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变质”,但还没烂
2019-10-30
苹果真的不行了吗?
苹果真如前言中所说的那般吗?我们不妨来仔细分析一下,目前多数人认为苹果在产品上至少在三个方面出了问题。
第一,定价偏高。而市场上对手普遍成长起来,完全具有替代性,尤其是在高端领域,国内市场华为已经占优。2017年的iPhone X成为转折点,它的大幅度提价,触发了“果粉”的愤怒,直接造成苹果掉进“钱窟窿”的不良印象—这成为一部分“果粉”抛弃苹果的主要原因。从这一年起,苹果首度采用“双主机”策略,也削弱了高端机的销量。
其次,认为苹果衰落的还来自创新力不够。比如以前苹果的每次创新既敢勇担风险还能引领潮流,其他厂商跟着苹果学就是了,谁越像苹果谁就卖得好,而最近两年苹果的创新有点跟不上期望,用户失望,对手失望。用户失望是没有新意,对手失望是没有可追随的技术。
而且,在某些方面,苹果还落后了,比如快充、全面屏和折叠屏等方面,对手还走在了前面—苹果的创新力还落在了供应链的后面。
第三,技术方面过于自以为是。在iPhone 7时代,苹果开始采用Intel基带,但Intel基带性能略低,为了不让Intel基带和高通基带在手机上有差异,苹果对高通基带进行了人为限制,这让用户觉得受到欺骗。另外,iPhone 7的逻辑板有问题,有些版本会烧基带。
而2018年发布的iPhone Xs Max双卡双待信号不好,让iPhone的形象大跌。此时,华为、OPPO、vivo和小米大幅度赶上,跟上2019“果粉”换机潮,再度“狠啃了苹果一口”。
世界范围同样如此。iPhone的销量在2015年达到高峰2.31亿台,此后开始逐渐下降,到2018年已经降低到2.08亿台左右。需要注意,iPhone在2018的销售额也超过了2015年,这是因为iPhone在2018年的平均售价要比2015年高10%以上。
这证明了iPhone Xs系列的定价行为很完美,它从销售额的角度完美实现了苹果的期望,却让苹果跌入“钱窟窿”的形象強化。市场情绪则是,苹果涨价自然是其自由,但这么不顾“吃相”也得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
此后,iPhone高价策略受到市场狙击,而“高低价格”的搭配策略也没达到效果。2018年,iPhone销售额占苹果总销售额的63%,到了今年第二季度,这个比值下降到了48%,iPhone的销量跌得有点儿惨。根据IDC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苹果在手机市场的占有率同比从12.1%下降到10.1%,年降幅高达18.2%。
这个时候,市场呈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消费者角度,感觉是市场对苹果的报复,给用户出了口恶气;另一种是投资人看到了苹果摆脱iPhone依赖症,苹果变得更健康了。2019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布之后,苹果股价上扬了接近3%。但问题在于,苹果的新增长点在哪儿?
谁来接替iPhone?
苹果自己做了清晰回答:服务和内容。一方面是拓展服务种类,比如提供Apple Card这样的金融服务,将会成为苹果未来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是强化作为内容提供商的角色,通过参与剧集、杂志内容分发向发行商和提供商转变。不过,iPhone的继任者还没头绪。
虽然“果粉”有时候头脑发热,但股市对苹果定位始终很清晰,以苹果目前的盈利能力,只有不到二十倍的市盈率,iPhone的成长已经早就见顶,现在只是惯性前进,如果再继续依赖iPhone,苹果将没前途。
苹果也很清楚,在硬件方面,苹果也在做摆脱iPhone的努力。但iPhone独大也限制了其在其他新领域的探索。苹果似乎被iPhone“劫持”了,导致苹果对新技术的嗅觉灵敏度大幅降低。不仅苹果本身的研发投入太低,而且收购新技术方面也不力。最近的几笔大买卖,一是32亿美元买了Beats耳机,另一个是最近10亿美元“捡”了Intel的无线通信专利和2 200名工程师。如果说收购Beats耳机是乔布斯的遗愿,收购Intel的无线专利是发展需求,那收购吴恩达的Drive.ai就有些趁火打劫的意味,而苹果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投入并不积极,技术水平也在目前的智能驾驶大厂中居于末流。
苹果在努力转型,但其也在一步一步丧失自己的技术理想,在转型过程中看重市场超过技术。这是很危险的信号,对苹果这样的体量,任何大转变都是以技术的哲学化应用为前提,小打小闹没法让苹果这艘巨轮转向。二十多年前,苹果上演过没有目标导致的跌落,难道它还想再来一次?
苹果显然不想,但它对iPhone的态度是有意的还是顺应市场不做挣扎,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两种心态都有:一方面,智能手机已经是存量市场,自2017年后,每年销量还在下降,再去切蛋糕太难;另一方面,iPhone还有巨大惯性,趁机转型才明智。
所谓跌宕皆是命运,起伏方见人生,该来的还是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