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不忘初心,无愧初心
2019-10-31杨国丰
文/杨国丰
▲不忘初心的石油人,迎来了石油工业70年辉煌。摄影/杜宗军
70年走完发达国家150年发展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70年砥砺奋进,70年筑梦前行。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世人瞩目。
作为国家经济命脉,我国石油工业蹄疾步稳,用7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150多年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从贫油国到油气生产大国
1949年前我国石油产量仅为10万吨,2010年破2亿吨。与此同时,中国用事实向世界证明了“陆相生油理论”。
▲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玉门油田,见证着我国石油工业的成长。供图/玉门油田
从10万吨到2亿吨
洋油,现在鲜少有人提及。但在解放前,对年产量仅10万吨的贫油国中国来讲,洋油是石油消费的“顶梁柱”。到1949年,我国也仅有甘肃老君庙、陕西延长、新疆独山子等几个小气田。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仅为3000万吨,天然气探明储量不足4亿立方米,年产油气12.1万吨和1100万立方米,原油加工量仅为11.6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石油工业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并发现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随后,全国石油产量显著增加,1953年超过50万吨,1956年首次超过百万吨。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初步建成了玉门、新疆、青海和四川等4个油气生产基地,石油年产量接近400万吨,天然气产量突破亿立方米。
解决了“石油工业是靠天然油还是人造油”的问题之后,我国做出了“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决定,仅用1年时间便发现了大庆油田。1963年,我国石油产量突破600万吨,正式实现石油消费自给。我国石油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十年特殊时期,我国的石油工作者仍没有放弃探索的脚步。在一系列石油会战的推动下,中国的石油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1976年,大庆油田产量突破5000万吨。1978年,中国石油产量首次步入亿吨行列,成为当时全球第八大产油国。
1978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这为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1981年8月,党和国家决定实行石油产量一亿吨包干政策。同时,中央出台了石油行业开放搞活重大措施,大大增强了石油工业活力,我国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我国石油产量达到1.25亿吨,成为全球第六大产油国。1989年塔里木石油会战、1992年吐哈石油会战,揭开了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序幕,为2亿吨石油年产量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油气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相继推出,涵盖了上游准入、市场化定价、管网改革、市场监管、原油进出口管理等。我国石油产量连续5年保持稳定增长,2015年创下2.15亿吨的历史纪录。
虽然,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油价暴跌给我国石油工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经过三年左右的优化调整,三大石油公司快速适应了低油价环境,实现了油气上游业务效益发展。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做出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批示。三大石油公司积极承担责任,确立国内勘探开发业务“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2018年,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9.59亿吨,同比增长9.4%,逆转连续两年的下降颓势;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8311.5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9.7%;新发现一个亿吨级油田,三个千亿立方米气田和一个千亿立方米页岩气田;全年共生产石油1.89亿吨、天然气1415亿立方米,基本实现“油稳气增”,即使在低油价与如今错综复杂的市场条件下也展现出了良好的韧劲和发展潜力。
从海相生油到陆相生油理论
70年后的今天,我国石油产量突破2亿吨,在其背后支撑的是填补世界空白的找油理论。
世界早期发现的石油几乎是海相地层生成的。特别是1913年,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部地区钻了几口百十来米深的井找油,只发现了陆相地层,最终一无所获。中国由此被戴上了“陆相贫油”的帽子。此后的十多年间,中国的找油工作几乎停滞。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地质学家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新疆和甘肃的陆相地层中找到了独山子和老君庙两个油田,拉开了中国陆相找油的序幕。1941年,潘钟祥正式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的观点,为我国的找油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1958年2月,中央做出了“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松辽盆地成为找油的重点地区。1958年8月,第一口勘探井—松基1井开钻。1959年9月,在第三口井—松基3井中喷出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发现了特大型的大庆油田,石油产自距今1亿多年前的陆相地层中。1960年到1970年的十年间,中国又在渤海湾、江苏、江汉、河南等地区的陆相地层中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而且渤海湾地区的油田具备大型规模。中国甩掉贫油国帽子的同时用事实向世界证明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传统海相生油理论对找油工作的束缚,在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陆相生油理论的建立和找油的成功使我国石油工业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但我国的石油工作者并没有放弃在海相地层中找油的努力。20世纪90年代初,虽然我国在海相地层中找油的成绩远不如陆相,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四川的威远、塔里木的沙参2井、鄂尔多斯的陕参1井等。石油工作者们通过大量的前期研究发现,我国地质因在历史上受到多次地壳活动的影响,整体条件特别复杂。
▲供图/中国石化
我国的石油工作者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在学习和继承国外海相找油气理论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由此,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相找油、找气理论初见端倪。
20世纪90年代初,鉴于东部陆相地层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难以大幅增长,勘探上也再无重大突破,国家提出了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勘探重点从东部转向西部,从陆相地层转向海相地层,前期积累的海相勘探新认识在这时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党中央做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决定,石油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四川、陕西、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在中国特色海相找油气理论指导下,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塔河、塔中等大型油气田,在鄂尔多斯地区发现了靖边气田,在四川地区发现了普光、元坝、安岳气田。这些都是海相地层中的发现,揭示了我国海相地层找油气的巨大潜力,成为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发现的那些富含油气海相地层埋藏深度远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亦是向世界证明了深部地层一样具有形成和储集油气的能力,同时把世界海相勘探的深度下限向下延伸了数千米,极大地扩展了找油、找气的领域,为世界石油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几千公里到13万公里
20年来,油气管网从几千公里发展到13万公里;10年来,LNG接收站发展为21座;15年来,建成30个商业石油储备库。
油气管道、储备设施、LNG接收站等油气基础设施,是油气资源持续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我国油气基础设置建设并不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这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惊人,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我国油气管道建设推进缓慢,全国仅有少数几条油气管道,总里程只有几千公里,境内油气运输几乎全部依靠罐车。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管道建设随之加速。2000年之前,国内的管道建设主要围绕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和西南气田进行,逐渐形成了连接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的东部石油管道系统和川渝天然气管道系统。这期间的管道建设以长距离原油管道为主,天然气管道距离短、管径小、压力低,几乎没有新增成品油管道。2000年以来,鄂尔多斯、塔里木等地区陆续发现大型天然气田,国内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迅速增长,长距离、大运量输气管道成为油气管道建设的主体。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大型管道项目,陆续开工并投入使用。
截至2018年底,我国境内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超过13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约7.9万公里、原油管道约2.9万公里、成品油管道约2.8万公里。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油气进口量的持续增长,为确保油气进口来源和渠道多元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经过20多年的规划和布局,我国逐步建成了东北(中俄)、西北(中亚—中国)、西南(中缅)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依托的新型陆上油气进口通道也呼之欲出。
2000年以来,我国(未含台湾地区)天然气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在2006年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在天然气进口方面,我国一直采取管道气与LNG并举的策略,中海油深圳大鹏LNG接收站是我国首个LNG接收站,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后十余年间,国内LNG接收站建设热情持续高涨。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已建成投运LNG接收站21座,LNG年度总接收能力突破1000亿立方米。我国LNG接收站项目走的是一条独立自主发展之路。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LNG项目的“自主设计、自主采办、自主施工、自主运营”,拥有了多个可以完全独立实施LNG工程建设的EPC承包商,关键材料基本实现国产化,成为全球9个拥有LNG运输船核心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
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的石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外依存度快速升高。党中央和国务院由此做出了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战略决策。2004年3月,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开工建设,2006年9月投入运行,黄岛、大连、舟山基地也在2007和2008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以三大石油公司为代表的国内石油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商业石油储备建设,先后建成天津、曹妃甸、海南、册子岛、茂名等30个商业石油储备库。
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建成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等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加上部分企业商业库存,我国的石油储备总量达到了3773万吨,可满足一个月的消费需求。这虽然与国际上所谓90天的“安全线”相比仍有差距,但仅用15年便达到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
与此同时,随着天然气调峰需求的增加,我国天然气消费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储气库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2010年之前,我国只有大港和金坛2个储气库,工作气量不足50亿立方米。此后国家储气库建设进入集中建设期。到2018年,我国已建成储气库25座,工作气量约170亿立方米,相当于天然气年消费量的6%。
▲石油人加油干,祖国也将越发强大!摄影/刘玉福
从重组到打破垄断
1998年三大石油公司实施资产重组改制上市;2016年开始,持续推进油气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目前,我国石油领域打破垄断的总体改革局面已经形成。
中国石油工业70年来发展成绩斐然,与1998年国家对石油工业实行的重大战略调整、持续推进油气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相关。
1998年,国家组建直属国资委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家国有石油公司,目的之一是通过参与主体多元化实现市场竞争,确保市场活力。1999年,为进一步解决石油工业内部体制、机制和结构上的深层次矛盾,三大石油公司分别进行大规模资产重组和改制上市,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一次重组。2000年和2001年,三大股份公司分别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石油行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初步构建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国际资本市场准则规范的体制架构。
随着中国石油行业战略重组,国内成品油改革拉开了序幕。经过多次调整,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完善了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内成品油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
2014年,三大石油公司逐步开始对下游炼化和销售业务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2015年,中石油在其管道运输业务领域引入民间资本,成立独立核算的东部管道公司。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要求。2018年,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先后完成公司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为公司在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推动国有公司改革之外,近年来,我国持续对油气领域体制机制实施改革,努力营造适合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市场环境。20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完善并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提升资源接续保障能力,允许符合准入要求并获得资质的市场主体参与常规油气勘查开采。2018年1月,新疆首次以挂牌出让的方式提供5个油气勘探区块,申能股份、新疆能源和中曼石油三家民营企业竞得3个区块,其中中曼石油于2019年8月在其中标的新疆温宿区块获得商业石油发现。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提出了拟放开油气勘探开采准入限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油气勘探开采力度的计划。2019年7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取消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限制,上游勘探开发将向外资和民企敞开大门。
如今,虽然相关配套政策还有待完善,但我国石油领域打破垄断的总体改革局面已经形成,未来的体制机制改革会向着更有利于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激发石油市场活力。
▲一次次改革落地,市场活力满满,民生福气多多。摄影/胡庆明
从揭牌到开户40000
2013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揭牌成立;2018年,正式开锣交易。一年后,上海期货交易所总开户数超过40000户,原油期货单边累计成交量达3670.03万手、累计成交金额17.12万亿元。
石油工业发展几十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和进口国中的一员。但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石油期货市场,长期以来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油价波动,缺少在油价形成中的话语权。中国关于石油期货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1993年开业的南京石油交易所是国内首家推出石油期货合约的交易所,此后原上海石油交易所、原北京商品交易所等也相继推出石油期货合约。但仅一年之后,随着国家对石油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加之早期的期货业发展不规范,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石油期货在1994年戛然而止。
2004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燃料油期货,上市后运行很好,促进了交易所和各方推动原油期货上市的信心和决心。2012年,“中国版”原油期货计划正式提出。
2013年11月,上海期货交易所全资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在上海自贸区正式揭牌成立。2014年12月,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其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2018年3月,原油期货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开锣交易。
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吸收会员157个(期货公司149个,其他会员8个),总开户数超过40000户,原油期货单边累计成交量达到3670.03万手、累计成交金额17.12万亿元。2018年3月和10月,联合石化分别与壳牌和京博石化以上海原油期货价格签署了长期合同和现货合同,表明上海原油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的接受程度在不断上升。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已批准了6家原油期货指定交割仓库,共8个存放点,核定库容595万立方米,初期启用315万立方米;批准了3家备用交割仓库,核定库容260万立方米。上市以来,已顺利完成实货交割7次,累计交割量719.7万桶。
2019年3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对外发布原油期货价格指数(上期原油指数)。由于指数基于市场大量公开交易形成的价格,具有信息公开、透明、连续传导的优点,未来有望成为现货产业重要的价格参考基准,从而扩大原油期货在亚太地区的价格影响力,有助于完善交易所的商品指数体系。
▲供图/IC photo
上海期货交易所还计划深化与证券交易所的合作,推进原油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改善原油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同时为国内大型企业年金、养老金等提供资产配置选择,降低投资组合系统性风险。
伴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大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已经从梦想走进了现实,雏形已基本形成,在我国巨大市场潜力的支撑下,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无到1.9亿吨油当量
经过20多年发展,中国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逾百个油气项目,实现权益油气产量约1.9亿吨油当量。与此同时,国内非常规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70年中,1993年可谓是一个节点。那一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继,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经过20多年循序渐进的发展,中国石油公司目前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勘探开发、炼化、销售业务投资,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走出去”的初期,由于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实力,以中石油为代表的我国石油企业采取了“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策略,从小项目运作开始,利用在国内积累的复杂油田和老油田开发技术优势,把海外业务重点放在开发项目和老油田提高采收率项目上,并尝试多种合同模式。1997年开始,我国石油企业海外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海外资产经营以拿储量、上规模为重点,主要关注大中型项目机会,油气资产跨国并购异常活跃。中石油建成了北非、中亚、南美三大战略区,中石化成功进入中东和俄罗斯油气上游市场,中海油在印尼、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实施了多起资产并购,扩大了海外业务规模。截至2018年,共有27家中国石油企业开展了海外油气业务,项目数量超过210个,权益油气产量约1.9亿吨油当量。其中,权益油1.5亿吨、权益气450亿立方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以三大石油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油气企业加快了对外合作步伐。截至2018年底,中国石化已先后在1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或参与油气勘探开发项目17个,在沿线4个国家投资了5个炼油化工、仓储物流项目,向20多个沿线国家提供石油工程服务,从18个沿线国家进口原油8.75亿吨,向64个国家出口化工产品。中石油在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运营着50多个油气合作项目,形成了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合作格局,已建成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伊拉克哈法亚、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等9个千万吨级油气田和10多个200万吨以上级油气田;中国海油深耕“一带一路”沿线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打造“海上能源丝绸之路”,与沿线20多个国家开展了LNG贸易,成为国内最大的LNG进口量企业。
▲经历了艰难困苦,如今的石油人自信、自豪。摄影/杜宗军 包升
在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如火如荼的过程,国内的非常规领导取得了重大发展。我国非常规油气开采较晚,不能和石油工业发展70年相提并论,但也紧跟全球行业发展步伐,且取得一系列突破,特别是煤层气工业。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究煤层气地面开采问题。90年代初,煤层气被正式列为矿产资源,并尝试进行地面开采;1998年,煤层气成为独立矿种,并确立了煤层气资源区先采气后采煤的原则,煤层气地面开采进入商业化阶段。2018年,我国煤层气探明储量超过7000亿立方米,产量达到72.6亿立方米。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2~3个煤层气产业化基地;煤层气抽采量达到240亿立方米,其中地面开采量100亿立方米,利用率90%以上;煤矿瓦斯抽采140亿立方米,利用率50%以上;煤矿瓦斯发电装机容量280万千瓦,民用超过168万户。
美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功,是石油工业史上又一次理论与技术创新。相对美国,我国页岩开发气勘探起步较晚,2012年,中石化在涪陵焦石坝地区部署的焦页1HF井测试获得20.3万立 方米页岩气商业气流,发现了我国首个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2018年,涪陵页岩气田成功建成100亿立方米页岩气年产能,并创新形成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规律新认识,攻关形成了3500米以浅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关键工具和装备成功实现国产化。我国成为北美之外首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国家。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在涪陵、威荣、威远、长宁、昭通5个页岩气气田累计探明地质资源10455亿立方米。其中,涪陵页岩气田累计探明页岩气地质资源6008亿立方米,约占全国页岩气资源总量的70%,产量从2012年2000万立方米增至2018年的109亿立方米。我国自2010年开始尝试进行页岩油勘探开发,目前已在准噶尔、鄂尔多斯、渤海湾、江汉等多个盆地实现了页岩油工业生产,页岩油年产量接近100万吨。
抛开煤层气和页岩气,中国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1978年,中国能源界对可燃冰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阶段,1999年启动可燃冰实质性调查与研究,2000年在南海发现了可燃冰带。到2017年,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海域可燃冰试采获得连续稳定气流的国家,并实现海域连续稳定产气60天,累计产气量超过30万立方米,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由此,国务院于2017年11月3日正式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新矿种,并成为我国第173个矿种。
从30万吨到8.5亿吨
炼油能力从30万吨/年提升到8.5亿吨/年,实现10多个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基地。
70年前,我国炼油能力不到30万吨,乙烯产量为零,合成树脂年产量只有200吨,仅能生产12种石油产品。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炼油工业走过了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发展历程,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自主开发形成了炼油系列技术,已掌握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炼油全流程技术,具备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建设千万吨级炼厂的能力,在技术上基本实现了与发达国家并行,部分技术已经实现领跑。
目前,我国已建成14个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基地,全国炼油能力达到8.5亿吨/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中石油、中石化炼厂的平均规模从300万吨/年提高到552万吨/年,千万吨级炼油装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设备国产化率也已达到85%以上。
▲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并行,炼油业迎来了丰收的果实。供图/中国石化
不仅是炼油系列技术,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实施油品质量升级战略,攻关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清洁油品生产系列技术,从相当于欧Ⅰ标准逐步升级到国Ⅳ、国Ⅴ标准,部分地区已开始实行国Ⅵ标准,硫含量从1000ppm降低到10ppm以下,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油品质量升级之路。中石化生物航煤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不但可以用菜籽油、棉籽油、棕榈油、大豆酸化油等为原料,而且能以餐饮废油为原料,解决了餐饮废油科学、合法、高效应用的难题。经过几十年的创新发展,我国已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油化工主体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百万吨级乙烯工厂,开发形成了百万吨级芳烃成套技术,中石化成为世界上第三家掌握大型芳烃成套生产技术的专利商。我国还创新形成了己内酰胺、乙苯/苯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成套技术。此外,针对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资源禀赋,还攻关形成了现代煤化工系列技术,实现60万吨/年、180万吨/年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工业应用,在世界率先实现20万吨/年甲苯甲醇甲基化技术工业应用和20万吨/年煤经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工业应用。
随着多方面技术的突破,近年来,炼化一体化发展已成为炼化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我国炼油企业实现化工原料的多样化和低成本。如今,我国已经形成抚顺石化、天津石化、燕山石化、齐鲁石化、上海石化、扬子石化等10多个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基地,原油资源配置更趋优化,石化原料数量与质量大幅提高,公用工程系统更趋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国内炼油企业积极推进对外合作,与外国石油石化公司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从油气到与新能源并举
近几年,三大石油公司积极寻找和培育发展新动能,油气与新能源并举的业务模式开始形成。
石油公司涉足新能源领域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彼时石油峰值论盛行,国际石油公司选择将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业务作为“备胎”。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石油公司的新能源新业务时进时退,直到2015年前后,技术进步大幅降低了新能源行业成本,同时公众对绿色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为确保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比重15%、20%的战略目标,三大石油公司积极寻找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其油气与新能源并举的业务模式开始形成。
我国石油企业中,最早介入新能源业务的是中海油。中海油2004年开始涉足新能源业务,短短几年便在国内的风电、太阳能、煤制气、动力电池、生物质能、氢能等多个领域攻城略地,包括投标上海、威海等地海上风电,与中国普天成立合资公司开展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累计投资达到百亿元。但当时各国对新能源的扶持政策不完善,电网配套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仅在2012年略有盈利。2014年初,中海油开始进行业务调整,陆续退出新能源业务。2019年7月,在阔别新能源战场5年之后,中海油在上海成立全资子公司,重启新能源业务,选择江苏海上风电作为首站。
中石化2010年开始进军新能源业务,可谓发展迅猛。先是与北京首科集团合资成立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入40多亿元用于建设充电站和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研发。2011年,中石化北京大兴的津塘兴顺加油充电站投入运营,是北京首座充电加油综合服务站。2015年,中石化与北汽新能源展开合作,充分利用北京石油加油站网络资源建设充换电站,搭建全方位的充电、换电服务平台。2016年,中石化地热业务取得重大进展,在河北雄县、容城等15个地区的地热供暖能力累计达1500万平方米。2018年,中石化资本公司在雄安正式成立,着手布局新兴产业投资,同时积极探索地热、氢燃料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相关领域。2019年7月,中石化建成了国内首座集油、氢、电能源供给和连锁便利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网点——中石化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这也是全国首座油氢合建站。
相对于中石化和中海油而言,中石油在新能源业务上可谓相当保守,仅在2016年与一汽集团签署了一份关于共同研发互联网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合作协议。
▲以前加油站只卖油,现在可以充电。摄影/龚良奇
从躺着卖油到服务品牌化
告别了油荒,成品油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石油企业非油业务亦正式进入了质量效益发展阶段。
解放初期,我国石油产品种类少、产量低,没有完整的成品油市场体系。1963年虽然实现石油自给,但在2007年前,我国时不时爆发油荒,成品油供不应求。在此期间,国内成品油市场一直由政府主导,油品价格由国家确定。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完全由政府定价已不符合市场经济趋势。1998年以后,随着中国石油行业战略重组和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国内成品油市场改革拉开了序幕,成品油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2005—2015年,全国新增炼油能力超过3亿吨,地方炼厂在此期间的新增产能不足1亿吨,成品油市场份额约为20%。
特别是2015年,国家放开了地方炼厂的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全面加大了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力度,国内成品油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炼油领域的企业主体除四大国有企业外,还有其他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逐渐出现相对分散的格局;在成品油零售领域,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石油公司占据了市场份额的50%,其他国有企业、民营及外资企业数量众多;在成品油批发领域,市场相对集中,两大石油公司占据了市场份额的2/3,其他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主体多元化带来了成品油的油源多元化,竞争更为激烈。
▲以前是躺着卖油,现在是服务引领。摄影/王永璐
2018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中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对推动石油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再次起到了促进作用。硬币的另一面,随着成品油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成品油零售利润不断削薄,给石油企业的销售市场带来巨大压力。2007年起,石油企业相继大规模启动非油业务。截至2010年底,中国石化3万多家加油站中已有逾1.9万家开设了易捷便利店。中国石油1.9万家加油站中超过1万家开设了昆仑好客便利店。
快速布局之后,中国石化非油品业务从2008年的1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10亿元。中国石油2007年6.55亿元的非油业务营业额到2011年变成了64.1亿元。2012年以后,石油企业的规模化扩张步伐趋于缓慢。截至目前,中国石化拥有3万座加油站、2.3万家便利店,中国石油拥有2万余座加油站、1.6万家便利店。
随着市场份额逐渐饱和,两大石油公司非油业务正式进入质量效益发展阶段,经营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靠一产品、单一营销模式竞争的时代逐渐远去,品牌和服务成为竞争的主要着力点。近几年这种变化更为明显,石油企业纷纷将供给侧主导向需求侧主导转变,综合一体化的服务平台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商的进入,石油企业营销模式从传统货架转为线上线下,“智慧化”营销、精准营销纷纷发挥巨大作用,特别是今年开始,抓大店销各种方略开始悉数登场,将油品销售的终端定义延伸到的新局面。
随着营销模式的多样化,石油企业非油近几年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2018年中石油非油营业额为245亿元,中石化非油业务为320亿元。
从现在到未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举国欢腾。70年的今天,我们欢欣鼓舞。
欢喜的是,70年中国石油工业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历史成就。鼓舞的是,与近代石油工业150多年的历史相比,70岁的新中国石油行业正值壮年,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中国石油行业依旧拥有持续发展的资源潜力:我国石油的潜在地质资源量为1257亿吨,可采资源量为301亿吨,按2亿吨/年计算,储采比约为12年;我国的天然气潜在地质资源量为14.9万亿立方米,按目前产量计算,储采比约为28年。
另一方面,中国石油行业依旧拥有高速发展的技术实力。中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技术是在白纸上建立起来的,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凭着自力更生、独立创新的顽强精神,打起了我国石油工业科技发展的根基。近两年中石油屡获大型油气发现,新疆玛湖10亿吨级油田、四川盆地火山岩气藏、准噶尔盆地页岩油等,这些发现背后都有强有力的技术突破作为支撑。作为全球第又大炼油企业,中石化基本掌握了完整的石油化工技术,能利用世界上最劣质的原油生产出品质最好的石油化工产品。中海油则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成功从浅水走向深水,并掌握了自助设计建造半潜式深水平台的能力,揭开了我国海洋渗水油气勘探开发的新篇章。
然而,我们在欢欣鼓舞的背后,也心存敬畏。未来,内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还有诸多难题和挑战亟待解决。一是要克服油气资源经济有效开发的问题。我国油气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国内资源勘探开发面临经济性挑战。二是要尽快弥补短板,解决“卡脖子”技术。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技术,但某些关键技术与国外还有差距,可能面临“卡脖子”的风险。三是要做好“走出去”的风险控制。我国石油企业开展海外业务的时间较短,经验相对欠缺,且资产多位于地缘局势脆弱的国家,要特别注意经营的合规性和风险管理。
70年过去,如今中国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石油工业带着挑战再次出发,为高质量发展加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