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日本诺奖得主这样谈中国(手记)
2019-10-31蒋丰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蒋丰
“日本诺奖获得者大多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研究环境受到太多干扰。”常听朋友这样和我谈起日本的那些知名科学家。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原副大臣铃木宽的帮助下,我今年采访的第一位日本诺奖获得者是名古屋大学校长松尾清一先生。他一见到我就眉飞色舞地说:“进入21世纪以后,名古屋大学有6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此后,我还采访过多位日本诺奖获得者和著名科学家,除了讲自己的成功故事,他们大多还喜欢谈谈有关中国的话题。
记得在采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小林诚教授时,我发现他多少带有一种紧迫感。他告诉我:“从日本政府公布的科学技术预算总额看,近年的投资金额基本持平,分配给各大学的预算也几乎没变,不过,作为当事人,我真切感觉到政府拨给大学的预算越来越少。事实上,大学因缺少资金,已出现人才外流情况。尤其是在看到中国等国家不断增加科研预算,我就更感焦虑了。”随后,小林诚话锋一转:“我担任着仁科纪念财团的理事长。该财团是为纪念引领日本原子物理学发展的仁科芳雄博士而设立的。2013年,财团推出仁科芳雄亚洲奖,主要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亚洲其他国家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已有多位中国年轻科学家获得该奖项。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是世界级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东京大学教授梶田隆章谈到中国时带着兴奋感,他在接受我采访时说,从2000年到2015年,15年之间,韩国和中国在科技上的投入分别增加了5倍和10倍,但日本基本上还是维持原样。
梶田隆章说:“中国领导人倡导的创新正落到实处。与日本相比,中国无论是针对各类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还是论文数量,都有着惊人的增长。在我所进行的中微子研究领域中,中国也开始有了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教授还建议打造一个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中心的汉字圈科学技术振兴计划,并期待这个计划能产生出“化学反应”。
在日本学术界有“光催化之父”美誉的藤嶋昭教授在接受我采访时强调说:“我的研究室已走出40多名中国留学生,有的现在已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是未来中国最有可能获得诺奖的人物之一。”而介绍我采访这些日本科学家的铃木宽更是预测说:“我想,20多年后,中国一定会出现获得诺奖的‘井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