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图制图技术框架
——以京味儿文化地图为例
2019-10-30董明甄一男邢晓娟娄维思刘艺
董明,甄一男,邢晓娟,娄维思,刘艺
(1.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38; 2.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3.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设计创新中心,北京 100038)
1 引 言
地图直观地反映了空间关系、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其良好的阐释者,即“图文同源”。地图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部分,是文化产品的一种形式[1,2,3]。当前,随着地图制图技术的进步,地图在要素的准确性、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地图文化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传统地图不同,文化地图是地图与文化、设计之间的新型交叉学科,它具有主观创造与客观实际结合、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地图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近年来,青岛、重庆等城市对此做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实践[4,5],但总体而言,文化地图相关研究尚未成体系,还需要在理念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6]。
本文研究文化地图的思路和方法,建立文化地图制图的技术框架,并以北京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种尺度进行了京味儿文化地图的实践。
2 文化地图制图技术框架
文化地图设计主要解决“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两个问题。“表达什么”即明确要表达的文化现象表现、内涵及人文感受,是对地图设计的过程,具体包括确定文化主题、划定区域范围、提炼城市意象、遴选主题元素等工作;“如何表达”即以体现“形具而神生”为第一要义,突破空间尺度、位置精度、取舍标准等传统地图制图的框架约束进行文化地图的绘制,是图面编绘的过程,具体包括风格设计、符号设计、底图绘制、人文故事嵌入、上色排版整饰等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之前,需要计划准备,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等内容。
2.1 计划准备
(1)收集资料
在开展文化地图设计之前,需要收集地理信息和人文两方面的资料。地理信息方面的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三维模型以及各类专题调查数据,人文方面的资料包括史志文献、统计年鉴、人文及社科相关书籍、图片、多媒体等资料。这些资料建立了设计师对要表达内容的宏观空间认知和文化内涵上的理解和把握。
(2)实地调查
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还需要开展实地调查,以了解表达内容实际的情况,这些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后续地图设计中提炼城市意象、确定设计风格和策划故事线索,是文化地图所不可缺少的内容。为了加深这方面的印象,还可以在当地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对该地的印象。实地调查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在图面绘制之前,检查已有的地理信息数据中所遴选的主题元素是否有发生变化的内容并及时修正,使其真实准确。
2.2 地图设计
(1)确定文化主题
在文化地图设计之初,首先要确定文化主题,例如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或是某条著名街巷,或是大运河、长城等区域性的表达对象等。需要注意的是,仅仅确定了要表达的对象还不够,还需要确定意向性的文化主题,例如,在以“大运河”为表达对象时,应确定类似于“绘制大运河北京段的历史与现状遗迹空间分布,展示北京城市发展与运河的水城共融关系”这样的文化主题。文化主题的选取将不仅决定着文化地图的视角、主题元素、和设计风格,更决定了地图的立意和境界。
(2)划定区域范围
基于确立的文化主题,设计地图的区域范围,例如,对上述关于大运河的文化主题,适宜选取北京市平原区作为主要创作区域,并意向性表达周边山体,既反映了城市空间格局和水城关系,又突出表达了蜿蜒在平原区的大运河水系。再如,对于“南锣鼓巷街巷周边历史文化氛围”相关的文化主题,则适宜选取南锣鼓巷街道及两侧区域作为创作区域。此外,还要确定图面的尺寸大小,这样就基本上确定了图面的综合程度及载荷量。
(3)选择宏观视角
传统地图无须考虑视角问题,按照空间方位绘制实际地物即可。本文研究的文化地图考虑到图面的美观和表达的充分等因素,则需要确定地图的视角。例如,对于山区地图的创作,应结合山的走势进行一定角度的旋转,以凸显高差和层次感(如图1所示);对于类似大运河北京段的地图创作,由于区域跨度大,如果采用俯视视角则显得图面布局平庸,对通州的文化主题元素集中的区域表达不充分,而若采用透视的视角从通州向西看,则按照“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既能够充分表达通州的主题元素,又不会使远处缺少主题元素的图面显得过于空洞(如图2所示)。
图1 结合山势旋转角度凸显出的山体层次感
图2大运河文化地图宏观视角选择
(4)提炼城市意向
城市意向包括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等五方面内容,这些要素突出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空间特征和人文感受[8],换句话说,城市意象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它不见得与城市本身一模一样。如图3所示,左图实测的波士顿结构图,右图是人们对波士顿的城市意向,对比可见,人们对图左上区域和中心区域的道路结构及地标建筑有较强的印象,但对左下角道路网的印象模糊,对右下角海岸线的印象也不清晰。
图3实测波士顿结构图(左)与波士顿城市意象(右)
在开展文化地图的设计时,需基于已有地图,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炼城市意象,并对其进行充分表达,这样创作的地图才更加突出区域特色,也增加人们对这块区域的心理认同。
(5)遴选主题元素
主题元素即用于支撑地图主题的、要表达的主要地物内容。对于文化相关的地图,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老字号、名人故居及著名景点都是主题元素;而对于美食地图,饭店、餐馆、市场等元素则是主题元素。考虑到图面载荷,往往在选定主题元素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其按重要程度分类,以便在后续图面绘制时进行择要表达。
2.3 图面编绘
(1)风格设计
文化地图的风格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工艺美术风格、漫画风格、三维透视风格、数据可视图表[9~12]等等,依主题表达的需要而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风格的选择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够适合于反映既定的文化主题即可。
(2)符号设计
符号设计既包括对主题元素的符号设计,也包括对非主题元素的设计,设计的符号要与图面风格相匹配。例如,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南锣鼓巷中的名人故居、重要历史建筑等重要的主题元素,设计了居住者卡通头像作为符号(如图4(a)所示),这类符号应该对每个主题元素单独设计,但要确保其精细程度和尺寸的一致;对于临街店铺等重要程度一般的主题元素,采用直接标记店名的方式;对于公交站、地铁站、ATM机、洗手间等频繁出现的非主题元素,则设计了与历史建筑风格一致的特色符号(如图4(b)所示),在出现这类符号的地方批量复制即可。
图4 符号设计
(3)底图绘制
底图的绘制通常基于已有地形图、影像图、街景图、三维模型、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开展。特别地,对于街区层面小区域的底图设计,通常主要依赖大比例尺地形图、三维模型以充分展现街区地物的细节,使作品真实细腻;对于山区的底图设计,数字高程模型的使用则很有必要,用于表达地势地貌特征。为便于主题元素的表达,还可对底图的路网结构、街区间距离等内容进行夸张化处理。在底图框架确定后,再填充底图的地物元素(如图5所示)。
图5 底图绘制
(4)人文故事嵌入
为了增强地图的带入感,需要在图面上设计一些故事内容,可以有带你游览的主人公[13],也可以是如路上奔跑的小汽车、行走的路人等等(如图6所示),更准确地传达生活气息和直观感受。
图6 人文故事元素设计
(5)上色排版整饰
图面内容绘制完成后,需要进行上色处理,颜色设计需要通盘考虑,与整体风格搭配好,并能够烘托主题;对标题、注记和周边介绍性文字进行排版,主题元素避免压盖,注记字体与整体风格一致,清晰、层次分明,确保图面美观。
3 京味儿文化地图实践
北京是一座具有3 000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5处世界文化遗产,仅旧城范围就有 8 0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京味儿文化,京味儿文化包括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是北京所特有的文化符号。《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提出,要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加强文化建设,使北京成为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符号汇聚融合的时尚创意之都[7]。
本文分别选取了北京老城的南锣鼓巷街区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京西古道两个区域,进行了文化地图在不同文化特色区域的探索实践。
3.1 小范围文化地图——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 8 m,全长 787 m,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南锣鼓巷是反映京味儿特色文化的典型区域。
南锣鼓巷文化地图要体现的文化主题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与现代生活氛围的街巷”,街区的道路呈“鱼骨”形,构图上采用了俯视倾斜的视角,采用漫画的绘制风格,主要体现街道两侧的名人故居、文保单位、重要建筑等主题元素,对其一一设计符号,此外,对街边店铺名、路名、公交地铁站、卫生间、ATM机等非主题元素按类别设计统一的符号。基于 1∶500比例尺地形图、三维模型等数据,在进行元素抽取、变形处理之后,绘制了俯视倾斜视角的建筑物等元素,形成了底图。在底图基础上加入主题元素和非主题元素,再设计一些烘托人文气息的人和物,如打招呼的老街坊、现代的青年人、文艺青年、逛街的人、小汽车、公交车等等。在颜色的选择上,考虑到北京的金秋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所以采用橙色系作为底色,做旧处理后,较好地符合老城的城市意象。最后进行图文的排版、整饰,使图面疏密有度,整体协调美观(如图7所示)。该图目前已经获外观设计专利[14],并出版发行。
图7京味儿文化地图——南锣鼓巷
3.2 大范围文化地图——京西古道
在北京的“三个文化带”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历史是其中最为悠久的,其中京西古道是从西部出京的重要道路,它蜿蜒遍布在北京门头沟区,距今有数千年历史,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即是吟咏该地的诗歌,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骆驼也是经由这里进了北京。千百年来,京西古道见证着商旅往来、朝拜神庙、文化交流和攻防战守的历史,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京西古道文化地图要体现的文化主题是“京西古道的商旅文化”,设计的范围是整个门头沟区。考虑到这个区域绝大部分为山地,多数山脉为东西走向,要突出山地地势起伏的特色,如果选择正南正北的视角,则山脉的立体感不强,考虑图面效果,本文选择了北偏东45度角为正北方向,突出了山势特征。遴选了古道、关口、永定河水系为地图的主题元素,村落、关口注记为非主题元素,分别设计了符号。在底图的绘制中,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绘制了山地的地貌,从 1∶10 000比例尺地形图中提取了主要的古道、水系、关口等要素,并对其进行取舍。嵌入了反映当时情景的人文故事,包括马拉车、骆驼与人、永定河畔的小船等等(如图8所示)。配色选择绿色系,体现京西古道地处山林之间的环境特点。
图8 京味儿文化地图——京西古道
4 结 语
在当前地图制图理念人本化、地图设计创新化、地图表达多样化的今天,结合城市文化内涵的发掘、人文精神的重塑、文化新名片的打造等需求,本文研究建立了文化地图设计制作的技术体系,促进地图与文化创意及设计的跨界融合,深化了地图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测绘成果的表达,拓宽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公众的领域,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开展了京味儿文化地图设计实践。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挖掘资料蕴含的信息,拓展地图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开展文化地图产品类型的多样化设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京味儿文化内涵;三是探索通过移动终端提供在线服务与常规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文化地图多样化服务模式,发掘文化地图服务的价值和潜力。