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武术习演中书法精神的探析与思考

2019-10-30陆炜邦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9期
关键词:武术探索创新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武术和书法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历经漫长岁月,皆演绎出了别具一格的独特审美特性与艺术形式,同时,两者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笔者以武术演练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两者共同的文化起源、审美的互通性等,探索武术习演中的书法精神,让武术习练者能更好地理解武术动作内涵,熟练编排武术套路,提升习演美感,激发创造力,并进一步完善学习者性情、人格、道德,提升其精神境界。

【关键词】武术;书法精神;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现今,我国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文化,使得我国文化软实力加速提升。而武术与书法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文化,开始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并深受各国人们青睐,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尚未明确。因此,笔者拟基于传统文化书法理论,对书法艺术的结构特征、艺术美学以及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并将其融入武术演练中,以缓解两者矛盾,进一步推动武术习演的发展和创新。

一、武术与书法的思想同源关系

(一)“天人合一”的共同哲学思想基础

最早,“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是道家思想哲学体系中被提到的,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主体。人相比宇宙自然而言仅仅是一小天地,但是从本质上看,两者并未剥离,而是相互融合的,所有人事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就能实现和谐相处目的。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无论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还是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书法艺术都十分强调自然,都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物象的直观理解然后转换变化出来的字体。大自然中蕴含大量文字精华,书法家笔下以粗犷、流畅、狂放、雄壮、优雅、刚劲、飘逸等线条构成的每一个字都体现了大自然的姿态美、形式美、韵律美。这些外化使笔下的字构成更为生机盎然的生命个体,抒发情志,体现了书法中“天人合一”的内涵。

人类的搏斗行为以及对自然万象体察的与活动实践是武术蕴含的技击意识的动作重要来源。模仿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姿态、动作、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实际的搏击行为,创造和编改而成,如鹤拳、虎拳、猴拳、螳螂拳等都是取法自然。中国武术“天人合一”主要表现在其把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通过主观的解读分析,演变成组构武术的各种动作和技术。武术技术历经百年的演变是在总结和提炼直觉的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武术正是受这种文化精神的影响而得以表现出内涵深刻、百花齐放、逸趣横生特性。

(二)“辩证思维”对武术与书法的思维认识的构建

中国哲学最核心的内容即为辩证思维,这种实现也体现在阴阳统一对立上。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阴阳”思想的渗透,武术与书法也不例外。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思想起到关键作用,其演变或生化形成的艺术辩证法生动而丰富,是整个书法艺术的精髓和灵魂所在,并衍生出了包括呼应、方圆、繁简、浓淡、虚实、干湿、开合、松紧、宾主、疏密、奇正、巧拙等中国书法的艺术审美辩证法。只有正确处理统一与对立并存的矛盾关系,让阴阳互动,才能实现和谐至善。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在武术中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具体表现,比如太极拳体现阴阳思想,八卦掌、形意拳也都以五行思想为指导,像刚柔、动静、虚实、开合、俯仰、吞吐、进退、收放、攻防等都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尽管不同门派存在不同的攻防套路,但是都体现了攻防矛盾相互转变的规律,所谓“以柔制刚”“以快制慢”“以静制动”等皆是遵循阴阳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派生出来的技击原理。

书法与武术正是基于这种复杂的辩证关系,才创作出了意蕴深厚、生动美妙、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纵观中国武术与书法,始终贯穿着阴阳对立统一观念,以达到阴阳平衡的要求。

二、书法精神在武术习演中的体现和比较

(一)形式审美的讲究

美的创造依赖于艺术这一特殊手段或技巧,其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形式美上。尽管在美的具体表现方式上书法与武术不尽相同,但在形式美方面,两者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例如呼应、开合、松紧、平衡等。另外,在结构上,书法用笔变化与武术动作分解都遵守着平衡的法则。平衡也曾出现在历代书论中,即“四平八稳”。具体到武术中,平衡法则要求要五体匀称,每个动作势式都要顾及空间的上下高低、前后左右,正如字体的骨架结构,轻重有致、分布均衡、重心平稳。在武术演练与书法作品中存在奇与正的关系,各因素间相互依存。举例来讲,醉拳中的步伐以及平衡动作等都是通过对比奇与正来打破平衡,使得动作被赋予韵律节奏,表现得更加生动、活力、有趣。在书法与武术中,呼应对比集中体现了多样统一规律。多样性通过对比产生,变化中的统一则由呼应求得。对比让韵律变化得以产生, 回避了精神审美和感官上的疲倦,如武术演练中的松和紧、动和静、进和退、刚和柔、虚和实、收和放、高和低、起和落、轻和重的动作对比;书法作品中节奏的变化主要通过运用墨色上的干湿、枯润、浓淡,章法上的藏露、刚柔、疏密的对比来表现。书法与武术,就是通过对比产生“多样化”,整中有变,变中求整体,变化中求统一,使得作品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起伏跌宕。书法中的对比使每个字充满活力,并借助呼应让其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让其气脉相连、精神挽结,让观者感受到一种气息贯注、笔势流畅、精神气足的艺术魅力。武术也不例外,其可以通过密切联系各动作使得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并且整个套路并非是简单的叠加运动而形成,而是融入了攻防技击的逻辑与精神。综上所述,武术与书法两者均讲究形式上的审美原则。

(二)章法布局的审美

整体美是章法布局的审美的关键。受传统美学的影响,书法与武术的审美观也更加注重整体。结构即武术套路的章法。动作组合有长有短,架势有高有低,习演中层次变化各不相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起笔对于书法创作较为重要,要求能引人入胜,但是落款却更为关键,精妙的落款才能更好地彰显章法之妙。同理,对武术习演也不例外,良好的起势更能帮助选手更好地进入战斗状态,同书法之落款一样,收势动作也能让人感受到回味无穷和余音绕梁之感。套路习演讲究水平和质量,不管是起势还是收势,都要求全程保持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永不懈怠、勇往直前。此外,管领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主体的审美活动。因此,套路起势要具备吸引力,并要求演练者保持饱满精神、优美姿势和规范动作,全套习演始终保持英勇的气势、精神和斗志高昂,让观赏者为之动容,感同身受,使得武术习演能更好地带动观众进入战斗氛围中。书法章法布局最明显的表现是富有情趣的呼应,后者表现为前后笔画的收笔与起笔间的连带关系。譬如“笔断意连”,尽管笔画断了,但恰当运转笔势也可以在笔画的呼应中感受到贯通的笔意。而在武術中要求动作的“形断意连”,如对于“侧行步转身大龙摆尾”动作,就要求武者头和眼睛分别要回顾和向后看,想象敌人已处于可攻击范围,然后通过大龙摆尾来打击敌人。所以,在武术习演时,各动作要由技击意识进行引导,而技击意识则主要体现在头部、眼神、躯干及四肢动作上,让各动作形成统一整体,让搏击精神贯穿整个动作套路。整体较局部更大,但是整体并非简单叠加局部而来。书法同武术一样,其作品只有经过作者的谋篇布局、精心构思,才能表现出神形相称和意气相聚的效果。作品如果缺少章法,整体将缺乏活力,难以体现精妙特征。总之,在审美意识和具体章法实践上,书法与武术非常类似。

(三)气韵的呈现

“气韵生动”通常也被叫作六法之首。在艺术表现当中,必须具备饱满的生命力,因为艺术所要表达的都是实实在在,有活性、有张力的生命体。“气韵”最关键的当属表达生命的意义,所以,在中国美学中,主要通过生动来展现气韵。因此,对于艺术作品而言,生动、灵活成为评判其好坏的重要因素。所谓“气韵”,一方面讲究装作者的精神气质,同时内涵了生理之气,在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作用下,中国美学对于“气”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能够实现笔与行气呼吸的有效统一。书法家主要借助内在气息的调节,以及运笔节奏的把控等,呈现出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无论是书法创作还是武术表演,都必须全神贯注,气沉丹田,确保气与动作的有效统一;提笔、按笔、收笔等都行使用气来配合,在武术表演当中,动作呼气需要注重提、托、聚、沉,借助呼吸节奏的把控,实现内外节奏的统一,进而构建浑然一体的完美旋律。“韵”所表达的是音乐感,所传扬的是和谐的节奏。在书法当中,对用笔的力度非常有讲究轻重缓急、提按顿挫、张弛有度,字形也有大小长短,在武术表演当中,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以及刚柔并济。武术表演主要通过相应的力度、速度,以及多边的组合来构建武术旋律交响曲,将节奏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达和谐,书法创作还讲究意在笔先,意到而笔随,如此便能够展现出更加灵动的韵味。对于武术而言,在实际进行演练的时候要对动作幅度、路线变化、架势高低等因素进行提前熟悉,做到“意在笔前”,进而将艺术情感内化于心,并且在脑海中不断想象自身创造的艺术形象,进而将塑造的形象灵活地展现出来,做到“气韵生动”。武术气势中含有书法里的艺术生命力,并且我们还能够从书法的笔歌墨舞中获得武术的灵活生动。两种艺术都是情感带动下,强调表现出一气呵成的效果。

(四)意境的营造

武术与书法艺术都尤其注重“意境”。何为意境,即艺术家在审美过程当中产生的感悟、体验等,其属于艺术形象和 主观处理相融合以后的产物,是情物结合,主观心境对客观物象的感性反映和投射。意境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在书法审美中,艺术审美标准不单只是出色的技巧表现,更侧重于作品的精神灵魂的营造和呈现。亦然,这也同样适用于武术演练美学中。武术套路将具有攻防意义的技击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和习演者、编创者的情感、意志融合一致,在似象非象中达到“情境”相融,“意”“技”结合,形神互通。整体的意境美使武术的本质融于行云流水的套路当中,使人们在刀光剑影中感受美,品味醇厚的武术文化。在武术表演当中,借助动作来展现激情,同时借助激情来呈现斗志。这也是武术审美的主要形式。就武术套路演练过程而论,要切实展现战斗的情态,饱满的激情,激昂的斗志,以及贯通全身经脉的气势,是不可或缺的,把战斗状态中之“情意”“心境”和“物境”结合并交融,随而产生并营造出气韵生动的战斗境界,进一步上升和提炼出战斗的艺术意境。武术演练的意境美所展现的就是自己独有的个性风格和充满创造性的内容。书法的意境之美所包含的是书法的笔意、书情、风采和神韵等深层次的精神境况,书法的境界事实上也是作者思想表达和情意流露的境界。当书法家身处于一定的创作环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及情绪冲动涌上心头,激射出强烈的灵感火花时,从而笔随心运转,物我两皆忘,惊为天人的举世作品随即油然诞生。因此,书法家的个性与风格、立意与审美情趣、思想感情是造就书法意境美的重要内容。

三、结论及思考

综述以上对传统武术习演中书法精神的追寻,我们由此可得知,从美学角度来看,武术和书法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武术演练中的各个动作环节也都体现了书法精神中的形式美、布局美、气韵美及意境美。无论是在武术当中,还是在书法当中,都有着对艺术和意境追求的理想。因此,我们可以从书法精神中探寻一些适用于武术表现的艺术技巧,进而实现二者的有效交融,中国武术表现也能够将书法的精神气质完美地诠释出来。二者相互影响和渗透,共同绽放出艺术的美感,给人们呈现出富有张力、变化无穷的体验。不难看到,在书法精神和武术演练当中都包含了“气”与“韵”的特点,这两种艺术方式都可以通过创作上的活力、运动上的规律等来找寻更多的灵感,达到“精”“气”“神”“韵”的艺术融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如此深厚的文化背景下,书法精神作为我国优良文化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表现出独有的韵味,其能够实现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完美融合,使得武术习演所产生的美学追求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军涛.浅析武术套路演练中的美学特征[J].中华武术(研究),2018,7(3):62-65.

[2]熊恬.论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动静节奏[J].西部皮革,2016,38(20):202.

[3]傅三石.文武相合——书法与武术[J].美术与市场,2015(1):73-76.

[4]李海亭.书法精神性价值的内涵[J].国画家,2014(4):71-72.

[5]雷霆,李红.论武术套路与书法艺术的异曲同工之妙[J].才智,2012(26):163-164.

[6]舒献忠.文化同源:中国武术与中國书法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9.

[7]刘同为,王昊宁.论书法艺术与武术演练的相通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61-63.

[8]王冬龄.现代书法精神论[J].新美术,2007(1):10-14.

作者简介:陆炜邦(1995-),男,汉族,广东佛山人,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武术探索创新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