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2019-10-30于海峰车京蔚
于海峰 车京蔚
【摘要】《拉奥孔》是一部非常经典的辩论诗与画的美学名著,作者莱辛是促进日耳曼启蒙运动的前驱者,其思想更是对后世西方美学与文艺批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书以古希腊群雕拉奥孔与维吉尔的史诗拉奥孔被咬死的片段为例,从各个方向准确辨别诗与画的界限。莱辛的诗画观以诗画异质为主,但也辨别地论证了诗画同质,有别于西方传统的单纯追求诗画同一的学者们。本文从真与美不同追求、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媒介的不同、视觉听觉的不同感知、动态与静态呈现效果的不同四方面分别进行剖析,比较诗与画本质的区别,以此探寻莱辛的诗画观。
【关键词】拉奥孔;美学;雕塑;诗画观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莱辛是德国非常著名的作家和批评家,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奠基人。拉奥孔缘起于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中最后特洛伊木马计的部分,书中进行比较的是取自于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拉奥孔被咬死的片段,以及古希腊后期三位雕塑家根据同一题材运用大理石共同雕刻而成的一组群雕。莱辛以二者作为比较,系统讨论诗画异质与同一性。《拉奥孔》一书被称为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发展的纪念碑,全书以随笔的形式进行记录,所以,此书条理并非十分清晰,但这依然无法动摇此书在世界美学史上的地位。
一、莱辛的诗画异质观
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提到:“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诗和造型艺术的区别。”我们从《拉奥孔》得知莱辛是以论证罗马诗人维吉尔以及古希腊雕塑家共同的选题“拉奥孔”为例来讨论诗与画的关系,进而论证当时德国文学走势。“在莱辛同时期思想家认同诗画一致观,而莱辛认为那些人将人引入歧途,没有真正意识到诗与画的区别,而莱辛提出诗画异质观就是‘反对这种错误的趣味和这些没有根据的论断。
(一)真与美的不同追求
《拉奥孔》开篇就在讨论“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莱辛解释为,雕像拉奥孔如同诗那般描绘之后而张开大嘴,整体造型并不充满美感,会给人一种不愉悦的情绪出现,所以拉奥孔在雕像中就不在哀号。并且莱辛在第二章提到:“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服从美。”从此我们便可得出,在莱辛看来,造型艺术不应当有丑的作品出现。因为丑陋的作品无论如何描绘,最终给予观者都将是得到“不愉悦”的感受。而对诗而言,“丑在诗人的描绘里,常常由形体丑陋所引起的那种反感被冲淡了,就效果说,丑仿佛已失其为丑了,丑才可以成为诗人所利用的题材。”由此我们可知,丑是可以运用在诗中的,但在这里表现的丑已经不是客观的丑了,而是一种效果,莱辛认为这是一种反衬色调的手法。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其传播媒介是文字,但文字属于形态上的传播形式,纵然有些描绘出了丑,但由于我们读者本身的思想不同性,并不会直观感受到丑本身的存在,这就使丑对于我们而言并不会有着很大的困扰。但对于造型艺术我们可以理解为艺术家无论如何将丑陋的事物如何美化,这些反衬效果也仅仅是暂时的,因丑陋而使观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都将看不到美感,只会感到厌恶。所以,这就表现为造型艺术应当为了美而规避真。而诗不会给人带来像画一样强烈的画面感,因此美丑皆可入诗,且丑也是对现实的真实反馈,这与诗所具备的真这一最高美学原则相一致。
(二)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不同存在
朱光潜在就媒介讨论莱辛诗画异质的时候曾说:“画用颜色和线条为媒介,颜色和线条的各部分是在空间中并列的,是铺在一个画面上的;诗用语言为媒介,语言(例如一段话)的各部分是在时间雕刻中先后承续的,是沿着一条直线发展的。”由此我们便可看出,造型艺术是以空间为媒介,而诗则是以时间艺术为媒介进行表达。莱辛以雕塑与诗举例,讨论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区别。对于造型艺术,我们是以线条和形状直接描绘出来,由于属于空间,远比诗更加直观。文学艺术的时间线的情节描述,却比造型艺术更容易打动人,使人感触深刻。诗按照时间的推移,将某一事件逐点写出,至于具体场面是什么样的,它的详情细节就需要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进行补充,这就是造型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莱辛在讨论时间与空间艺术时,是以潘达洛斯射箭以及众神宴饮会议的画面,我们可由叙事诗以及史诗便可以看出文字的叙事性,用以贯穿时间为媒介;而造型艺术是以截取某一个固定的时刻或者一固定事件,描绘出相应的图景,或将空间中存在的事物运用三维雕塑或二维绘画将其表现出来,受空间所支配,这便是造型艺术所特有的空间艺术。
(三)视觉与听觉的不同感知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用色彩和形状制造形象的是画,用话语和音调进行模仿的是诗”色彩与形状就是以视觉为感受,话语与音调很显然就以声音为媒介,以听觉为感受。造型艺术以眼睛来直观感受艺术,眼睛擅长感受一定范围,所以眼睛更宜感受静止的事物;而诗则是以耳朵感受艺术,声音是稍纵即逝的,更多情况下需要本身的记忆来感受艺术,所以诗更宜表现以时间的动态事件。在传播媒介上,绘画属于眼睛,诗歌属于耳朵,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感受事物先于耳朵。就此我们便可看出,视觉效果比听觉效果更具有直观的感受。听觉虽晚于视觉,但更因为时间的特性,使得想象与思想更具深度。就此我们便可得知,造型艺术是以视觉直观感受来欣赏其艺术作品,感受以第一感受为主;而诗则是以声音为媒介,使听者产生联想,通过记忆与想象二次的构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作品。
(四)动态与静态的不同呈现
就效果而言,造型艺术擅长描绘自然存在的物体美,属于自然存在的静态美;而诗则是以直击人心灵的动态美。莱辛在《拉奥孔》第二十章提到了绘画对美只是单纯的模仿物体美,而对诗而言则是形态美,更是提到了“化美为媚”这一动态美思想。莱辛曾提到:“媚落到画家手里,就变成一种装腔作势。但是在诗里,媚却保持它的本色,它是一种稍纵即逝而却百看不厌的美。”莱辛单纯地认为绘画只是一种模仿的工具,其作用就是将物体与自然的美模仿出来,但他对诗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区别。莱辛在描写美的事物的时候,他把绘画的描绘作为一种静止美而描绘,而对于诗歌他将其作为一种“化美为媚”(动态的美)来描绘,他在书中也提到静态美不如动态美。他强调诗歌是与心灵上的共鸣,而非如观画时单纯的“肉体上”的单纯的审美。在莱辛看来,美的事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方面是客观的审美,如同艺术品本身的形式;另一方面则是更加深刻地对审美者身体心灵的冲击与对读者观者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莱辛在《拉奥孔》艺术中无数次的出現绘画只是为了表现自热的美,属于第一种范畴;而诗则是唤起人们内心中的真正的高尚的事物,属于第二类。
二、莱辛诗画同质观
虽然莱辛在《拉奥孔》中明确提出诗与画的界限,但莱辛依旧没有忽视诗与画的联系,在《拉奥孔》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莱辛也提出诗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的关系,正如他曾说过:“两个善良的邻邦,在核心上采取不自由行动,但在较小的问题上,却可以相互包容。”并且莱辛一直将诗画成为“姊妹艺术”。莱辛虽然在拉奥孔艺术中突出强调诗画异质观,但他也详细说明了诗与画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莱辛在系统的将二者分开的同时,又为诗与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
虽然莱辛一直在强调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区别,但二者并非是不可融合的,在第三章中莱辛便提到造型艺术家为什么避免激情顶点的顷刻?莱辛认为,艺术家根据事件高潮描绘艺术,给予人想象空间不足,无法让人长期反复的思索。莱辛以拉·美特利为例,这幅《嬉笑的哲学家》给予人第一视觉感受是在笑,而在人观赏之后,感觉由哲学家变成了小丑,笑也变成了狞笑。对于这种基于时刻最高点作画,使观者想象空间不足,艺术不应当是瞬间的视觉效果,而是在观者长时间的欣赏过后一种回味在其中。所以莱辛提出“绘画在他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时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在莱辛看来,艺术题材如果描写高潮情节,虽然作品会有极具视觉冲击力,但这是暂时的,而正如好的艺术作品是经过时间洗礼,如果长时间的欣赏会变成荒诞可笑,甚至偏离了艺术的本质,莱辛将其称作“违反自然的形状”。造型艺术是空间艺术,更擅长静态的表现,但在一定程度上,造型艺术也可以化静为动,只要捕捉到“最富有孕育那一时刻”以静写动,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将空间艺术转化为时间艺术,可以达到诗的效果。
画以激发想象达到诗的动作美,同样时间艺术的诗另辟蹊径同样可以达到物体美。在描绘物体细节方面,造型艺术的直观表现让诗望尘莫及,但这并不影响诗以暗示的方式来描绘物体美,达到造型艺术的效果。莱辛将其总结分为三种。第一种,以产生的效果来暗示美。在这里,莱辛同样以荷马举例,荷马在描写海伦美的适合“故意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而是通过特洛伊国元老们表现出海伦美,书中写道:“有什么能让冷心肠的老人们认为她的战争是值得的,还能引起更生动的美的意象。”诗人以产生的效果来暗示美,这比单纯刻板地运用文字描绘美更加具有美的效果。并且将属于造型艺术的美运用诗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种是以“化美为媚”的方式表现物体美。并且莱辛认为,“媚比起美来,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莱辛曾以“让所以的司美的女神都围绕着她那微凹的双腮,和玉石般的颈,翩翩飞舞”举例,认为这种“媚”的描写画是望尘莫及的,这比单一的颜色线条更加生动,也更加强烈。
三、《拉奥孔》的成就及局限
(一)《拉奥孔》的成就
莱辛的这本美学专著并不像其他美学著作那么难读,言语很顺畅,没有什么佶屈聱牙之处。这与莱辛对美学的理解深入浅出有着很大的关系。并且《拉奥孔》一书表面上像是在讨论诗歌与绘画的界限,实际上牵涉到当时德国文化界争论激烈的根本性问题,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拉奥孔》共分为29章,通过分析拉奥孔在造型艺术与诗歌里的不同,以题材、角度、材料、媒介、传播等为例,整体来阐释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区别,深入浅出,对德国以及后世批判文学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莱辛在追求诗画异质观的同时,也辩证地看待诗画同一性。早在前言便曾提到过“评判本来无瑕可指的诗人作品和画家作品的时候,只要看到诗和画不一致,就把它说成是一种毛病,至于究竟把这种毛病归于诗还是归到画上面去,那就要看他们偏爱的是画还是诗了。”由此我们便可看出,莱辛所题的诗画异质学说,其主要思想是将文学艺术与造型艺术区分,不要误导艺术工作者与文学评论家盲目坚持诗画一致说。莱辛曾很明白指出已往诗画异质说的笼统含混。在莱辛之前,大多坚持源于古希腊的诗画一致说,很少有人正式区分诗与画的区别。从莱辛起,经过《拉奥孔》一书后,艺术在理论上才有明显分野。朱光潜在美学史中也曾提及到莱辛主要贡献在于指出了诗与画的界限。在莱辛之前,很少有人系统地将诗与画明确区分开来,而是以各自偏向区分诗与画的关系。甚至一度认为诗与画可以相互转化,就如同屈黎西派的绘体诗一般,所以莱辛为了“反对这种错误的趣味和这些没有根据的论断”便系统地从各个方向讨论了诗画异质的关系,不再使诗画关系含糊不清。在之前时期,因为很少有人认识各类学科的媒介,就是人们忽视诗画的界限,并且过于追求一致性,没有认识到时间与空间的根本区别,这就使得题材上出现过于牵强的作品,使诗画关系越发模糊。还有一部分人对诗画太过的描绘其复杂性,而忽视对现实的联系。莱辛主张将艺术作品拉回现实层面,走现实主义道路。《拉奥孔》可以说是开创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先河,更难得可贵的是莱辛所处的时代的特殊性,在十八世纪思想落后的德国,并不比启蒙运动时期那般的思潮活跃,莱辛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竟可以将现实主义美学达到如此地步,这是十分艰难的,也为之后的德国启蒙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拉奥孔》的局限
《拉奥孔》一书定然是一部非常值得人学习的美学著作,但因为时代特殊的局限性,莱辛为了反抗法国新古典主义思潮以及屈黎西派的绘体诗想法,这就使他对古典主义的批判有些偏激了。并且莱辛论证诗与画的过程中既无经验又无竞争对手,加之过于崇拜古希腊思想,而对现代艺术作品有些忽视,并且莱辛论证方式是以“在破中立,破立结合”的方式,这就使得莱辛在论证旧思想时有些矫枉过正的情况出现,所以就出现时代特殊的局限性。
就题材而言,莱辛所讨论的诗与画均有着局限,在诗《文学艺术》仅以西方剧情诗以及史诗为例,忽视了抒情诗以及风景诗,而在造型艺术方面,仅仅以雕塑艺术为例,而忽略了油画以及版画。并且,整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没能脱离“艺术即模仿”这个老观念,在莱辛以“模仿自然”作为艺术本质的美学体系中,“真实”是比“美”更高的理论范畴。因此,他把美作为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则,而把真实看作是诗所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浪漫主义的逐渐兴起,近代诗史诗逐渐减少,创作方向逐渐趋于写景抒情两方面,诗的作用早已不再是表现真实或者模仿动作了。其次,莱辛认为艺术是一种很粗浅的写实主义,且认为艺术只能用美的材料,而亚里士多德曾明确说过艺术可以用丑的材料。我们可知,在古希腊中形体美是一部分,但并非是全部。同样,我们观赏古希腊留下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雕塑面貌依然丑陋。莱辛相信理想的美仅能存于人体,造型艺术以最高美为目的,应偏重模仿人体美,以及莱辛为了给当时德国青年思想上的解放,为了反对高特雪特的新古典主义思想以及屈黎西派的绘体诗,便单纯地想用几个形式来归纳穷尽,这就忽视了艺术作品的自由性。但在当时,莱辛确实影响了德国文学的思想,所以,虽然《拉奥孔》一书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依旧是一部美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名著。
四、结语
本文以莱辛《拉奥孔》为例,从题材、媒介、方式、效果四方面探寻了莱辛诗画观。其中,最值得提及的便是对于题材上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莱辛在《拉奥孔》中首次提及到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区别,将造型艺术归于空间艺术,线或形状属于在空间并列的事物,而将诗归纳于时间艺术,因为需要观者自己承上启下遵循时间规律,这便是莱辛诗画异质最杰出观点。这使当时德国青年不再仅相信诗画一致的笼统含混,而是以方式、题材等媒介,感受艺术的现实主義形态,进而使人民不再遵循古典主义而是引出浪漫主义的萌芽。但由于时代与阶级特有的局限性,《拉奥孔》并非是一部完美的美学作品,由于为了反抗同时代高特雪特的诗画一致观点,莱辛的诗画异质想要言找几个简意赅固定的公式来范围艺术,就有些过于简单了。最难得可贵的是,虽然莱辛坚持诗画异质观点,但是莱辛并没有完全割裂诗与画的关系,他认为诗画在一定媒介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为后世艺术综合性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虽然莱辛的《拉奥孔》的有着时代特有的局限性,但是作为西方美学史上不可跨域的一座山,对于当时德国乃至之后欧洲美学观均有着十分强大的影响,并对德国启蒙运动产生了极为强大的作用。莱辛的诗画观表面是讨论诗与造型艺术的界限,实则深刻地反对了法国封建制度与古典主义对人们的压迫,对于新兴资产阶级以及浪漫主义的到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此我们也可知,莱辛的“诗画异质”理论突破了古典主义对人们的束缚,在德国文学灰暗的时期照亮了德国民族文学,成功扭转了德国文学界追求古典主义的风气。可以说,莱辛是德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莱辛,朱光潜.拉奥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3]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于海峰(1997-),男,汉族,辽宁鞍山人,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雕塑;车京蔚(1997-),女,汉族,山东烟台人,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