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合唱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
2019-11-01毛为
毛为
【摘要】“合唱”属于一种非常经典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十九世纪末期进入中国,其后以非常广泛的参与性以及丰富的音乐性优势而备受推崇。合唱作为一种表现出较强传播力的音乐艺术形式在国内广泛传播,随着我国合唱音乐的飞速发展,其作品也表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恰恰也具备这一特点。因为合唱形式的参与感较强,曲目选择也更加灵活,所以,也更加普遍地被应用到少数民族音乐中来,成为国内很多少数民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本文在分析中国民歌合唱之美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民歌合唱发展的应用因素及其对策。
【关键词】民歌合唱;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从中国民歌合唱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必须要加强经验总结,积极寻求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尊重民歌合唱创作队伍,进一步培养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充分激发少数民族人民参与合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其提供一个更加浓厚的合唱氛围。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民族合唱艺术也能够真正绽放艺彩,发挥出自身魅力。
一、中国民歌合唱之“美”
(一)民歌合唱作品的旋律美
国内民歌合唱作品体现出多个声部旋律的动态性以及线条性。旋律线条升降随着音高而不断变化,有平直的也有曲折的,反映出多元化的状态。旋律作为音乐艺术的核心元素,也让音乐有了灵魂,能够借此来表达其中的情感。旋律婉转其所呈现的情绪也相对温和;而旋律激昂,音高持续提升,所表现的情绪也更加热烈。旋律线条体现出很大程度的可塑性,也恰恰是由于这一原因,旋律让音乐的情感与表现联系起来,让情感表达和艺术结合起来。旋律美在民歌合唱中不单单体现为单音,同时还表现为多声部和声,反映出纵横交互的立体结构。另外,不同声部的合理搭配与交相呼应,主声部控制旋律基本走向,其他各个声部配合主声部予以辅助渲染,不同声部之间的合理搭配实现了统一的整体旋律走向。不管旋律怎样构成,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凸显民歌合唱作品中的旋律之美[1]。
(二)中国民歌合唱音乐的情感美
民歌合唱属于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是借助于音乐反映出集体情感的重要途径。中国民歌合唱作品风格多变,对于音乐情感的呈现与其他合唱作品比起来,拥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点。民歌合唱借助于对少数民族歌曲多声部的艺术加工,通过层次化的方式来进行体现,可以将潜伏于民歌内的民族特点与民族情感非常全面地体现出来。不管是对自然景色的刻画或是对劳动心情的描绘,民歌合唱作品都能够把少数民族传统歌声特征与技法结合起来,给听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和听觉感受。对于民歌合唱而言,各个声部的旋律、节奏以及音色都以体现音乐情感为核心,让听众在多声部与民族性的结合之下有更加深入的体会,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因此可以说,中国民歌合唱作品表现出广泛的情感基础,它不单单继承与弘扬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同时也保持了民族审美意识,属于非常重要的艺术突破。
二、中国民歌合唱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时代因素的影响
从合唱音乐在国内的发展历程而言,合唱艺术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影响较大,各个时代背景下会形成各不相同的合唱形式与风格。当合唱这种音乐艺术形式刚刚引入国内时,基督教音乐传播让国内大量演唱西方宗教合唱作品,也涌现出很多改编国外的合唱作品或是模仿国外合唱的作品。之后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内音乐合唱作品的主题也逐渐开始演变为抗日救亡、爱国主义的群众性合唱,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合唱音乐让人民拥有充沛的战斗激情,很多斗志昂扬、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合作音乐作品先后问世。之后新中国成立,合唱作品的主题也慢慢开始演变为歌颂民族英雄光辉事迹和迎接美好生活。
(二)合唱创编的局限性
地域性属于影响民歌合唱编创的关键性因素,由于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之间因为自身生活习俗和文化习惯的差异,直接造成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差异性。而中国民歌合唱作品的编创与发展也必然会受到这种地域性与民族差异性的影响,合唱音乐风格往往会随着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程度的改编,有些民族合唱作品活泼开朗,有些合唱作品粗犷豪放,有些合作作品温柔细腻,有些合唱作品热情奔放……另外,民歌合唱作品的曲调也会由于不同民族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合唱作品歌词内容也不尽相同,基本上都是描写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合唱用声方式也各不相同[2]。
(三)其他客观因素分析
因为合唱音乐形式在国内依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自身也是因为西方宗教而逐渐普及的,西方合唱艺术已经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合唱作曲技法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国内少数民族作曲家在借鉴吸取西方作曲技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差异和偏颇,和本土少数民族歌曲结合出的民歌合唱作品也往往存在很大的演唱难度,要求演唱者不单单要理解西方作曲技法,同时还应当對民族音乐有充分的掌握,这也是制约我国民歌合唱艺术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便是在过去几十年来的研究之下,合唱音乐爱好者积极吸取民间养分,但他们所编创出的民歌合唱作品很容易受到“不土不洋”的批评,优秀的民歌合唱作品寥寥无几,可见中国民歌合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民歌合唱发展的对策
(一)民歌合唱作品创编建议
首先,应当加强对原有民歌的改编工作。因为少数民族音乐的复杂性,很多合唱爱好者往往无法准确把握少数民族的音乐形态,而已有的民歌恰恰是非常丰富的音乐资源,在创作合作作品时选择已有民歌予以编创能够有效促进中国民歌合唱艺术的发展。全球大部分经典的合唱作品也是通过对已有单声部音乐实施多声部编创而诞生的,但是,在编创工作中必须要强调适当保留原有民歌的风格,真正坚持忠于原曲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予以扩充;其次,各大合唱比赛需要对原创作品带来更充足的鼓励,特别是支持创作更多拥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合唱作品。在不同合唱团队中实施排练,同时让民歌合唱作品积极参与各项赛事活动,让其可以和更多的听众见面,从而逐渐吸取和积累经验,促进原创民歌合唱作品的进一步完善[3]。在创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创新的态度,耐心地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取材,从风格和体裁上在复合原有少数民族音乐调性特色上实施多声部的合作创作;最后,对于民歌合唱作品曲目的选择、编创以及选择哪一合唱团进行演唱,这些都必须深思熟虑。由于民歌合唱作品受到民族、语言以及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在选择民歌合唱编创或利用少数民族元素实施创作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合唱团的演唱能力和实际风格,这对民歌合唱作品将来能否被听众认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
借助于国内高校资源积极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合唱作品音乐会,可以桥接高校自身拥有的师资资源、社团资源以及音乐现场,在进一步扩展商业价值边界的前提下,对挖掘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做出更多的探索。国内很多艺术类高校及其内部社团、民间合唱团往往苦于缺少发挥才能的舞台,导致很多优秀的民族合唱作品被埋没,但城市中很多乐团却常常没有演出档期、缺乏表演团队而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这样一个结构失衡的问题,应当尝试由高校相关专家带队和当地音乐厅和演出场地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资源互换合作关系,定期开展民歌合唱作品演出。比如说,广西艺术学院在2016年所承办的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美丽南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作品音乐会》就在南宁举行,在这场音乐会中让广大群众看到了诸多具有广西民族风情的合唱作品,此次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基层群众对广西少数民族歌曲的了解,同时也推动了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真正做到了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4]。
(三)提升我国民歌合唱知名度
依靠地方政府部门领导组织,联系广大投身于保护、宣传、弘扬少数民族合唱音乐的相关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建立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代表队积极参与国际合唱比赛,从而提升中国民歌合唱水平,依托精品路线打入国际文化市场,进一步提升我国少数民族合唱音乐的国际影响力。贵州省黔南州刺藜花红合唱团于2016年7月启程远赴俄罗斯参加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这也代表着中国少数民族合唱音乐形式逐渐开始得到全球听众的认可,获得了世界主流音乐界的接纳,之后便是更加深入地进行精品民歌合唱作品的编创和输出。在开展此项工作中,不单单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少数民族合唱作品的编创工作中来,同时也应当重视对少数民族合唱作品编创人才的培养工作,在高屋建瓴的战略指导下,坚持双管齐下,持续推进少数民族合唱音乐艺术形式的发展,使其逐渐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实现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四、小结
总而言之,在目前全球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怎样凸显出我国多民族的文化特征,使中国民歌合唱艺术进入世界,这是必须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当相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少数民族音乐代表了宝贵的民族文化内涵,科学地对少数民族音乐和曲调进行编创,不但能够让越来越多的民歌合唱作品进入世界舞台,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能够在多元化的世纪潮流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邢晓萌,徐敦广.汉族民歌合唱润腔的韵味及其表现[J].文艺争鸣,2018(5):192-195.
[2]高琳然,王燕平.河曲民歌合唱创编艺术探析[J].音乐创作,2017(12):133-135.
[3]吴鹏.关于民歌合唱改编的几点认识[J].艺術评鉴, 2017(22):47-48.
[4]李伟.中国民歌合唱的艺术特点探析[J].音乐创作, 2017(1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