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体检人群骨密度现状分析
2019-10-31张劲新张超彦温鸿飞张晗莫丽芳陈慧娜
张劲新 张超彦 温鸿飞 张晗 莫丽芳 陈慧娜
骨质疏松症(osteopprosis,OP)是机体自然衰退、老化过程的一种表现,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引起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骨质疏松发生后,体内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平衡被打乱,导致骨量减低和骨的力学性能显著下降[1]。OP 是一种患病率高、易漏诊且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2],而且OP 可致残、致死。在亚洲较为高发,特别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患病率呈增高趋势,目前已引起各界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体检人群脚跟骨的声波传播速度的测定,探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骨密度异常(包括骨密度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分布情况,为骨质疏松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2017年在我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且有骨密度测定项目的所有人员共 2 431 例,其中男1 610 例,女821 例,年龄19~96 岁,平均(62.8±15.8)岁。参加该项目体检的方式是由受检单位及个人自由选择,3年内无重复检查人员。
1.2 测量方法 采用吉野电气株式会社的CM-200超声骨密度测定仪,通过测定右脚跟骨超声传导速度(Speed of Sound,SOS,单位m/s)平均值,判断右足跟部的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若右跟骨缺失、右髁部皮肤水肿、感染等则测试左跟骨。
测试仪器的工作温度10℃~35℃,每日测量前需对仪器进行精度校准,测试人员为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测量时受检者取端坐位,保持小腿与放脚台成直角的坐姿,将脚笔直地放在脚台上,使脚跟内侧与测定架紧密贴紧,保持位置不偏离,使超声波能良好地透过。每次测定后将超声波明胶擦拭干净,防止残留气泡影响测定结果。
1.3 诊断标准 骨密度的判断采用2011年我国修正的WHO 推荐标准,受检者与同种族、同性别的健康成年人群的SOS 平均值相比,以人群标准差(T)为单位,T≥-1.0 为骨密度正常,-2.5≤T<-1.0 为骨密度减少,T<-2.5 为骨质疏松。与同龄人比较,采用实测的SOS 值与同年龄人群的SOS 标准值的百分值(%AGE)表示,若为1 即表示与同龄人的标准值相同,测试仪器直接显示每个测试者的“%AGE”值。与青年人比较,采用实测的SOS 值与青年人群的SOS 标准值的百分值(%YAM)表示,若为1 即表示与青年人的标准值相同,测试仪器直接显示每个测试者的“%YAM”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个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两两比较时采用方差分析中的Tukey 法。
2 结果
2.1 测定情况及人口学指标 在2 431 例体检者中,2 410 例测试右脚(占99.1%),21 例测试左脚,测定温度(23.8±2.2)℃,其中男1 610 例(占66.2%),平均年龄(64.1±16.3)岁;女821 例(占33.8%),平均年龄(60.2±14.4)岁;男性年龄大于女性(t=6.000,P=0.000)。2 431 例 共6 个年 龄 组;70~79 岁 人 群构成比最多(748 例,占30.8%),见表1。40 岁以下人群,男性平均年龄(34.5±4.2)岁,与女性年龄(34.1±5.0)岁相比无差异(t=0.606,P=0.545);80岁以上人群,男性平均年龄(82.9±3.0)岁,与女性年龄(82.3±2.4)岁相比无差异(t=1.480,P=0.140)。
2.2 不同年龄组人群骨密度异常率 骨密度异常包括骨密度减少和骨质疏松,依据T 值判断,该人群骨密度正常率44.8%(男49.1%,女36.4%),骨密度减少率49.2%,骨质疏松率6.0%,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异常率呈现增高趋势(χ2趋势=237.290,0.704,P=0.401),≥50 岁的女性骨密度异常率高于男性(=15.047,P=0.000;=5.823,P=0.016;P=0.000)。
女性骨密度异常率高于男性(χ2=1153,P=0.000);<50 岁 的男女无差异(=2.329,P=0.127;==45.43,P=0.000=22.308,P=0.000)。另外,70 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率明显增多,男性低于女性(χ2=119.00,P=0.000),特别是女性8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率达42.9%,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的骨密度异常率(n=2 431)
2.3 脚跟骨超声波的传播速度SOS(M/S) 2 431例体检对象脚跟骨的超声波传播速度为(1502.9± 32.2)(M/S)(95%CI:1501.7~1504.2),不同性别各年龄组人群的传播速度,<40 岁和50~59 岁年龄组人群,未发现性别差异,其他年龄组存在性别差异,该人群40~49 岁男性的脚跟骨传播速度比女性低,60 岁以后男性的传播速度高于女性,见表2。
在排除性别的影响后,脚跟骨的超声波传播速度与年龄之间偏相关系数为-0.375,P=0.000,显示二者呈有线性负相关关系。
表2 不同年龄组的脚跟骨超声波传播速度(M/S)比较
2.4 体检人群与同龄人及青年人的比较
2.4.1 体检人群与同龄人比较 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在女性人群中,6 个年龄组人群与同龄人比较结果无差异(P>0.05),而男性人群,6 个年龄组比较结果有差异(P<0.05),见表3。采用方差分析较保守的方法(Tukey 法)显示,其中80 岁以上男性人群与同龄人比较的结果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而40~49 岁男性人群与同龄人的比较结果较50 岁以上人群与同龄人的比较结果差(P<0.05)。
2.4.2 体检人群与青年人比较 方差分析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各年龄组与青年人的比较结果都存在差异,见表3。该男性人群骨组织中的超声波传播速度是青年人的81%,女性人群骨组织中的超声波传播速度是青年人的78%,随着年龄的增加,与青年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F趋势男=149.872,P=0.000;F趋势女=212.589,P=0.000),特别是70~79 岁女性传播速度仅为青年人的68%,80 岁以上女性为青年人的62%。
表3 不同年龄组人群与同龄人(%AGE)、青年人(%YAM)的比较(±s)
表3 不同年龄组人群与同龄人(%AGE)、青年人(%YAM)的比较(±s)
年龄 男 女例数 同龄人 青年人 例数 同龄人 青年人<40 166 0.98±0.19 0.93±0.18 73 0.97±0.20 0.90±0.18 40~ 205 0.96±0.19 0.80±0.16 150 1.04±0.20 0.91±0.18 50~ 268 1.00±0.19 0.80±0.15 198 1.00±0.19 0.82±0.17 60~ 180 1.04±0.23 0.82±0.17 118 1.00±0.18 0.76±0.14 70~ 522 1.05±0.24 0.77±0.16 226 1.00±0.19 0.68±0.13≥80 269 1.11±0.24 0.77±0.15 56 0.97±0.14 0.62±0.10合计 1610 1.03±0.23 0.81±0.17 821 1.00±0.19 0.78±0.18 F 15.825 35.631 2.186 62.527 P 0.000 0.000 0.054 0.000
3 讨论
超声骨密度测定法是根据超声波在骨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声波衰减程度及相对标准骨峰值的衰减进行计算。目前,跟骨超声检查的临床诊断标准是一个模糊的数字概念,但WHO 已有明确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我国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正。而且,定量超声检查法(QUS)廉价、无害、易携带,可反映骨微结构,已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的普查中[3]。由于骨密度的降低具有隐蔽性,本研究人群资料显示,55%的人员骨密度异常,所以,通过超声骨密度测定仪监测体检人群骨密度,对早期发现和干预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该2 431 例体检对象脚跟骨的超声波传播速度为(1502.9±32.2)(M/S)(95%CI:1501.7 ~1504.2 M/S),稍低于该仪器标定的超声波传播速度的正常值1508(M/S),主要与该人群年龄偏大(平均年龄63 岁)有关。该人群资料显示,排除性别影响,脚跟骨的声波传播速度与年龄之间呈负相关,同样骨密度异常率也随着年龄的增大呈现增高趋势,这种趋势与其他多项研究结论一致[3,4,6]。研究表明,人体骨骼代谢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特点,骨量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儿童、青少年期不断增加,成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且下降的速度与性别及年龄相关,骨量以每年约0.5%的速度缓慢丢失[4]。因此,高龄人群是骨密度异常和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和重点人群,针对年龄特点,应采取不同措施。
该人群资料显示,70~79 岁女性超过1/4 的人存在骨质疏松,80 岁以上女性超过2/5 存在骨质疏松。而且女性人群各年龄组均有骨质疏松的发生,50 ~59 岁女性骨密度减少率已经超过1/2,且高于同年龄组男性人群。因此,女性50 岁以后应重点监测骨密度,70 岁以后积极预防骨折发生,减少致残致伤。研究表明,女性绝经后期,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下降,增加了骨转换率,骨量丢失加速,失去了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平衡,使骨吸收明显大于骨形成,最终导致骨密度降低甚至骨质疏松[5]。所以,做好更年期女性的保健工作,是预防女性骨质疏松的关键环节,也是女性骨质疏松防治的难点。
另外,该40~49 岁男性人群骨密度减少率近40%,其超声波传播速度低于同年龄组的女性人群,且仅为同龄人的96%、青年人的80%。关于男性何时骨量下降,各研究报道结论不一,有研究表明,35岁为男性事业的上升期和稳定期,运动的减少,不良的饮食结构、吸烟、酗酒成为日常应酬习惯,这些都可能导致肌肉力量及骨骼中矿物质密度降低[2]。因此,骨密度减少也要关注中青年男性人群,改善其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同时开展深入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该人群的骨密度降低率。另外80 岁以上该男性人群,跟骨超声波传播速度是同龄人的111%、青年人的77%,可能与该体检人群为方便样本,部分体质差的老年人群未能参加体检有关,也可能与本研究人群多为知识分子,文化水平较高,对骨质疏松有一定了解,比较注重日常生活及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有关。有研究表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骨密度的水平逐渐升高;每天锻炼≥30min 的骨密度水平明显高于不锻炼者及每天锻炼<30min 者;每天饮用乳制品≥250ml 者的骨密度水平明显高于不饮用乳制品或每天<250ml 者;食用鸡蛋,补充钙剂与老人跟骨骨密度水平呈正相 关[6]。所以,科学合理的平衡膳食,适量的户外运动,保持正常体重,拒绝吸烟饮酒,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出现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7]。
总之,骨密度减少和骨质疏松是一个长期、缓慢、渐进的过程,骨质疏松早期症状隐匿,骨密度降低又普遍存在。所以,开展体检人群的超声骨密度筛查、监测,提高异常骨密度的知晓率、诊断率和治疗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是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