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嗣瀛:一生家国情 满腔报国志

2019-10-30王沐源

科学导报 2019年61期
关键词:学报科学

王沐源

张嗣瀛(1925年6月~2019年10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北工学院教授、工程力学系主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运动稳定性、最优控制、微分对策等理论研究工作。撰有《有限时间区间上的运动稳定性》《最优控制》等论文,著有《微分对策》。

1 留学苏联把两年当四年用

出生于1925年的张嗣瀛是和钱学森同一时代从事自动控制研究的国内首批研究者,他曾成功解决了国产反坦克导弹“红箭—73”的脱靶问题,为祖国的科学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张嗣瀛从武汉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辗转来到祖国的东北地区。1949年执教于沈阳新成立的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以很短的时间组建了专业教学团队,自己任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次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的教研室承担全校基础课理论力学的课程,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备课读书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夜间。当时物资供应紧缺,经常是饿着肚子熬夜,有时是整宿将自己埋在计算公式和推演上。

就是在这种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下,他自学了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数等课程,等于又学了一次综合性大学的数学课程。期间,他还阅读了大量俄文资料,对苏联李雅普诺夫(Lyapunov)的稳定性理论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以此确定了以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就是这段无人指导,孤独的探索,为他此后的留学和一生的科研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天窗,而当时国内很少人搞自动控制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派出一大批优秀学者赴苏联留学,张嗣瀛就是留苏学生之一。迈出国门的他深知,自己身后是祖国热切的眼神。

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张嗣瀛主研运动稳定性理论,指导老师是李雅普诺夫的传承者——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切塔耶夫。张嗣瀛生前曾回忆说:“我只有两年时间,每次学校组织留学人员去伏尔加河、列宁格勒等地参观旅游,我都不去。我们宿舍每层都有一间小俱乐部,每周都有舞会,我也从不参加。我没有寒暑假,我要把这两年当在国内的四年用。”正是用这种忘我的精神,张嗣瀛出色完成了学业。其间,他在苏联科学院的应用数学力学学报《自动学与运动学》上先后发表三篇论文,他的优异表现获得导师高度认可。

在莫斯科期间,有一件事让张嗣瀛一生不能忘怀。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到莫斯科大学接见在苏留学人员和学生,张嗣瀛和同学们一早就去了大礼堂,受到了毛主席接见,并亲耳聆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著名演讲。张嗣瀛曾说:“那是让我热血奔涌一辈子的经历,我铭记于心,终生难忘。”

张嗣瀛的努力与天分赢得导师重视,进修期满前,导师向他发出了挽留邀请,但张嗣瀛婉拒了,“我不能延期,不能留在这里,我必须按期回国,我的祖国需要我。”

2 成功解决反坦克导弹脱靶问题

1959年从苏联回国后,张嗣瀛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并在自动控制学科上颇有建树。1974年,张嗣瀛开始参与反坦克导弹“红箭—73”的研制工作,成功解决了因控制指令交叉耦合而不能中靶的关键问题,实现在国家靶场3000米距离正式坦克打靶中十发九中,“红箭—73”正式定型生产。1978年,他获全国科学大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奖。

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上,我军新一代单兵反坦克武器行进在受阅方队中,年届六旬的张嗣瀛热泪盈眶。

20世纪80年代末,以钱学森为首的一批科学家提出复杂性科学理论并开展研究,张嗣瀛参与了这一研究。

所谓复杂性科学,是以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是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和整体的观点,多学科交叉展开深入研究的新兴科学。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将其视为21世纪一门重要的新兴科学。张嗣瀛在国内最先倡导稳定性、微分对策、最优控制、复杂系统等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方向,并均有新发现和新成果,对推动我国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87年,张嗣瀛执笔出版的《微分对策》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微分对策的专著;1986年,他创办了《控制与决策》学报并任主编,如今该学报已是国内四个自动控制方面的学报之一;1989年,他又创办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该年会已发展成为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学会一个子系统,每年都会吸引国内外一千余人参加。

半个多世纪的漫漫岁月,张嗣瀛为祖国的科学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他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奖;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3  潜心育人带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孜孜弗倦,可登堂奥;涓涓不息,而成江河。”这是张嗣瀛坚持一生的治学态度。

自1949年起,张嗣瀛的青年、中年直到老年几乎都在东北度过。他在日记中写道:“北国寄旅隔关山,遥望东海路三千。故土归兮忆旧事,青丝白发五十年。”他想老家山东了,“回老家山东再干点活吧!归去来兮,胡不归!”

1999年金秋十月,古稀之年的他踏进青岛大学校园,他对前来迎接的校领导说:“我不是来养老的,我是来工作的,我要为青大干点事。”

来校不到两个月,张嗣瀛就筹备成立了复杂性科学研究所并任所长。此后他着手主持申报“系统理论”硕士点及博士点,并获批准。他主持引进了一批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建立了一支完整的学术梯队。2004年他创办了《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学报并任主编,该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览》编委会入编为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短短五年时间,一个研究所、一份学术刊物、一个博士点、一支人才队伍、一个人才培养基地在青大诞生了——这就是被青大人称颂的张嗣瀛院士“五年五个一”贡献。

2012年,青大“系统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功获批,并在全国高校系统科学学科排名评估中位居第四。此后,以自动化学院为主的青大“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2018年,青大“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

在青大师生眼中,张嗣瀛是公认的教书育人的典范,诲人不倦的大师。他将一生的科研经验无保留地与师生们交流,经常通过座谈讨论和个别指导与师生们探讨科研志向、科研方法。“张院士是我们团队的灵魂人物,是指引团队前进的旗帜,也是我们科研与育人的榜样。”青大自动化学院院长于海生教授说。2018年,以张嗣瀛为首的“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成功入选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张嗣瀛还格外关注对年轻人的培养。2013年,获得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他,将5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学校,设立研究生“张嗣瀛奖学金”。他培育出的一批研究生中,有的挑起了国内某些科技领域的重任,有的成为科教界的中坚,不少人成为相关领域的中坚和带头人。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不为利所动,不为权所倾,不为名所累,不为位所争。”这是张嗣瀛生前经常叮嘱学生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准则。

猜你喜欢

学报科学
《热带作物学报》变更页码的说明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The Beauty of Music in English Writing
科学拔牙
论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