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场外交: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优势与亮点

2019-11-01凌胜利

世界知识 2019年19期
关键词:外交活动主场外交

凌胜利

“主场外交”(Host Diplomacy),简言之就是在本国境内举行的外交活动。这是对主场外交相对宽泛的界定,主要强调其空间性,对内容和形式等并不做精确界定。不过除了其空间性,也要关注主场外交的多边性,甚至还要考虑东道国的能动性。因而主场外交可以界定为在一国境内举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其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主场外交”进入中国官方话语

举办主场外交既要以一定的国家实力为支撑,也考验着东道国的国内外协调能力。在筹办过程中,东道国多个部门参与其中,因而极具“大外交”特点,而非传统意义上只有外交部门参加的“小外交”。基于大外交的背景,主场外交可以理解为在东道国中央政府领导下,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立体式整体外交。相对于传统的双边外交或在境外参与的多边外交,东道国不仅需要做好会务服务工作,也要谋求在议程设置等方面发挥更大影响。

“主场外交”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官方话语,是在2013年12月,王毅外长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说:“精心办好主场外交,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全力办好2014年由我国主办的亚信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认真做好加强安全合作和促进经济发展这两篇大文章。”自此以后,主场外交成为中国外交年度总结的亮点。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重大主场外交。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等主场外交。”由此可见,随着中国主场外交实践的不断开展,其作为一种独特外交形式逐渐得到官方认可。

主场外交在中国的四个发展阶段

尽管中国政府对“主场外交”作为一种相对独特的外交形式的认可时间较晚,相关实践却早已有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主场外交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1年)。新中国成立后,外交经验匮乏,国家实力薄弱,同时受美苏对抗等因素影响,除新中国成立初期主办过几次主场外交活动外,在很长时段内几乎没有主办过大型多边外交活动。这一时期中国的主场外交活动主要是谋求扩大国际影响、争取国际承认,会议大多涉及的是工会、妇女等“低政治”议题。

第二阶段(1971~1989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对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事务的参与日益增加,中国的多边外交也有所发展。不过在主场外交方面还相对比较沉闷,中国“搭台唱戏”的活动极少。

第三阶段(1989~2012年)。冷战结束后,受国内外环境变化影响,中国更加积极地开展多边外交,对主场外交也更加重视。1995年9月,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21世纪以来,中国的主场外交活动大量增加,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非合作论坛会议、北京奥运会、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海世界博览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相继举行。中国主场外交活动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大为改观,不过这一时期中国主场外交的功效主要在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中国有针对性地通过主场外交在议程设置、制度革新方面来增强战略能力相对较少。

第四阶段(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主场外交频率加快,成功主办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峰会(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二十国集团峰会(杭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青岛)、金砖国家峰会(厦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北京)等重要活动,中国政府也开始逐渐将其定位于“主场外交”。这一阶段中国主场外交的显著不同在于更加注重通过主场外交来增强中国的战略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国际制度影响力和国际形象。

回顾新中国的主场外交历程,可以发现其真正大规模开展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活动数量不断增加,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也更加凸显中国元素。中国主场外交的演变既反映了国家实力的增强,也体现了对国际体系参与度的加深,更成为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中国主场外交的类型多样,促使主场外交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头戏。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等涉外部门是主场外交的主要承办单位。按照主场外交的来源可分为国际承办和本国创办,其中国际承办又分为轮值和主动申请两种,本国创办的主場外交非常注重品牌建设,形成了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机制。按领域主要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类型。除了中国自己创办的一些主场外交有固定举办地外(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博鳌,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大连轮流举行),北京、上海是中国主场外交活动最多的城市,杭州、厦门、青岛、成都等城市也举办过主场外交活动。

巨大的外交价值

中国主场外交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增强国际话语权。利用主场外交的便利,中国有更多的机会来表达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国际话语的提供者和塑造者,从而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十八大以来的中国主场外交,在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如2014年的亚信峰会,中国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产生很大影响,提升了中国在亚洲安全事务中的话语权。2014年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把“互联互通”理念纳入领导人宣言。中国还在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主场外交场合提出了“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总之,利用主场外交优势,中国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不过国际话语权的效果如何也需要考虑其与国际受众利益的相关度、话语的共鸣度和中国对承诺的落实度等因素。

二是增强对国际制度演进的影响力。利用主场外交的东道国优势,中国可以在既有国际制度中通过议程设置来促进规则改革,或者倡导创建新的国际制度、提供新的国际合作平台,使中国在国际制度领域拥有更大影响力。不过中国的这方面努力也可能被视为反霸权主义举措,受到某些国家的猜忌和打壓。增强在国际制度领域的影响力,有助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缓解全球治理领导力缺乏的困境,但也无法回避因大国博弈而引发的领导力竞争问题。基于此,中国对于主场外交所涉及的国际制度,要有所针对地加以利用,平衡制度改革与制度竞争之间的张力。

三是优化国际形象。主场外交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有助于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一些误解和负面认知,增强中国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主场外交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优化中国国际形象。一方面是通过中国领导人对政策的权威解读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与误判;另一方面是通过展示文化、艺术等软实力来获得国际好感。当然,中国国际形象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也需要持续的努力,对此需要保持信心、耐心和恒心。

四是成为中国增加国际贡献的重要途径。中国积极举办主场外交,也是不断承担国际责任、增加国际贡献的重要体现。主场外交提供了国际沟通与协调的重要平台,通过主场外交的开展,有助于凝聚国际共识、改革制度乏力、缓解制度供应不足和提供国际援助,促进全球治理的更加完善,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国际认可与国内支持是影响中国国际贡献的重要变量,中国通过凝聚共识、盘活国际制度来促进全球治理的变革与完善,需要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与此同时,中国还是成长中的大国,国内民众对于中国不断增加国际贡献也需逐渐理解与适应。

除以上之外,主场外交的成效还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丰富中国的大国外交经验。尽管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大国外交经验还需不断积累。大国外交需要在多边外交舞台长袖善舞,主场外交必不可少。相对而言,中国的主场外交经验还有所不足,需要继续学习和改进。二是有助于提高民众的国际认知水平。在主场外交的“大外交”当中,中国民众也成为外交主体之一,其国际认知水平日益重要。通过主场外交熏陶或参与,中国民众的国际认知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培养更加积极健康的大国心态,有利于增强中国民众对中国国际责任承担和大国外交等的认同与支持。

猜你喜欢

外交活动主场外交
论《左传》中外交辞令的语言风格
论李东辉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初期的外交活动——纪念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00周年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三次外交活动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