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南音木雕的创作体会

2019-10-30郑为平

神州·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木雕

摘要:木雕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无论是从春秋战国还是到唐宋明清时期,经过不断的繁荣发展,使得木雕技艺逐渐成熟。时至今日,木雕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装饰了我们的环境,更是让我们在无声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魅力。作为泉州民间传统技艺之一的手工木雕,其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泉州木雕之多、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关键词:泉州南音;木雕;工艺技法;创作理念;非遗传承

木雕工艺历史悠久,好的工艺品不仅能体现出雕刻师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雕刻技术,还可以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和纹理方向,凭自身感觉和想象赋予这块材料以特定的形象,巧加雕琢后便使其形象释放出来,正所谓“七分为天成,三分靠雕刻”。

木雕艺术,题材以及应用范围都非常广范。从门窗到厅堂,从摆件到建筑,无一不显现出木雕的特色之处。各种雕刻手法并用,更是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一场盛宴。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木雕以非常丰富且又充实的文化内涵,向我们宣扬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思想。

木雕的雕刻过程,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极其复杂的工艺,不仅要求对木头十分了解,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经验。每一个木雕物件都承载着故事,不单单是物件本身所表现出的样子,还有制作者内心关于美的徘徊。

在泉州,有这样一个地方,摆放着形态各异的木雕工艺品,自然四时,人生百态,呈现出一个丰富广阔的艺术世界,它就是泉州郑为平木雕工作室。

即便狭小的工作室,也拥有自己专门木雕设计和生产的地方。工作室的作品植根传统又加入现代技巧,出古入新,将艺术之巧工与原木之天成融为一体,人物飘逸俊朗,山水空明淡远,颇具诗情画意。

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早在2006年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用同样历史悠久的传统木雕来表现南音题材,是两种闽南特色文化的融合,所以选择了南音这个题材。创作《南音》木雕这一题材,早在十几年前我就思索如何创作适应当代社会文化市场上人民喜爱欣赏的一些木雕工艺品了。

南音也称“南曲”,是《古乐音声历史传录》海上丝绸之路宣传的重要题材和内容,是以闽南盛行的南音演奏为原形,它们不仅是手抱琵琶,自弹,自唱的琵琶女,还是丝丝入扣拉着二胡的琴师。五位青春美貌少女,拿着不同的乐器在舞台上演唱,均给人一种声情并茂的感觉,能把听者观众带入一种和谐美妙的精神世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泉州南音赋予中国声情并茂的传统音乐,使之成为民俗风情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五人多姿的乐坛歌舞形象,通过用木雕细腻的手法进行雕刻,着重表达出它们的形体优美、形象生动、表情丰富可爱。共一轮明月,唱着百代乡音,使得作品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这套作品融合了南音和木雕的两项“非遗”项目,代表着闽南艺术的历史传录,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宣傳的重要内容。在这套南音创作过程中本人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首先查阅南音起源的历史资料、图片,常在电视上看南音表演节目。还多次看南音表演奏,为了表达舞台少女穿的时尚服饰,还特意查阅了早期民国时期的服饰,并结合五人的不同动态姿态,拟定草稿,再进行泥塑。在创作的初稿过程中经历无数次修改,每一道工序每一道步骤雕刻成型后,再进行细致的修饰,反复推敲,注重表现人物的表情和姿态。每个制作步骤都非常严谨,做到一丝不苟。

在雕刻步骤制作上,五人青春美貌的少女,脸部五官清晰,根据拿着不同的乐器在表情上富有不同的变化,即保留并具中国传统手法,与学院派写实风格相结合,在衣纹线条的处理上女松紧对比疏密有致,明暗起伏、圆转流畅、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具有舒飘的轻柔质感。五人并体坐姿动态朴实而典雅,写实而精致,在这套南音创作过程中,精雕细刻,精益求,为了使作品达到动感而传神,并赋予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作品精湛的艺术效果,是一套优秀作品创作成功的基础。要天有时,地有利,工有巧,才有美。合此四者,才是创作的前提。

在这套南音作品创作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一定要记住创作要素,在创作构思过程中,思潮起伏。它有时如闪电一触即发;有时如和风轻上而来;有时如波涛汹涌澎湃;有时如野鹤闲云一会儿就飘忽即逝。创作构思失败是常有的情况,通过这套《南音》作品的创作,深深体会到,在创作中要专心、用心,耐心,虚心,应该要常怀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清楚的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多年的努力,荣获了丰硕的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要奖项。生于木雕之家,自然对木雕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每一件木雕作品的创作都注入了我全部的情感。未来,我也会更加努力,争取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创作还在继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相信在木雕行业老骥的带领下,泉州木雕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木雕事业也将成就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梁容.浅析木雕工艺技法与传承[J].西部皮革,2019,41(11):57.

[2]叶枚举.传承非遗项目 弘扬闽南文化[J].教书育人,2019(05):58-59.

[3]陈帆.论木雕艺术创作的审美心理[J].艺术科技,2019,32(02):129-130.

[4]王佐.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泉州南音传承发展的若干思考[J].北方音乐,2019,39(01):93-94.

作者简介:郑为平(1956)男,出生于泉州惠安,中级工艺美术师。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木雕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木雕鱼
郑胜宁的木雕心语
潮州木雕
王宠和他的木雕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