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对学前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2019-10-30谢亚静
谢亚静
摘要:从当前社会人们的生活实际来看,健康成为了当代人普遍关注与重视的关键因素。而健康的概念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身体机能层面,更应当存在于精神世界里。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来看,心理健康水平無疑是检验他们是否有能力更好地从事未来工作的指标之一。因为更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将成为幼儿教师,因此,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这点意义上来讲,在他们接受教育的阶段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及方法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概述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与其他专业学生,主要与专业的特殊性有较大关系。首先,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种类繁多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技能,除了基础课程学习以外,还要接受多种不同领域课程,在掌握足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在琴棋书画上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种类过多的学习内容导致学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男女比例失衡,男生在学前教育专业往往会承受许多的非议,各种闲言碎语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再次,不少学生处于青春期,内心敏感而脆弱,许多情绪容易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学生缺少清晰的自我认知。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不少学生担心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后,承受着低薪资却要面对家长和学校的高期望,导致学生在就业后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受到影响。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系统性的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大中专院校学生必不可少的教育课程。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心理教育理念影响,虽然学校已构建相关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了较为专业的指导教师,但在进行心理教育时,许多学校仍将教育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以及存在消极情绪的学生,忽视了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较为繁杂的专业,需要教师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在手工、音乐以及各种技能运用熟练,时间过少、任务过重的课程安排和要求,造成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
(2)教学模式缺少互动。在大中专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不仅包含了理论知识,还涵盖了心理体验以及行为锻炼。然而,许多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互动。较为枯燥和单一的理论知识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不透彻,缺少学习的精神和毅力,教学成果甚微。
(3)内容缺乏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女生众多男生极少的专业,受到男女性别关系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多数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现象,如何在专业中与数量庞大的女生交往,成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较差。
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探讨
(1)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客观来讲,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涉及到的情绪原因较多,所涉及学习面较为广泛,在此过程中若遇到不利的情况则会导致心态崩溃。因此,如何调节学生心理状况成为了专业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用平常心对待事情的成与败。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将消极的事件运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2)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心理健康教学融合在校园文化以及课堂教学的各个角落中,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育人的功能。首先,要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无声的信息传播积极的正能量,学生在校园中可以享受环境带来的愉悦感,进而放松身心,调节压力。其次,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教书育人之本,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例如,教学活动的设计、完成完美的舞蹈以及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学生赞赏,使学生获得被认可的感觉,激发其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3)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课程。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体现出心理学的服务宗旨。营造适合的情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创办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举办生动有趣的活动,取得良好的活动成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包容的良好品格,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理辅助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积极心态。
(4)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首先,学校应当适度调节专业课程设置,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化构建。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心理健康现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最基本的认知和自我调适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调查,对于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应给予心理疏导和关心照顾。最后,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和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教育,使学生充分感受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幼儿教育专家的情怀;通过切身的幼儿园体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情感,对幼儿教育行业产生认可,充满对未来的工作向往和期待。
(5)构建家校共育教学体制。许多学生在进入大中专院校后,由于离家较远很难适应校园生活,在人际交往以及专业学习方面的困难,导致许多学生的内心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教师管理的班级过多,很难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保证和每位家长都能够及时有效的沟通。与此同时,要引导家长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及时为学生做出心理疏导,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所产生不良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