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影像的样貌更迭

2019-10-30唐月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9期

【摘要】在影像时代的潮流之中,实验影像的样貌也随着历史发生着改变。本文将从实验电影、录像艺术和数字动态影像三个方面分析实验影像的演变和其非常规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实验电影;录像艺术;数字动态影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总是会和科技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从1839年达盖尔宣告摄影术的发明,到1895年卢米埃尔在巴黎伦敦展示他们的机器宣告电影的诞生,影像已经从静态的对光影的描绘转向到动态对于运动的捕捉。可以说,是光学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到不同以往的活动影像时代,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如今探讨和分析实验影像成为可能。

人们进入到活动影像时代不久,实验影像便随之衍生与发展,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艺术家们就开始了关于实验影像的创作活动。实验影像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反传统、反常规的影像创作方式,它更关注的是人内心和精神层面的视觉呈现。

实验影像在今天的艺术魅力并没有消减,在历史的洪流中它不断地进行丰富与改变,带有先锋性和革命性的活力依旧焕发在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如今的实验影像涵盖了实验电影、录像艺术、数字动态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的语言样貌呈现给了艺术家们充分自由的表达空间。本文将试图从这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中对实验影像所呈现出的样貌演化进行分析。

一、实验电影

实验电影是实验影像的重要分支,早期的实验影像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依托实验电影的呈现。实验电影的初期强调区别于主流电影的表现形式,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锋派电影。

1909—20世纪20年代,未来主义者、结构主义和达达派艺术家都是其创作主体的体现。 西方工业文明的进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此时,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存在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都对人类的社会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处在时代之下的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样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革新,实验电影的创作迎合了整个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成为当时艺术家表达的主要依赖媒介。

实验电影先后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如欧洲先锋、战后美国、新时美国、20世纪70年代和女性政治。实验电影的审美追求更偏向于个人化的表达,其更具备实验性,在创作形式和类型上也尝试对传统电影进行突破。

二、录像艺术

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实验影像向录像艺术的发展,1925年英国人发明了电视机,电视机的发明使人们坐家中便能够观看到影像。1953年,电视机便再也称不上什么稀奇的物件,过半的美国家庭都拥有电视机,1960年,电视机的普及率更是达到了近90%。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年轻人有着不同于父辈的价值观念,他们广泛参加到政治活动中来,女权主义和性革命等为录像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

20世纪60年代,两大艺术潮流波普艺术和激浪派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以复制大量低廉商业为主要的表现特征。激浪派仍然走着离经叛道的道路,便携式摄像机和录放设备符合了当时艺术家的创作需要,艺术家们开始更广泛地运用摄像技术完成自己的作品。1965年,白南准用一台新式的便携式摄像机在纽约大街上拍了一系列影像,影像记录下了正在纽约访问在公园大道上行走的罗马教皇,同时还记录下了晚上艺术家聚会时观看这段影像的情景。他喊出“我们一生都在遭受电视的攻击,现在我们可以进行反攻了。”自此,录像艺术概念产生,白南准被称为录像艺术的鼻祖。

录像艺术最初的艺术家更偏向于对电视的批判态度,80年代之后的录像艺术家的表达更加自由,并转向个人的精神诉求的表达中来。录像艺术的出现尽管一直处于非主流的地位,但其对当代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数字动态影像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如今的影像面貌变得更加丰富,实驗影像又多了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数字动态影像。这一改变源于电脑技术的普及使数字影像处理和编辑得到广泛运用。虚拟影像、影像装置、互动技术等多重运用给了艺术家新的表现形式上的选择。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给了艺术家更自由的表达空间,并给了图像更广阔的延展性。数字动态影像作品具备录像艺术所不具备的特征,它的观看方式多半强调现场性、互动性和参与性。

四、实验影像非常规的表达方式

(一)实验电影的反传统叙事

自电影诞生之后,一些人便尝试制作当时未曾尝试过的电影类型,早期的实验电影就此产生。实验电影在当时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它的典型特质体现在其反传统的叙事结构,它有着远离现实抽象化,对于潜意识,内心化的塑造性很强。

从一些代表作品中就能清晰地看到它的叙事语言是如何不同于主流电影的叙事方式。如达达主义雷内·克莱尔的《间奏曲》1924,其舍弃了传统的富有逻辑的叙事,但影片却充满了神秘色彩。如在影片一开场出现的无人参与的运动大炮,人物的运动通过慢镜头的方式进行呈现,射击、下棋在片子里能反复看到颠倒的影像运用,女芭蕾的舞者实际是长着小胡子的男人,失控的灵车以及最后从棺木中走出的魔术师把人物连同自己都通过魔法手杖消失退场,可见这种抛弃逻辑的叙述方式正是与传统叙事背道而驰的。

玛雅·黛伦在1943年拍摄制作的《午后的迷惘》也有反叙事的倾向,影片中对声音的出色运用给整部片子增添了幻觉性和梦幻性的特征。片子里讲了一个女性的白日梦,影片中重复出现的自己,影子和局部的表现方式,没有面目的黑衣人、刀和反复出现的钥匙成了影片当中重要的串联线索。不断的重复梦境,嵌套多视角和跳跃的剪辑方式成功地使影片走进了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蕴含着对于性、生命、死亡的思考。

以波普艺术家闻名的安迪·沃霍尔也做过实验电影,他的叙事方式现实感很强。如《帝国大厦》1964年完成的黑白无声电影。片长长达8小时之久,内容仅是帝国大厦在其8小时拍摄过程中的变化,这种表达方式同样是反传统叙事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录像艺术的呈现方式。

(二)录像艺术的装置性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录像艺术对年轻的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此时,许多艺术家开始创作录像艺术并把其与装置相结合。

《电子高速公路》是白南准1995年的代表作品,其运用了大量电视进行堆砌,使之成为与装置结合的艺术作品。电视里播放着不同的影像信息,运用霓虹灯管使外形看起来是美国版图,其反思了对于真实生活的认知。

西方的录像艺术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家,具有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之称的张培力在1991年于上海展出了他的录像装置作品《卫字3号》,其内容是母鸡在盆中不断清洗的过程,展出时运用了四台电视错落摆放在一排排石砖阵列之前,作品透露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荒诞性。

1995年,王功新在自家的房屋中挖了三米深的大坑,在坑内放置了一台电视机,电视机里播放着在纽约布鲁克林时拍的天空。影像除了天空什么都没有,但有不断的声音传入:“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天中有点云,有什么好看的。”这是他于纽约生活八年后第一件完成的影像装置作品。其源于美国俚语:“挖个洞到中国去。”作品中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同时时间的元素也借由影像装置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数字动态影像的互动性

数字动态影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互动性,其更注重观众的参与。作品在创作之初的构思就会把观众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与观众进行互动才象征着整个作品的样貌。这些交互作品的实现也是由计算机、编程、传感元件、软硬件设备技术等支撑的。通过采集现场信息,光线的变化,温度、湿度的改变,声音,动作等,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之后再次传递给观众。具有互动性的作品能够让观众广泛地参与到作品中去,增添了趣味性和沉浸性。

吉姆·坎贝尔1998年《幻觉》是早期运用到交互性的影像装置作品,通过观众的参与,摄影机会实时进行记录。能在50英寸的电视里看见实时记录下的画面。观众作出反应动作,电视中的观众会燃烧起来并伴有燃烧的声音,真实与虚幻在此交融。

米古厄拉·契弗里埃在2013年制作的“8 Ties”就是一个典型的互动影像作品,作品中代表数码时代的象征性符号组成了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方形矩阵,其运用的就是动作的捕捉技术。观众走进矩阵作品时,矩阵会随之进行形态的改变和音樂的播放,缩短作品与观者的距离,富有体验感。

五、小结

梳理实验影像的历史,能够非常显著地发现科学技术的进步给艺术注入了非凡的活力,使如今能够看到更多元、更丰富的艺术形式。同时,艺术家也因此肩负重任。在新的科学技术时代的浪潮中,应利用多种新的媒介手段进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从实验电影到录像艺术再到数字动态影像,可见经过历史洗炼后的实验影像样貌得到了极大丰富,实验影像在当代艺术中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媒介表达方式。包容性、先进性是其非常显著的表现特征,也正因如此,实验影像更适应如今时代的需要,并也将继续引领当代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A.L.李斯,岳扬.实验电影与录像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2]曹恺.纪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法]马赛尔·马尔丹,何振.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唐月(1993-),女,汉族,辽宁营口人,鲁迅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影视专业,研究方向:数字静态与动态影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