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慕尼黑
2019-10-30一格
意林原创版 2019年10期
一格
从窗边进来的光把钢筋混凝土立柱打出折影,柱帽连起灰白色的拱券,连回窗边。
灰冷、悄声的室内空间由阳光带来平衡,是褪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代的样子,也好像是将要穿上雕饰的文艺复兴前。
当我好好坐下来,才好好留意眼前这段走廊。
一排咖啡桌尽头的墙上挂一块黑板,身穿淡蓝衬衫的男士正踩在梯子上写字。要不是优雅的侍者呈上鲜亮的橙汁,我还以为时间错了位:与我隔一桌的这位老太太是在画里还是这里?估计她不愿我称她為“老太太”,还是称“女士”好了。
她坐靠在咖啡桌前对窗的椅子上,正是阴影的角度,她的脸和那一束氛围一致。浅驼色的圆顶硬礼帽,一边系乳白色的小花结。她的驼色宽袖斗篷垂到椅子下,右手腕上乳白色的表带轻轻搭在桌边。
肩上的大幅花围巾和帽檐下的圆框眼镜令她亲切。她双手里的书很慢才翻上一页,桌上干干净净,也许桌边的手杖已立了半个钟头。
我的早餐吃不快。我慢慢成为她的背景,和我身旁独自用餐、读报的男士一样。门口又走进一人,他摘下帽子,另一只手拿报纸落座窗边。我们彼此成为良好的背景,在这空间里,各有各的食粮。
这里有特殊的速度的味道。不是快与慢的区别,是流通的凝滞。写黑板字的男士擦写到一半,仍继续。眼前,女士的斗篷的垂脚凝固着,她一直读,字符循环在她眼前。就算到了下个世纪,也许人都可以在各自的脑海里提取信息了,她仍是上个世纪的画,在阳光的狭长的暗影里读书。
读书看报的人不会加入读不读书、看不看报的讨论,不会太快走进下个代际。对于他们来说,记忆不是功能性的,而是音乐性的。
我回到柏林已一个月,总回想起那里的氛围。桌与桌,侍者与客人,梁柱与阳光存在一种特殊的默契。
同伴提醒我,那日去的正是慕尼黑Literaturhaus一层的咖啡厅。
文学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