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产业分析
2019-11-01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204)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国际贸易发展,捋清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劣势领域十分重要:一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二是中国不具优势的进口和技术知识领域。
中国国际收支平表中的数据显示,2017年货物及服务贸易总体表现为顺差。货物贸易出口额是22 165亿美元,进口额为17 403亿美元,顺差为4 761亿美元。服务贸易呈现为逆差,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显示旅行(-2 251亿美元)、运输(-561亿美元)以及知识产权(-239亿美元)三个项目逆差是服务贸易逆差的三大主要因素。货物及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是46 351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总额为39 658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86%。本文主要研究在国际贸易中比重较大的货物贸易,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三个角度来分析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情况。
二、相关文献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李嘉图提出的,1817年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中探讨了国际贸易问题,提出了这一著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关于其“比较劣势”的商品,应从国外进口。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简称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一国商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相对出口的表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这一指标是从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量间接地测定比较优势,但并不是直接分析比较优势或贸易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
三、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出口总额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出口总额反映一国出口贸易的规模大小。中国商品出口贸易总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一个国家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就是国际市场占有率。总的来说,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该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图1显示,从1984年到2014年,我国出口贸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15年、2016年中国商品出口贸易有些波动,呈下降趋势。图2呈现了中国货物出口额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中国国际市场占有率总体上是上升趋势,到2016年,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13%。出口贸易和市场占有率的逐年增长表明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但这还不足以说明我国出口产品与世界贸易发达国家的产品具有同等竞争水平。
图1 商品出口贸易额图2 中国货物出口额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总额的比率是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用公式表示为TC=(Xit-Mit)/(Xit+Mit)。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用X、M表示,i表示某一国家、产业或某一产品。
图3 中国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图4 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图5 1990—2016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图6 1990—2016年劳动密集型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由图3可得,中国国际贸易总体竞争优势指数呈曲折性上升趋势。1994年之前,中国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小于0,表示在这一阶段中国是净进口国,这一时期中国的生产效率远低于国际水平,中国处于竞争劣势。从1994年开始,中国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开始大于0,表示我国生产效率慢慢提高,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越来越大的贸易竞争优势。
(三)显性比较优势
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康成文,2014)。一个国家某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RCAmn=(Xmn/Xtn)÷(XmW/XtW)
其中,Xmn是国家n出口产品m的出口值,Xtn表示国家n的总出口值;Xm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m的出口值,XtW为世界总出口值。
若RCAmn>1,则表示n国m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高,说明m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反之,若RCAmn<1,则表示n国m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低,说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小。
本文将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对对外贸易产品的十大类进行分析。总的来说,第0~4类的产品是一些较为初级的产品,这4类产品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第5类是化学制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第6类和第8类多为纺织、服装类制成品,它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第7类产品涉及机械和运输设备,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
1.资源密集型产品(第0~4类)比较优势分析
由图4可得,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中国出口贸易优势逐渐从资源密集型转为劳动、资本和技术产业。2000年以前,活动物和粮食(SITC0)、除燃料外的非食用未加工材料(SITC2)和润滑油、矿物燃料及相关物质(SITC3)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大于1,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动物及植物油、脂肪及蜡(SITC4)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1上下徘徊,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饮料及烟叶(SITC1)的指数小于1,说明饮料和烟酒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从2000年到2008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呈递减趋势。2008年以后,所有初级产品的显著性指数都开始小于1,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不再具有竞争优势。
2.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分析(第5类、第7类)
图5中显示,从1990—2016年,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5)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0.8下降到了0.4,竞争力呈缓慢递减趋势,从整体上看化学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不具备显性比较优势。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SITC7)在我国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呈递增趋势,从2000年开始,其增长速度加快,说明机械及运输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显性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从2013年开始,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25,机械及运输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显性比较优势,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过渡转移。
3.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分析(第6类、第8类)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成本较低,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从图6可得,从1990—2016年,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和杂项制品(SITC8)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大于1,主要按材料分类制成品的指数一直在1.5左右徘徊,杂项制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2008年之前逐年递增,2008年以后开始降低,且降低幅度加大。这一现象说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服装、纺织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方面的出口在逐渐减少,转而向技术更高的领域发展。
针对以上分析,中国产品显性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总结如下:从总体状况来看,我国对外贸易产品随着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显性比较优势整体上有了较大的提升,我国产品整体的竞争优势增强。具体来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保持着很强的显性比较优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是劳动力资源大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也体现出中国产品生产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地发挥我国劳动力要素资源的优势。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有了较大的提升,并且其提升相当迅速;但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持续减弱。
四、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不合理以及发展空间不均衡。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外贸产品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但是传统的纺织制造品及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仍然是其主要出口产品。我国外贸的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从数据来看中西部和东部差距明显。2016年,东部地区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 83.27%。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合计总额占全国进口的比重为13.44%。由于这种发展区域空间不均衡的现象,东部地区吸收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生产的要素包括人力、资金等资源,这一失衡现象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尽快优化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尽快推动出口贸易转型升级。我们可以在传统成本竞争优势基础上,依靠技术促进对外贸易产品生产升级,通过技术升级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使我国由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过渡到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商品结构。
进一步推动贸易平衡发展。我们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使我国中西部、东北地区由开放的末端变为开放的前沿,促进加工贸易逐步转移,进一步优化生产方式。不断提升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外贸发展,为中国外贸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