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2019-10-30袁东升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者语文课程文本

袁东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但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课堂上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熟脸,很多孩子成了课堂的观众甚至是看客,他们要么是因为羞怯不敢表达,要么是茶壶里煮饺子不会表达,当然也有孩子缺乏对文本的思考压根儿就不知道要表达,没有表达意识。而丛老师的这节课上学生回答问题覆盖面广,常常见到孩子们争相谈感受的情景。孩子的素质因素占一部分,但作为一线教师,平时我们会注意到同一个班级不同的老师上课,会有截然不同的课堂表现。因此,我认为这节课孩子们的积极表现更多的是老师的教学设计起了主导作用。

一、导入开门见山

课文题目是《玲玲的画》,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画,另一条是围绕画的情感线——得意——伤心——满意,这两条线索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画的变化,人物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丛老师抓住这两条线索,带领孩子走进文本,走进故事,讲画中的故事,认识画中的人,感悟画中人物的情感,明白道理。

《玲玲的画》故事情节贴近孩子生活,孩子很容易走进故事中去。课堂一开始,教者就将“玲玲”这个人物以小伙伴的身份介绍给大家,拉近故事主人公与读者的关系,让学生觉得特别亲近,带着快乐与期待走进了文本。接着,老师让学生给玲玲的画排序,并说说这么排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像看图说话一样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来。

画是静的,人是动的,画牵动了人物情感的变化。教者适时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出描写玲玲情感变化的词——得意、伤心、满意。“她为什么得意?为什么伤心?最后又为什么满意呢?”玲玲的心情始终扣着孩子们的心,孩子们的表达欲望被一次又一次激起。文字是情感的载体,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让孩子与文本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文字。

二、解析同生共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堂课中,执教者有讲解,有指导,但更多的是尊重孩子的自主学习,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教者多次由扶到放,让孩子在课堂中成长。

在讲解“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这句话时,学生读不到位,这时教师让学生换位谈感受:“在这种情况下,玲玲的心情如何?怎样着急?”并利用补白让学生练说。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委屈地说”“着急地说”“一边抹泪一边”……有了这次练说,孩子们在朗读时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效果,避免了老师直接范读带来的千篇一律的模仿。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爸爸这句话意味深长,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要去理解它不容易。“爸爸怎样说的?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你想来夸夸玲玲吗?”“好事指什么?坏事指什么?生活中你有没有把坏事变好事的经历呢?是怎么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呢?”教者利用一个个有效的提问作铺垫帮助孩子感知爸爸的话所蕴含的道理。老师还抛出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裙子坏了这件坏事,让孩子们积极动脑,体会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然后再让孩子们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坏事变好事的事例,更充分地体会课文主题。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儿得到完美体现。

又比如,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放任自流。毕竟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表达能力还有限,要想让他们绘声绘色地讲完整的故事还有一定的困难。教者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她自己先示范讲述了玲玲一开始“得意”端详画作的那段,给了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让孩子明白了,怎样讲故事才会受欢迎,也为后面孩子练习讲故事提供了依据。从而让后来剩下两幅图的讲述变得精彩纷呈,声情并茂。

三、读悟相得益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要求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如果说问题像串珍珠的线,那么朗读和感悟就是一粒粒珍珠了,朗读与感悟相得益彰,才能将这些珍珠打磨得璀璨夺目。整节课,丛老师做到从文出发,再回到文。每一段的理解与感悟都是建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由读文入手,理解后再读文,回归到文字。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种形式的朗读穿插在课文学习中,为孩子们理解课文助力。老师的评价与提示,比如“都皱眉头了,一定很着急!”“这真是一个温暖的家呀,你能读好你的感受吗?”等等,也充满了启发性和感染性,让孩子更容易移情入境,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题。

教者在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时,也根据教学内容注重默读能力的渗透。在让学生找出玲玲心情变化的词这一环节时,每个孩子都手带笔,静静地读着文章,圈画心情变化的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课堂上老师好的评价语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能够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整节课,除了老师具有诊断激励等的评价外,老师随时组织引导学生评价,通过生生评价,在提供更多的表達机会的同时,也提醒听的同学认真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可谓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教者语文课程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