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的盲点突破策略

2019-10-30谢美玲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灰雀盲点标点符号

谢美玲

閱读教学盲点是指文本中那些作者有意、编者用心,而教师解读课文时却忽略了的地方,这种忽略往往是依赖和盲从的思维惯性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不仅要关注文本中容易出现教学盲点的地方,而且要找到突破盲点的路径和方略。

一、在标点符号中突破

文本中的标点符号,一般被认为是朗读中表示停顿和语气强弱的标志,我们往往忽略有些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特别作用,这就是文本阅读中的一个盲点。如教学《灰雀》一课时,课文中列宁发现那只灰雀怎么都找不到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学生也知道那不是表示省略了什么内容,而是表示说话有些结结巴巴,但也仅此而已;列宁在听小男孩说的话后,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用的不是带有强烈感情的叹号,而是句号,学生朗读时无法从这普通的句号中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能当成句子结束的停顿。很显然,这样的朗读,就出现了文本理解上的盲区——没有读出上述两个标点符号在文中的特别的意味。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往深处读。

二、在平常词语中突破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于在所谓的好词佳句上下功夫进行文本解读,忽略那些普通的的词句。这种喜好带来的往往也是文本解读上的盲点。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课文中有几段话是写闰土讲述看瓜刺猹的,这些话是乡下来的闰土向住在大宅院里的少爷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我”看来是充满惊险的事情,闰土说起来是那么平常,十分平静与轻松;而且同样的内容,出现在课文开头的“我”的回忆中,画面是那样唯美,动作是那么洒脱而干净利落,而且成为课文中详细分析的对象和积累的内容。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呢?实际上闰土所说的话同样有表现力,那一连串平常的“了”字里面,一方面体现的是乡村少年特有的胆识与勇气,这只需要去掉这些“了”字比较着读一读,就能够感觉出来;另一方面,这些短句子配上一连串的“了”字,与人物的身份极其吻合,是言如其人的最好体现。由此可见,文章中即使是一些平常的词句,也不可等闲视之。

三、在表达形式中突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喜欢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大做文章,甚至出现把记背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重点难点,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教师过多地在文章写了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写这些问题上转圈圈,而把具体怎么写的和用什么来写这些问题弃置在一边不闻不问。无形之中,文本解读中的一大盲点就此产生。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教师从内容分析式的教学中转身进入关注语言形式表达。如教学《两茎灯草》一课时,课文中在描写严监生时有如下的文字:“他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这些描写,从内容上看都可以归结为神态和动作描写。其实,作者反复写大家的三次猜测和严监生的反应,是突出人物在期待与结果之间的巨大反差,等待最后结果揭晓出来后,作者的讽刺手法和效果才得以体现,抓住这种形式表达方面的特点,上述文字教起来才别有意味。

总之,文本解读中容易出现的盲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不忽略那些普通的标点符号、平常的词语与平常的表达,那些盲点就会慢慢地被消解。

猜你喜欢

灰雀盲点标点符号
抓安全“盲点” 防“乐极生悲”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灰雀》读后感
《灰雀》读后感
小白云和小灰雀
标点符号争吵记
盲点
标点符号的争论
莫被亮点遮盲点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