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航运业未来的钥匙

2019-10-31王思佳

中国船检 2019年10期
关键词:航运业航运船舶

本刊记者 王思佳

当一个被称为“大数据”的家伙叩开了航运业这个古老行业的大门,并以龙卷风的速度席卷全行业,这个一向矜持的行业开始发生改变。

大数据时代,来的突然,来的猛烈。它为行业带来希望的同时,也让大家感觉茫然无措。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航运造船业一直被迷雾笼罩,分辨不清前进方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就好比迷航在无边海面上的船舶突然接收到了前方灯塔的亮光。然而,方向是找到了,却不知最有效的道路是哪条。近日,在上海海事大学主办、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承办的“SISI国际港航发展论坛(2019)——大数据助力港航创新发展”上,有专家就此给出了明确指向,并阐明了航运业未来十年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具有了国际话语权”迅速在行业形成共识。于是,大家纷纷开始扬帆提速,力求成为那个最先赶至灯塔处的人。

根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全球港航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版)》(下称 :《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数字航运、智慧港口等概念的不断提出,港口、航运(港航)企业对于信息化的投入也在爆发式的增长。2018年,全球港航信息化市场规模达到1953.33亿元人民币,其中全球港口企业和航运企业信息化投入为362.66亿元人民币(不包含硬件设备、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内容),其中全球航运企业信息化投入较大,投入资金为242.19亿元,全球港口运营商信息化投入资金120.47亿元,中国港口运营商投入13.43亿元,占全球11.1%。港航信息化投入主要在管理信息新系统、业务协同系统、电商平台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多方面的研发之中。

《报告》指出,2018至2019年间,世界各国加速新兴技术研发,积极抢占下一代信息技术竞争制高点。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应用为代表,各垂直产业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更多的数字化应用创新在“大中台”的构架支持下得以施展。大中台是指前台和后台之间,用于数据、业务、技术整合的创新构架理念,最早由阿里研究院提出。

除了航运企业外,政策、技术、市场和客户等全产业链也都在推动航运业走向数字化。政策方面,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进航运企业结构性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大到强”。技术方面,数字化技术已成主流,数据规模和算法的飞速发展,奠定了数字化时代技术基础,大量资本正纷纷入局,利用技术推动航运商业模式变革。市场方面,各大企业纷纷跟进,大量航运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都在纷纷进军数字化,从起步到加速并不断扩张,日趋成熟。客户方面,客户对数字化有明确诉求,“效率至上、全程透明、安全运输”。

通过各方的努力,大数据技术及其所延伸出来新兴技术在航运业得以迅速发展。包括远程检测与控制,能耗优化建议,区块链技术,3D打印,无人机监控等创新技术陆续出现,让我们清晰感受到了数字化给行业带来的改变。

不可否认,数据能力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报告》指出,数字能力是实现智能航运的关键。要实现智能航运就需要实现数字化转型,这不仅要解决管理问题,还需要在战略资源、业务模式、治理方式、服务形式方面实现全面创新。需要通过中台来实现业务、数据、方法的能力集成,才有可能实现数字化的决策支持能力,进而实现智能航运。在政府和企业里,仅有大中台技术架构理念还不够,还需要可以突破行政条块壁垒的组织推进机制,才有可能真正形成数字能力。而在航运产业链不同角色之间,数字联盟的兴起也成为数字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手段。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航运数字化的命题,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各家有各法,于是便出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的热闹场面。然而,由于各家情况和对数字化的理解不尽相同,到底哪条路才是最有效率的通往目标灯塔之路,尚无人知晓。

近期举办的SISI国际港航发展论坛(2019)上,有专家给出了答案——未来十年,随着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机械智能、智能装置等)的不断成熟,将促进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断交汇融合。基于数据的服务系统和生态平台将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该专家对此解释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化将为商业模式带来颠覆性改变。在未来的航运业,资产将成为服务,以坚实的数字化基础,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以实现客户粘性;服务将成为系统,与多方行业伙伴合作推动创新,掌握信息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洞察实现业态有机联动;系统将成为生态平台,主导开放生态平合,对接外部丰富多样的内容,颠覆传统航运企业和货主的关系,从纯交易转变为互利合作共创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航运业也开始慢慢“瓦解”,同时,冥冥之中有一股强大的颠覆力量正在慢慢积蓄,只待时机出现,便以雷霆之势喷薄而出。

破茧中的航运业

随着航运数字化的不断发展,行业业务形态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数字化运营赋能因子为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趋势。

让船舶拥有智慧。2017年12月,我国研制的全球首艘智能商船iDolphin(智慧海豚型) 38800吨智能散货船“大智”轮在第19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上正式亮相。该艘有智慧的船舶安装了全球首个可自主学习的船舶智能运行与维护系统(SOMS)。SOMS系统拥有智能航行、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三套子系统,可使船舶运营更加符合安全、环保、经济的时代需求。其中,智能航行系统可通过对多种航运线路的船舶状况、海洋环境、卫星导航信息进行计算分析,给出省时、省油、舒适和低成本的综合路线建议。不仅如此,船舶上安装的500个传感器可以在船舶实际航行过程中对内外信息进行收集,丰富其数据库,实现自主“学习”。据了解,该平台还可以安装在多种船舶上,通过共享平台将众多船舶的数据共享。该艘船的发布,不仅在全球海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标志着中国智能船舶、智能航运时代的来临。

2018年8月,全球第一艘零排放全自动集装箱船“Yara Birkeland”号的合作伙伴挪威康士伯海事(Kongsberg Maritime)宣布,全球最大的化肥制造商挪威Yara集团已经与挪威船厂VARD签署了价值2.5亿挪威克朗(约合2960万美元)建造合同,预计将于2020年第一季度完成交付。据了解,“Yara Birkeland”号将是全球首艘全电动支线集装箱船,完全实现零排放。最初“Yara Birkeland”号将采用人工操作,预计将在2022年实现全自动运营。届时该船将在波斯格伦、布雷维克和拉尔维克的港口间完全自动航行。“Yara Birkeland”号的推出将航运数字化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潮。有业内人士称,这将可能会成为全球航运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让信息实现共享。2019年4月10日,马士基航运、地中海航运、赫伯罗特和Ocean Network Express(ONE)四家航运巨头成立了数字化集装箱航运联盟(简称DSCA),致力于推动集装箱航运的标准化、数字化和联通性,协调船公司、客户和第三方之间的信息交流,为班轮公司及客户提升效率。据了解,该计划将通过船舶共享协议,船公司间可通过彼此的船舶运输各自的货物。目前航运业由于各公司间使用的通信系统不同,一家公司可能无法获取另一家公司船舶上的货物信息,可能导致客户在货物装载后,丢失货物的定位信息。因此,联盟的工作将是促进信息共享,确保运输可见性。

图1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

让船港实现互联。2018年1月,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投入运营,这座 “魔鬼码头”采用无人运营无人作业,海关也首次在无人码头使用自动化监管设备,实现通关验放自动化。据介绍,生产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后,桥吊操控和堆场作业、水平运输都不需要人去码头,装卸运输设备全部采用电力驱动。洋山四期采用由上海振华重工自主设计制造的自动化装卸设备,其中,自动引导运输车(AGV)既可以深入悬臂箱区作业,又可以在堆场中来回穿梭,既可以完成全天候不间断作业,又可以有效降低码头能耗。通过智能系统,AGV可以自定行车路线,有效规避碰撞。洋山四期的锂电池驱动AGV采用了当今最前沿的技术,除了无人驾驶、自动导航、路径优化、主动避障外,还支持自我故障诊断、自我电量监控等功能。

随着探索与尝试的进一步加深,各企业更加坚定了数字化转型这条路。2018年1月15日,以色列航运公司以星航运宣布任命Liav Geffen担任公司首席数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r, CDO), 该 岗 位的设立将进一步增强以星航运在业界的数字化战略地位。2018年1月24日,法国达飞轮船官网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于2月12日聘任印度科技公司Infosys前高管Rajesh Krishnamurthy为集团高级副总裁,以加速企业科技转型,实现其成为数字解决方案中行业领袖的雄心。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各大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入提速期。从顶层设计开始,逐步在公司业务的各个方面全面铺开,以实现技术创新。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航运业这个古老行业的封闭结构正在被逐渐击破,新的形态和分工正在悄然形成。

图2 日本邮船旗下大型汽车运输船“Iris Leader”号

图3 有史以来体积最大的3D打印船“3Dirigo”号

携手奋楫新征程

航运业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管理资产重,运营成本高,同时,市场多变难测,运行环境复杂,市场供需长期失衡,行业竞争激烈,环保标准趋严等诸多压力使得航运企业不得不时刻保持自身有效竞争力,才可在激流中占有一席之地,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数字化+航运是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最佳方式。

一家因数字化而生的新生代公司Metis Cybertechnology的首席执行官Mike Konstantinidis曾明确表示:“任何一个在未来几年不采用新数字技术的人都将被边缘化,因为这是涉及到生存的问题。”为了在数字化时代来临之际能够抓住机遇,顺利搭上数字化浪潮列车,各方也开始结合自身特点,主动开启探寻数字化发展的道路。

日本邮船旗下一艘大型汽车运输船“Iris Leader”号于近日完成了全球首次基于国际法规进行的“有人自动航行船舶”的自主航行系统海上试验,该船完成了国际海事组织(IMO)2019年6月最新发布的《自主驾驶船舶试验暂行指南》(MASS)的各种试验项目。据了解,该船安装了日本邮船与日本海洋科学(JMS)共同开发的最佳导航程序——Sherpa System for Real (SSR)船舶导航系统,可以避免与其他船舶相撞。日本邮船表示,通过这次航行获得的实际经验和数据能够进一步确定SSR系统的可用性和其对安全和优化操作带来的好处。本次试验是日本邮船实现载人自主船舶研发的关键一步。未来,日本邮船将对本次试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程序得出的最优航线与人类专业判断所确定的最优航线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继续研发以便将SSR系统升级为更先进的导航支持系统。

当地时间10月10日,一艘长7.6米、重2268公斤的3D打印船在美国缅因大学(University of Maine)一个实验室公开亮相,该船被命名为3Dirigo。Dirigo是缅因州的拉丁文座右铭,意义是“我领导(I Lead)”。这是全球最大型3D打印机,也是有史以来体积最大的3D打印物和3D打印船,显示3D打印技术应用于模型和原型样机制作的前景。据悉,该船是在72小时不间断打印过程中一体成形制成,制造成本约40000美元。专家们还向大家证明了这艘打印船真的可以在水上航行。当天仪式上,代表缅因州的美国联邦参议员苏珊·柯林斯登船在缅因大学“海洋模拟器”——一个巨大的“室内游泳池”内“航行”。缅因大学复合材料中心创始总监哈比卜·达格表示,这个例子显示,大型3D打印可以创建出更大的物体以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开发。此外,缅因大学与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正在合作进行一项打印机计划的研究,该计划致力于使用以纤维素材料增强的生物基础热塑性塑料,制造出更坚固耐用且可回收的3D打印材料。如果计划顺利,打印机将能快速生产出船模或水泥桶之类的物品,并可回收再利用。缅因大学复合材料中心后续将研究如何利用3D打印技术提升本地造船业的竞争力。

近日,一艘漂浮在英国海岸附近的36英尺长,黄白相间条纹的船舶“Maxlimer”号受到全世界的关注。“Maxlimer”号是完全机器人化设置,计划于明年横渡大西洋。因此,它有望成为首艘穿越大西洋的无人水面船艇或无人驾驶水面航行器 (USV)。“Maxlimer”号是一家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海事科技公司SEA-KIT的产品,该公司旨在生产一种比有人驾驶船舶更便宜、更安全的灵活船舶。据了解,Maxlimer由于无需支持人员,机器支撑的船舶可以为设备挪出更多空间,包括可以释放和回收的小型无人机/船和潜艇,以及2.5吨的货物。该船可以以每小时8英里的速度悠闲的航行,直到耗尽燃料,一次航行时间可达9个月。“Maxlimer”号所使用燃料不到远洋船舶的5%。今年上半年,“Maxlimer”号在英国和比利时之间进行了一次快速航行,运送牡蛎和啤酒。在短期内,SEAKIT的重点是能源市场,进行海洋调查,支持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以及风力涡轮机,检测管道。但自主船艇还有其它潜在用途。

新加坡航运协会(SSA)在其组织的首届技术与演示日上,正式宣布成立新的数字化转型委员会。该委员会将寻求通过利用数字化能力来帮助成员公司改变其业务和运营模式,以实现内部效率,降低成本并改善其服务,以实现数字经济的持续增长。技术与演示日旨在帮助航运公司,包括中小型企业(SME)通过与技术初创企业建立联系来催化他们采用技术创新。该倡议也是SSA支持海运业的数字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由资讯媒体发展局(IMDA),新加坡海事和港务局(MPA),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和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Skills Future)共同推动。

航运业数字化的类似探索与尝试还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目前航运业的数字化进程更多还只是“浮于表面”,处于表面的物理叠加阶段,不够深入,且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尽管未来的路,道阻且长,但我们相信,只要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通力合作,定可早日实现深层次的数字化变革,实现真正的产业数字化融合,为航运业带来低成本高价值的双赢结果。

猜你喜欢

航运业航运船舶
大数据分析的船舶航迹拟合研究
船舶稳性控制系统研究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燃料电池及其在船舶上的应用研究
全球航运业触礁 德系银行深度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