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2019-11-01张必强
【摘要】成功的音樂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例,从即兴创作、节奏、游戏及音乐形象等方面入手,就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展开论述。
【关键词】奥尔夫;即兴创作;节奏;游戏;音乐形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发展创造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宗旨和出发点,该教学方法非常独特,其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尤其是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奥尔夫的音乐教学内容可简述为“节奏为基础、朗读入手、结合动作、使用奥尔夫乐器、能力训练、即兴创作”等多种形式,这些教学形式并不是单一的运用,而是将多种形式融汇贯通。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核心——即兴创作
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即兴创作作为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实现其创造性教学的有效手段它贯穿在奥尔夫教学实践的始终。奥尔夫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整套关于进行即兴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上,学生们能够进入多彩的艺术世界,大量的即兴创造成分融入教学之中,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歌词说白、律动、舞蹈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通过视听练耳、体态律动、即兴演奏、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能力。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奥尔夫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采用各种手段——语言、动作、合唱和节奏进行即兴创作,同时还借助奥尔夫打击乐器及若干教具,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即兴表达自己的乐思,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了音乐的知识和技能,还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发展创造力。可见,音乐教育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教育形式。音乐教育者在传授学生基本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础——节奏
节奏能够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节奏即兴创编活动和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培养其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在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中,音乐智能主要由节奏的感受性组成。每一种智能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能得到开发和培育起着关键的作用。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体态律动教学法也提倡学生用全身心去感受音乐、演奏音乐。达尔克罗兹说:“节奏要靠行走能够感受到”,通过行走他让你整个身体都感受到现在的速度是什么,他也用整个身体的高低层面的变化来知道旋律的上行和下行。达尔克罗兹他从头到底都是在行走,都是在用类似于舞蹈的方式去感受音乐,他让学生在行走中体会节奏带来的快乐。
音乐亦是一种语言,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中教师重视语言动作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如用节奏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自我介绍的过程中感受节奏的魅力。教师也可让学生模仿生活中最熟悉的声音,感知音乐节奏,如让学生模仿敲门的声音及鸭子叫的声音。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兴趣。节奏的趣味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觉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实践,学生的节奏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音乐无处不在,教师应时常告知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音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载体——游戏
爱玩是小孩的天性,不是只有小孩喜欢玩游戏,成年人、老年人也都喜欢玩游戏,而在游戏中学音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在这种放松愉快的心态下才能产生创造性的思想,从而激励其创造的意识,在游戏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编新颖的旋律。通过游戏让学生巩固知识,在游戏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游戏中反映敏捷,临场发挥灵活多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奥尔夫的课堂中,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都会使学生情绪激动、表情愉快,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肢体动作及奥尔夫乐器,将音乐通过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形式表现出来,在倾听和用肢体动作表演音乐的游戏过程中,学生们能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强大信息。
音乐游戏与一般的游戏不同,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如在《蜗牛与黄鹏》歌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创作一个良好的音乐情境,设计好游戏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蜗牛、黄鹏、葡萄架等角色进行扮演,可以单独扮演也可与其他同学合作。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性故事再现音乐,让学生根据歌词设计故事情节及动作,比如让学生根据乐曲的节奏模仿蜗牛爬葡萄树的动作,每个人都能从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使音乐课堂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倾听音乐,培养音乐感受力,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中快乐地游戏,在游戏中不断深入地理解音乐,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喜欢音乐、享受音乐。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音乐形象教育
形象性是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学习的共同特点,通过音乐形象教育培养学生们的发明创造能力,是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虽然音乐形象并不是在一切音乐中都有明确的表现,但是,凡是主题鲜明的音乐作品一般都蕴含着生动的音乐形象,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通过有组织的音响直接刺激人的听觉,根据不同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种种表现形式引起听众的共鸣,对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观众在有组织的音响下,通过音乐中的音高、音长、节奏、紧张度及风格等手段,能够根据“同构”规律在大脑产生视觉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范唱、范奏及精选的音响与音像材料中,应加强音乐形象教育。因为生动的形象对音乐作品的解释能更加具体化,能更好地诠释作曲者的心境及艺术观念。比如圣桑的作品《动物狂欢节》,他在塑造“天鹅”的音乐形象时,以钢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接着大提琴奏出美丽迷人的旋律,勾勒出天鹅高贵优雅、安详浮游的画面。在欣赏此作品时,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生动的音乐形象,调动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在脑海中形成天鹅的形象。然后,老师可让学生画出脑海中天鹅的模样或模仿天鹅的经典动作,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可见,在音乐形象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听到触动心灵的音乐,会潜意识地产生“再造想象”,进而促使“创造想象”的产生。总之,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才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五、结语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音乐教育者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践及体验不断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欣赏美、感悟美的同时创造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作者简介:张必强(1971—),女,湖南辰溪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