性因素进行对比,获得如表1所示的信息。
表1 油松、霸王、蒙桑、樟子松抗旱性因素对比
根据抗旱性因素对比分析信息表可以确定,油松相对于其他树种具有更厚的角质层、更大的总厚度、更深的气孔下陷;基于以上特点其水分利用率更高,而水分利用率是保证干旱地区植物存活的关键指标。因此油松具有更强的抗旱性。
2 沙地油松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在沙地地区,对油松抗旱造林的技术研究主要体现在分析油松水分的蓄水量与支出蒸腾蒸发量之间的关系。油松生存的关键是通过根系吸水,油松根系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是由当地沙地条件所决定的。油松在沙地生存中会生长出强大的主根体系,在地下大量的细根与须根纵横交错。油松根系深,因此吸收深层水分的能力强,沙地油松一般的水文循环过程可表示为:
式中T为沙地降雨量;Ws为凝结水;MO为蒸发量; L为地表径流;N为深沙层水分渗漏量; 为计算时段内沙层水分变化量。从沙地油松水文循环供需平衡的角度分析,油松在沙地生存中所流失的水分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充。因此,可以看出沙地油松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为今后抗旱造林技术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根据区域生态建设的要求,可以采用不同密度、不同规格的油松幼株进行抗旱造林,对于加强沙地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生态平衡、促进林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3 结束语
通过对油松角质层、总厚度、气孔下陷值、水分利用效率等抗旱性因素的分析,表明油松更适应沙地的生长环境。对沙地油松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是沙地防沙治沙工程急需探讨的问题。从生态学角度讲,利用油松抗旱造林完全符合森林生态规律,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稳固治沙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